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代甘肃义学学生来源与规定

清代甘肃义学学生来源与规定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义学学生来源广泛,甘肃各地义学各时期的规定不一,入学条件不同。从学生人数上讲,有的规定“学生数十人”,也有“不论学童多少,皆劝诱入学”,但是每所义学只设一名教师,且教师大多采用个别授课法,人数太多就会分散教师的精力,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有些义学对学生有很大的强迫性,如左宗棠令化平厅地区官员“广设义学,强令回民子弟读书,进行强迫教育”[13]。

清代甘肃义学学生来源与规定

义学学生来源广泛,甘肃各地义学各时期的规定不一,入学条件不同。从表八中可以看到,义学学生中,既有不计贫富之蒙童,又有贫寒小子中优异者,既有汉族回族子弟,又有撒拉族、东乡族等子弟,还有一些兵丁子弟等特定人群,但大多数义学学生是贫苦人家子弟。

表八 清代甘肃部分义学学生情况表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州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www.daowen.com)

义学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招生对象主要应是“贫寒子弟及无力求学者”,按理说它的公益性要求义学必须“不论学童多少,皆劝诱入学”,但是大多义学由于场所和教师数量的限制,义学学生人数也有一定限制。且有些义学是专为特殊人群而设,只招收符合条件的学生,如道光九年(1829年),制府杨遇春所建五营义学就是专收五营子弟就学,乡民子弟不得附入。各义学规定不一,有的“专收贫寒子弟及无力求学者”或“撒拉幼童”,有的“汉、回民人……小子以及成人咸就学焉”,有严有宽。从学生人数上讲,有的规定“学生数十人”,也有“不论学童多少,皆劝诱入学”,但是每所义学只设一名教师,且教师大多采用个别授课法,人数太多就会分散教师的精力,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地方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采用了“贫家子弟,甲乙换读”[12]的方法,这样既保证了教学效果,又使更多的人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另外,有些义学对学生有很大的强迫性,如左宗棠令化平厅地区官员“广设义学,强令回民子弟读书,进行强迫教育”[13]

对于义学学生入学年龄问题,清代甘肃义学并没有严格统一的规定,一般规定从五六岁就可以进入义学进行启蒙教育,如大通卫义学“子弟五岁以上即令向义学念书”[14],甘州义学“学生年至七岁,其父兄于先年开明本生、姓名、年岁、住址,送经管登记。至入学之前三日,由经管具书帖恭请师长,并先通知各学生父兄,以便临期送学”[15],八到十五岁之间也可以入学进行发蒙教育,部分义学也有允许成年人入学的规定,“自五六岁直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大都以五六岁至十二三岁为最多”[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