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通史:殷商时期的自然崇拜成果

中国哲学通史:殷商时期的自然崇拜成果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在自然面前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开始意识到自然界的力量是异己的、强大的,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了恐惧、敬畏甚而是崇拜的意识。人们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恐惧和无能为力,产生了以自然崇拜为内容的原始宗教。殷人的自然崇拜观念,体现了文明发展初期从愚昧向文明迈进的思维特征,他们对于自然现象仍抱有奇怪、惊异、不解甚而是畏惧的态度。

中国哲学通史:殷商时期的自然崇拜成果

1. 原始的自然崇拜观念

中国古代文明农业文明。在农业文明的生产和生活中,古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如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自然赐给人类雨露和阳光,提供农业生产和衣食住行等生活的资源;另一方面大自然又会翻脸无情,地震林火、洪水狂风可以摧毁人的家园,寒冬酷暑、毒蛇猛兽可以危害人的生命。人在自然面前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开始意识到自然界的力量是异己的、强大的,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了恐惧、敬畏甚而是崇拜的意识。人们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恐惧和无能为力,产生了以自然崇拜为内容的原始宗教。在对自然力量的恐惧和崇拜的基础上,远古人类便产生了万物有灵论。他们用自身类比的方法,凭着自我感受去想象自然物,认为它们也同人一样,具有思想、意志和感情,也有各自的灵魂存在,这种灵魂支配着自然物的运动。“在原始人眼里,日、月、风、雨、雷、电等是神灵;天、地、山、川、水、火等背后也是由神灵在主宰。总之,人死为鬼,树久有灵,顽石能言,风雨有主,无物不神,无鬼不灵。这种万物有灵的观点,便是原始人最早形成的自然观。”(5)

既然万物有灵,自然神灵影响或主宰人间的事情,那么为了求福避祸,就得讨好它们,祭拜它们,向它们贡献牺牲。这便是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于早期自然崇拜的记载: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尚书·舜典》)

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萗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萗之。(《左传·昭公元年》)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礼记·祭法》)

“类”、“禋”、“望”皆祭名,“六宗”大概指天地四时。尧时恐怕未有上帝祭祀,其余祭祀都是自然宗教的祭祀。“萗”是祈福除祸的祭祀,意思是,山川之神主宰水旱等自然灾害,日月星辰之神主宰风雨等自然现象,要对它们进行祭祀以求福佑。山林、川谷、丘陵能产生云气,能兴风雨,能出现怪物,此类都有神性,都是神,天下的共主都要对它们进行祭拜。虽然原始的自然崇拜与神灵信仰在今日的考古遗存中很难寻觅,但以上的文献记载大致可以呈现出当时自然宗教的状态,也可以证明中国古代自然崇拜由来已久。晁福林指出,中国原始时代社会观念可以称之为人神“杂糅”,或者称之为人与自然的“互渗”。这种人神“杂糅”或人与自然“互渗”的思维特点表现出那个时代的人们,还没有从思想观念上将自己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等区分开来。这也就是说,当时还没有出现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人”隐于自然之后。人们只是看到(而不是想到)了自然,而没有看清楚“人”自身。(6) 可以说,原始宗教观念的表现方式是比较多的,在人与自然的“杂糅”与“互渗”过程中,人类对于威严的自然力如风、雪、雷、电、高山、大川等等,留下深刻印象而产生出崇拜之情,多神崇拜与泛神论即发轫于此,而原始的图腾崇拜观念亦由此产生。但原始宗教常常是由对天灾人祸的恐怖情绪而来的原始性地对神秘之力的皈依,尚不能表示何种自觉的意义。

2. 殷代自然崇拜的特征

从卜辞可见,殷人的自然崇拜、自然信仰包括地神信仰、山神信仰、河神信仰以及风雨诸神的信仰。关于日月风雨诸神的祭祀,简略引述如下:(www.daowen.com)

第一,关于日的祭祀,如“乙巳卜王宾日——弗宾日”、“辛未又于出日”,所祭祀的是日、出日、入日等,祭祀的方法有宾、御等。

第二,关于东母、西母的祭祀,卜辞有“尞于东母三牛”、“尞于东母九牛”等记载。东母、西母大约是指日月之神,或者是天帝的配偶,祭祀日月之神的牺牲则主要是牛牲。

第三,是对于云的祭祀,卜辞有“尞于帝云”、“尞于云”等。

第四是关于风的祭祀,有“尞风”、“宁风”,即让风停止的意思。

第五是关于雨的祭祀,多为“宁雨”,即止雨的祭祀。

第六是关于雪神的祭祀,“其尞于雪,又大雨”,即祭祀雪神以求雨。(7)

除自然界的日、月、风、雨、雪、雷、电等自然现象外,殷人又崇拜土地神、山川之神、河神等。殷人崇拜土地神,他们认为土地神的神灵能控制土地的丰收与歉收。要得到农业丰收,就要祈求土地神赐福。卜辞中有“尞于土”、“贞又尞亳土”等,祭土即是祭社,祭祀土地之神,求得丰年。卜辞中还有祭祀四方之神的观念,东、南、西、北四方即是四方地主之神,是求雨丰年的对象。关于山川之神的祭祀,卜辞中有很多对于山或岳的祭祀,有些卜辞直接涉及到对具体的山或岳的祭祀。需要注意的是,凡是祭山都与雨有关,祭祀山是为了丰雨丰年。对于殷人而言,大山既是人们生产和生活赖以依靠的重要自然环境,也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大概古人因为看到山中会兴云雨,相信山与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祭祀山是为了祈祷雨水丰润。与祭山相关,卜辞中也有很多祭祀河水的内容,祭祀的河有很多,祭祀的方法多用“沈”“埋”之类,所沉、埋的有牛、羊、玉等。殷人之所以祭祀河神,是相信河神控制着水,掌管着雨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

殷人的自然崇拜观念,体现了文明发展初期从愚昧向文明迈进的思维特征,他们对于自然现象仍抱有奇怪、惊异、不解甚而是畏惧的态度。荀子言:“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既怪又畏是当时殷人思维水平的反映。他们已竭力去认识自然、记录自然现象的变化。虽然他们的这些记录和探索还笼罩在浓厚的巫术迷信风气中,但其探索自然的努力是值得重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