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体育竞赛经营现状分析

我国体育竞赛经营现状分析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项目市场管理方面,既制定政策法规,又从事具体经营活动。对重大经营业务行使决策权。由竞技体育司向承办单位依据参赛的人数拨发竞赛的定额款项,不足部分由承办单位自筹。赛事经营权归承办单位,以便筹资。

我国体育竞赛经营现状分析

(一)中国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及经营方式

1.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是在政府有关部门即国家体育总局的统一领导下,由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项目协会分管各项目的全国性竞赛表演事务。地方体育局的项目管理中心配合国家项目管理中心的部署,参与全国性竞赛并举办地方性竞赛。从这个意义上说,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是赛事经营的主体。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是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事业单位,负责所辖项目的行政管理。既负责本项目的普及、提高和国家队的建设,又从事常规赛事和职业联赛的管理。在项目市场管理方面,既制定政策法规,又从事具体经营活动。对重大经营业务行使决策权。有关决策者甚至还亲自参加重大合作项目的洽商。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管理中心又是该项目的协会,具有明显的官民二重性特点。

各项目管理中心一般都下设经营部或开发部,负责本项目市场的经营。其操作程序基本上是:首先由中心的领导层决定经营的内容,主要包括推广的赛事、赛事冠名和电视转播权等。然后由经营开发部和有意向的合作者联络、通讯。最后进行洽商或竞标,达成合作项目。在运作过程中经营开发部往往成为办事机构,对重大商务无经营决策权。

运动项目管理中心都下设公司,主营业务是协会赛事的推广。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有的公司是自主经营、策划包装商业赛事,进行市场推广。例如,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主要是由“国武”公司进行宣传推广。然而,大多数附属公司主要是在中心或协会的经营开发部门控制下进行运作的,并非真正意义的公司经营。它们的经营范围是协会经营开发部门运营商务以外的业务,即经营开发部门包揽市场最大,效益相对最好的业务,附属公司在协会的授权下,经营其余业务。

2.体育竞赛的经营

体育竞赛的经营因赛事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常规赛事是指计划经济体制下实施的锦标赛和冠军赛等。常规赛既是运动项目普及与提高和实施奥运战略的需要,也是职业联赛技术和人才的基础。在当前的体育竞赛社会化、市场化的转轨时期,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的竞赛部每年都举行常规赛事的招标会,实行赛事申办制度。具体操作过程是先由各项目管理中心向竞技体育司申报招标项目,由竞技体育司印发给各省市体育局。地方体育局酝酿成熟后参加投标申办工作。一般由地方体育局、企业和经纪机构参加招标会。由竞技体育司向承办单位依据参赛的人数拨发竞赛的定额款项,不足部分由承办单位自筹。赛事经营权归承办单位,以便筹资。这种形式使得竞赛资源和社会资源巧妙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竞赛市场机制。有条件、有能力的单位承办比赛既可能盈利,又使得常规赛事获得举办,既节省了国家的开支,又锻炼了队伍。项目管理中心可以把精力置于青少年的培养和体育落后地区的扶植方面。例如,青少年比赛一般不易得到投标承办,中国排协则每年举办青少年队集训,集训后举行比赛,既使队伍得到了锻炼,又激励了他们的训练积极性。

职业联赛都是国内一流队伍参赛,最具商业价值。他们基本上可以做到不用政府投资或减少政府投资,而由企业投资经营。项目管理中心对职业联赛实行商业化运作,销售联赛无形资产获取收益。

(二)体育竞赛经营的投入分析

现代体育竞赛,无论是世界性、洲际性,还是全国性、地区性的竞赛,其规模是越办越大,耗资越来越多。由于竞技水平和竞赛规模的提高,举办竞赛的国家或地区所耗费的资金也越来越多。

以我国全运会为例,每届全运会各省市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备战,并且把成绩高低作为评估各省、市体育工作好坏的首要评定标准,把财政预算和工作重心都放在了竞技比赛上。如第八届全运会期间广东省投入经费1亿元,山东省也超过1亿元,上海市则在2亿元左右。到第九届全运会期间广东和山东两省的体育经费投入已经接近了2亿元,而上海市则在3亿元左右。

