从已有的材料来看,“道”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通常由首、行两部分组成,作“”(“衜”,貉子卣),或由行、首、止三部分组成,作“”(散盘)。《说文解字》曰:“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由此可知,从字源学角度考察,“道”的原义指人所行之道路。
近几十年来,不少学者从人类学、文化学、神话学、社会学等角度考察了“道”的原型意象,对道的原初含义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道”的初义是指女性或雌兽的生殖道(64) ,或指分娩(65) 。第二种观点认为道的原型意象为太阳或太阳运行之道(66) 。第三种观点认为道的原型是月亮或月行之道(67) 。
我们认为,从字形上考察,道的初始含义应该是指道路,但同时“道”又有行走的意思,《释名·释道》曰:“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综合起来看,“道”应是指人这一特定行为主体的行走活动及其带来的结果,即形成了道路。在此之后,“人之一切有所取向之行事或活动,以至任何存在之物之有所取向之任何活动,其所循之道路,皆是道。”(68) (www.daowen.com)
“道”作为一个抽象的观念,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流行,考察《易经》、《诗经》、《尚书》、《左传》等春秋时期的文献,除了《易经》中的“道”均指道路外,其他文本中的“道”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抽象,引申为规律、原则、秩序、方法等,如《尚书·洪范》:“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诗经·大雅·生民》:“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这里的“道”已经带有规则、规律、方法等意涵。而老子的贡献是把“道”抽绎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形上学的范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