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黑叶猴的日活动节律及保护生物学

黑叶猴的日活动节律及保护生物学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活动节律是动物分配每日活动的时间、完成所必须进行的各种活动的一个固定程序。灵长类的日活动节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⑤同种灵长类的不同种群表现出不同的日活动节律。众多研究证实,灵长类日活动节律的差异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白天温度和日照强度的变化是引起这些差异的重要原因。Clutton-Brock认为灵长类日活动节律的差异可能与它们的消化生理和形态特征有关。Post提出,家域面积、资源的分布和可预测性也影响着灵长类的活动节律。

黑叶猴的日活动节律及保护生物学

日活动节律是动物分配每日活动的时间、完成所必须进行的各种活动的一个固定程序。灵长类的日活动节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①大部分灵长类的日活动节律主要表现为上午和下午各出现一次觅食高峰,而中午进行长时间的休息(Clutton-Brock,1977;Marsh,1981;Strier,1987;Stanford,1991;Huang et al.,2003)。例如,生活在孟加拉国莫图布尔地区的戴帽叶猴清晨离开夜宿树后,在不远的树上开始一天的第一次觅食高峰,接着进入长时间的中午休息,随后在黄昏时出现第二个觅食高峰,最后进入到夜宿地休息(Stanford,1991)。与之相似,长尾叶猴觅食高峰出现在6∶00—9∶30时和15∶00—18∶00时,中午为长时间的休息(Ripley,1970)。②在一些灵长类如白颈美猴(Callicebus torquatus)、灰颊白脸猴和红疣猴的活动节律中,中午的觅食活动有所增加,出现一个小的觅食高峰(Clutton-Brock,1977)。③某些体型较大的地栖性灵长类的日活动节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觅食高峰,如猎神狒狒(Papio anubis)(Hardling,1976)、豚尾狒狒(P.ursinus)(Davidge,1978)、黄狒狒(P.cynocephalus)(Post,1981)、狮尾狒狒(Theropithecus gelada)(Dunbar&Dunbar,1974)。其中,在肯尼亚安博塞利(Amboseli)国家公园,黄狒狒的日活动节律中觅食活动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Post,1981)。④某些灵长类表现出异常的活动节律。例如,非洲黑脸长尾猴(Cercopithecus aethiops)的觅食活动从10∶00—11∶00开始增加,到15∶00左右达到高峰(Dunbar&Dunbar,1974);合趾猿(Hylobates syndactylus)的觅食高峰出现在8∶00—10∶00,随后一直保持着较高程度的觅食活动,直到15∶00后觅食活动才开始减弱(Chivers,1977)。⑤同种灵长类的不同种群表现出不同的日活动节律。例如,灰颊白脸猴在乌干达西南部基巴莱地区的日活动节律中,觅食活动并没有表现出一致的变化方式(Waser,1977),但在乌干达西部地区的日活动节律中,觅食活动表现为早、晚的高峰,中午还出现了较小的觅食高峰(Chalmers,1968)。同样,在基巴莱地区的红疣猴的日活动节律并没有表现出与尼日利亚贡贝(Gombe)国家公园的红疣猴相似的觅食高峰(Clutton-Brock,1974;Struhsaker,1975)。⑥明显的季节性差异。Ding&Zhao(2004)在云南塔城地区对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的观察结果表明,在夏季,滇金丝猴的活动节律出现两个休息高峰,分别发生在11∶00—12∶00和15∶00—17∶00;而在冬季,只出现一个较长的休息高峰,发生在11∶00—14∶00。

众多研究证实,灵长类日活动节律的差异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白天温度和日照强度的变化是引起这些差异的重要原因(Clutton-Brock,1977)。在多数灵长类的日活动节律中所出现的中午休息高峰普遍被认为是对中午高温和强烈日照的适应策略(Chivers,1974;Stanford,1991;Lawes&Piper,1992;Huang et al.,2003),而且这种现象在一年中较为炎热的季节里表现得更明显(Richard,1977;Huang et al.,2003)。即使在同一季节,中午长时间休息的现象在晴天要比阴天变得更显著(Chivers,1974)。然而,对温度和光照的适应并不能完全解释灵长类日活动节律的差异,因为在某些灵长类的日活动节律中,除早上和下午的觅食高峰外,中午还出现了另一个觅食高峰;同时,中午的休息高峰经常出现在一天最热的时间段之前(Clutton-Brock,1977)。Clutton-Brock(1974)认为灵长类日活动节律的差异可能与它们的消化生理和形态特征有关。对夜行性灵长类的研究也表明,它们的活动节律受到消化因素而非体温调节因素的影响(Doyle,1974)。对叶食性灵长类来说,早、晚的觅食高峰可能是为了最大地摄取食物,而中午长时间的休息除了避开高温外,还有助于消化早上的觅食高峰所摄取的大量纤维质食物(Clutton-Brock,1974;Harrison,1985;Lawes&Piper,1992)。Post(1981)提出,家域面积、资源的分布和可预测性也影响着灵长类的活动节律。对于体型较大的地栖性灵长类,如猎神狒狒、黄狒狒,由于食物资源非常分散且不稳定,再加上其他重要的环境资源(如夜宿地和水源)的集中分布,同时这些环境资源又分散在特别大的区域内,所以它们通常具有很大的家域,每天要移动很长的距离。因此,它们要维持固定的活动节律是不可能的,唯一适用的策略就是在行为上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