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黑叶猴夜宿地数量调查结果

黑叶猴夜宿地数量调查结果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6.13石山崖壁上的黑叶猴夜宿石洞(箭头处)洞口外的深色痕迹为黑叶猴排泄物。图6.14广西弄岗地区黑叶猴的觅食活动和夜宿地在家域内的分布图中方格内灰度深浅表示黑叶猴在该方格内觅食的次数占总采食次数的比例;数字所在方格代表夜宿地的位置,数字代表利用次数。表6.5广西弄岗地区黑叶猴夜宿地类型和利用情况在广西扶绥地区,共观察到黑叶猴利用6个夜宿地。

黑叶猴夜宿地数量调查结果

图6.13 石山崖壁上的黑叶猴夜宿石洞(箭头处)

洞口外的深色(在野外为黄褐色)痕迹为黑叶猴排泄物。

在广西弄岗地区,共观察到黑叶猴利用了23个夜宿地(表6.5),而且所有的夜宿地均位于悬崖峭壁上(图6.13;彩图22—23)。我们以猴群利用某个夜宿地1晚记录为1次,利用2晚记录为2次,以此类推。在这23个夜宿地中,有7个夜宿地的利用次数(≥9次/个)明显高于其他夜宿地,占总利用次数的64%,且主要分布在家域的核心区域(图6.14)。有11个(占47.8%)的夜宿地只被利用2~3次,还有一个夜宿地仅被利用1次(表6.5)。我们比较了每个夜宿地观察到的实际利用次数和基于夜宿地数量与观察天数所推算的预测值,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Chi-Square test,χ2=118.08,P<0.001),表明黑叶猴对夜宿地的选择表现出偏好性。在总共148个观察日(相当于总利用次数为148次)中,猴群有69个观察日利用相同的夜宿地,占46.6%。其中,猴群连续4个观察日利用同一夜宿地出现过4次,连续3个观察日利用同一夜宿地出现过7次,而有16次是连续2个观察日利用相同的夜宿地。虽然大部分夜宿地都被重复利用,但重复利用的间隔存在显著差异。例如,1号夜宿地利用最频繁(表6.5),猴群平均6.7 d返回此地,其中最快1 d后就返回,最长15 d后返回。

图6.14 广西弄岗地区黑叶猴的觅食活动和夜宿地在家域内的分布(www.daowen.com)

图中方格内灰度深浅表示黑叶猴在该方格内觅食的次数占总采食次数的比例;数字所在方格代表夜宿地的位置,数字代表利用次数。其中,有3个夜宿地位于同一方格内(被利用34次处)。

表6.5 广西弄岗地区黑叶猴夜宿地类型和利用情况

在广西扶绥地区,共观察到黑叶猴利用6个夜宿地。在这些夜宿地中,有4个被利用的天数占总观察天数的93%,而且猴群连续利用同一个夜宿地。其中,1次连续5 d利用同一个夜宿地,1次连续4 d,5次连续3 d,20次连续2 d利用同一个夜宿地。

贵州麻阳河地区,Wang et al.(2011)通过观察3群黑叶猴,发现每个猴群分别利用6~10个夜宿地,其中有4个夜宿地为两个相邻的猴群所共用。与广西黑叶猴种群相似,麻阳河的种群会连续2~6 d利用同一个夜宿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