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以降,孔门凡言“王道”常称引“仁政”以推阐之,这似乎已成为普遍的言说理路。而更有甚者,直接将“王道”和“仁政”等量齐观,等同混用。故长期以来,“仁”一直被视为王道政治的首要原则。这种偏见流传至今,似已成不刊之论。但若仔细推究,其中又有不可不辩者存焉。(1)
“王道”一词兼具描述性和规范性,蕴含着“是”与“应当”双重意义:它既承载着儒家对理想政治秩序的向往和价值追求,同时亦是后世对历史上“先王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诸圣王治国之道的指谓和客观描述。唐虞夏商特别是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不但直接孕育了儒家的王道理想,而且为儒家发明和辩护其政治理想提供了丰厚的道德资源及客观的历史理据。故探讨儒家的王道理想,毋庸赘言应溯源至此。关于古“先王之道”的历史记载和经典描述,学界公认是《尚书》。而细绎《尚书》之文,我们发现,唐虞三代时期的王道政治,其首要的建构原则并非是经孟子首次明确揭橥并阐发而为其后多数儒者所认可的“仁”,而是“义”:在王道政治之正当性(Legitimacy)的证成、王道政治之兴亡继绝、邦国征伐、刑罚及政治权力传承等五个层面,“义”确然都是首要的决定法则。由此,我们既可看到先秦儒家对唐虞三代时期王道政治资源的积极汲取和继承,同时亦应晓然分判儒家王道政治理想和唐虞三代王道政治的根本差异,进而认识到孔孟荀在“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基础上所作的重大思想发明和理论转进。下面,围绕西周的王道政治哲学对此展开详细的论述。在展开论述之前,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因史料真伪问题而带来的争议,便于论证,本文所引用的《尚书》材料主要以今文《周书》为本,并采用了目前学界已取得的相关考证成果。错谬之处,敬请方家教正之。(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