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 长尾叶猴属和乌叶猴属部分种类在东南亚地区的分布(引自Grove,2001,有修改)
S,长尾叶猴属(Semnopithecus);T,乌叶猴属(Trachypithecus)。约翰叶猴(Semnopithecus johnii)原来称印度乌叶猴,现已归到长尾叶猴属下。
灵长目(PRIMATES)分为16个科,其中猴科(Cercopithecidae)下的疣猴亚科(Colobinae)的动物大多数分布在亚洲,少数在非洲。疣猴亚科包括疣猴族和叶猴族,其中疣猴族有黑白疣猴属(Colobus)、红疣猴属(Piliocolobus)和橄榄疣猴属(Procolobus)三个属,都分布在非洲;叶猴族有叶猴属(Presbytis)7种、白臀叶猴属(Pygathrix)3种、仰鼻猴属(即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5种、长尾叶猴属(Semnopithecus)8种、豚尾叶猴属(Simias)1种、长鼻猴属(Nasalis)1种和乌叶猴属(Trachypithecus)20种,共7属45种,都分布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图1.1)。
乌叶猴属是叶猴族中分布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一个属,它的一部分种类生活在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南方少数几个边境省份、印度东北部、泰国、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爪哇岛和巴厘岛);另一部分种类生活在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根据形态、结构、生态、遗传和起源特征,乌叶猴属又划分为4个组,分别是戴帽叶猴组、郁乌叶猴组、银叶猴组、黑叶猴组,其中黑叶猴组有7种(表1.2)(Mittermeier et al.,2013;Roos et al.,2013)。
表1.2 乌叶猴属(Trachypithecus)的分组*(www.daowen.com)
*数据来源:Roos et al.,2013;Mittermeier et al.,2013。
黑叶猴组是一组濒危或极度濒危的灵长类,它们全部分布在喀斯特石山地区,故又被称为石山叶猴(Nadler&Long,2000)。根据分布的纬度,黑叶猴组又分为北部族(包含黑叶猴、白头叶猴和金头叶猴)、中部族(只有德氏叶猴)和南部族(包括越南乌叶猴、老挝乌叶猴和印支黑叶猴)。石山叶猴共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形态方面,身体大多为黑色,仅头部、肩部和尾部有不同程度的白色或金黄色;幼体与成体的毛色差异很大,其中幼体毛色金黄色或淡黄色,随年龄增长逐步转变成成年毛色;②生态习性方面,善于攀爬悬崖峭壁,夜间可利用峭壁上的石洞或平台过夜;③分布和数量方面,除黑叶猴以外,其余6种石山叶猴的分布范围都很狭窄、种群数量低,这与它们生活的石山环境和物种形成机制有密切的关系(Stevens et al.,2008;Nadler&Brockman,2014)。
中国的叶猴类包括乌叶猴属的黑叶猴、白头叶猴、戴帽叶猴、菲氏叶猴、肖氏戴帽叶猴、印支灰叶猴,以及长尾叶猴属的长尾叶猴(Semnopithecus entellus),共7种。也有学者把仰鼻猴属的4种金丝猴也划分到叶猴中,如果成立,那么中国叶猴类则是11个种。
乌叶猴属的祖先分布于以东南亚为核心的地区,随后向北扩散。黑叶猴组的祖先扩散能力最强,从越南的北部一直北上并进入中国的广西、贵州,最终抵达重庆,而扩散过程中滞留下来的部分种群,逐步进化出新的物种,形成了南部族、中部族和北部族的分布格局。其中,黑叶猴一直北上,最终扩散到了重庆的金佛山一带,成为黑叶猴组中分布最北、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种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