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黑叶猴夜宿地特征详解

黑叶猴夜宿地特征详解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广西弄岗地区所观察到的23个黑叶猴夜宿地中,有6个夜宿地为石洞(26%),其余的为平台(74%)。图6.15广西弄岗地区黑叶猴对不同崖壁部位的夜宿地的利用次数与预测值比较与在广西不同,黑叶猴在贵州麻阳河地区的夜宿地主要沿河两岸分布,大多数处常绿阔叶林中,主要为岩缝;多位于下坡位,坡度均≥60°,但对坡向没有明显的选择性。

黑叶猴夜宿地特征详解

黑叶猴通常利用悬崖峭壁上的石洞或凸出的平台作为夜宿地,在夜宿过的石洞或平台外有明显的黄褐色排泄物痕迹(图6.13;彩图22—23,彩图30)。在广西弄岗地区所观察到的23个黑叶猴夜宿地中,有6个夜宿地为石洞(26%),其余的为平台(74%)(表6.5)。在148个观察日中,有59个晚上(40%)夜宿于石洞,89个晚上(60%)夜宿于平台。然而,当我们比较猴群对石洞和平台的实际利用次数和基于它们的数量与观察天数所推算的预测值时,发现猴群利用石洞的次数显著高于预测值,而利用平台的次数显著低于预测值(Chi-Square test,χ2=13.926,P<0.001),表明它们偏好利用石洞作为夜宿地。在旱季里,猴群夜宿平台的次数显著多于夜宿石洞(χ2=5.261,P<0.05),但在雨季里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χ2=1.143,P>0.05)。我们还比较了夜宿石洞和平台时的降雨量、最高和最低温度,结果并不存在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 test,降雨量:Z=-1.530,P>0.05;最高温度:Z=-0.463,P>0.05;最低温度:Z=-0.595,P>0.05)。

在23个夜宿地中,6个夜宿地位于崖壁下部(26%),8个位于崖壁中部(35%),余下的位于崖壁上部(39%)(表6.5)。猴群对崖壁不同部位的夜宿地的利用次数不存在显著差异(Chi-Square test,χ2=4.149,P>0.05)。我们比较了猴群对崖壁各个部位的夜宿地的实际利用次数和基于崖壁各个部位的夜宿地数量与观察天数所推算的预测值,发现猴群夜宿于崖壁下部的次数显著高于预测值,而夜宿于崖壁中部和上部的次数显著低于预测值(χ2=17.913,P<0.001)(图6.15),表明猴群偏好利用崖壁下部的夜宿地。

(www.daowen.com)

图6.15 广西弄岗地区黑叶猴对不同崖壁部位的夜宿地的利用次数与预测值比较

与在广西不同,黑叶猴在贵州麻阳河地区的夜宿地主要沿河两岸分布,大多数处常绿阔叶林中,主要为岩缝;多位于下坡位,坡度均≥60°,但对坡向没有明显的选择性(王双玲,2008;Wang et al.,2011)。在干扰程度不同的栖息地中,黑叶猴对夜宿地的选择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未受干扰栖息地中,黑叶猴所有的夜宿地都位于平均海拔565±152 m的常绿阔叶林中,主要为沿河流南北两岸分布的岩缝;在受干扰栖息地中,夜宿地不仅在常绿阔叶林有,还出现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草坡,平均海拔544±80 m,主要为沿河流东西两岸分布的石洞、岩缝和岩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