巨额的竞赛费用如果只靠国家政府或地方政府拨款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多方面的筹集,必须寻求企业和财团的帮助,也就是说要广泛寻求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据资料统计,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赞助400万美元以上的财团就有30家,1988年汉城奥运会赞助的企业近100家,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有2800家企业予以赞助。这些数据说明了除政府以外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多,渠道呈多元化发展。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体育投资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才能促进我国体育竞赛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005年在南京举办的十运会,在筹资模式上与以往有较大的区别。它完全告别以前的政府“大包干”,筹办伊始就提出“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赞助”办赛总方针。一句话,政府只是“搭台”而不拨款。赛事所需经费要通过市场集资。2003年10月23日,十运会筹委会在南京召开了十运会市场开发赞助招商推介会,资源开发工作正式启动。2003年11月,“十运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十运会一切市场开发工作由“十运公司”全权负责。其实从1997年八运会开始进行赛事市场化探索起,国内历届运动会筹委会都有专门负责市场开发的部门,一般称为“筹资部”或“筹资委”,有的干脆沿袭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通过发动全社会募捐办运动会的传统习惯,冠以“集资部”之名。

“半市场开发”实际上从以往的八运会、九运会就开始试点,上海八运会资源开发的收益是1亿元人民币,九运会则为2亿元。但事实上,如果没有政府财政的扶持,这两个数字都与举办一届全运会所用的经费相差甚远。

十运会的筹资招商模式从一开始采用雅典奥运会的办赛模式,直接与国际惯例接轨。根据十运公司市场开发的“精品战略”方案,确立了赞助招商、特许经营、社会捐赠、门票销售和电视转播权计划等四级招商模式。其中,合作伙伴是赞助招商的最高层次,享受十运会最高级别的礼遇,赞助金额的要求也是最高的,基准价为1500万元;赞助商则是赞助十运会的第二个层次,最低的出资额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限定20名,根据招商进程,此项工作从2005年初开始正式实施。

(三)体育竞赛经营的收入

1.门票

门票是体育竞赛观赏价值的基本实现形式之一,也是体育比赛的主要收入。出售门票的基本策略是梯次定价、套票优惠、提前预售和旅行社代售等。如2004年在我国上海举办的F1中国站比赛,门票共分为九个等级,即最贵的为“主看台钻石区”,三天套票为3700元人民币(450美元);最便宜的为“无坐席看台区”,三天套票为370元人民币(45美元),单日票则为160元人民币(20美元);其余的门票分散在“主看台白金区”“主看台黄金区”“主看台白银区”“副看台”以及其他看台区。F1赛事中国站的门票全部售出,纯门票收入超过3亿元。相比之下,我国的足球篮球排球等职业联赛门票收入状况不尽如人意。

2.赞助费

由于体育竞赛的独特魅力,巨大的市场影响力,企业特别是实力雄厚的企业对赞助体育竞赛情有独钟。如2005年举行的第10届全运会,其资源开发创下了我国全运会资源开发新纪录,签订的赞助合同金额达4.7亿元,净收入近4亿元,比往届全运会资源开发的最高纪录还高一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石化集团、可口可乐、锐步等12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亮相十运会,成为最高级别赞助商合作伙伴名单,他们的加入门槛最低是1500万元。

3.电视转播

赛事的电视转播权,向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赛事的现场直播的一项经营性活动。电视转播权则是体育组织或赛事组织者举办体育比赛时许可他人进行电视现场直播、转播、录像,并从中获取报酬的权利。体育组织或赛事组织者将赛事转播权有偿转让给电视台,由于是以价值实现和赢利为目的的,因而转播权也就变成了体育非物质商品。而电视机构购买这一特殊商品,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追求利润。很显然,在电视黄金时间播出比赛实况时,收视率就很高,这样做更有利于吸引商业广告并获得可观广告收入。当然,体育比赛的形式、规模及体育项目的不同,其电视转播权的销售价格有很大差别的。自1960年冬季奥运会以5万美元出售了电视转播权,66万美元出售了夏季奥运会电视转播权以来,电视转播给体育比赛带来了滚滚财源。如2002年足球世界杯电视转播收入达到了3.988亿美元,2004年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收入再创新高,达到了14.98亿美元。

4.其他收入

如特许经营项目、纪念商品等。

(四)体育竞赛经营的效益分析

体育竞赛的效益是指通过举办竞赛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运动竞赛的效益是竞赛目标和功能实现程度的集中标志,是体育竞赛的活力所在,也是竞赛赖以发展的重点因素。因此,努力提高竞赛的效益就成为竞赛管理的根本目的。

奥运会,作为世界竞技体育的顶峰,作为规模最大的国际文化活动,耗资巨大。但同时,奥运会又是“注意力经济”的最高表现形式,主办国及城市能获得良好的效益。奥运会的收支体系及效益对我们分析体育竞赛的效益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下面,我们以奥运会为例分析赛事的效益、评价以及提高竞赛效益的途径。

1.奥运会的收支体系及效益分析

(1)奥运会的收入体系

奥运会的收入主要有两大主体:一是国际奥委会,二是奥运会主办国的组委会。奥运会组委会作为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权利人之一,是获取奥运收益的主体。国际奥委会营销收入的拨款是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营销具有全面管理和优先使用权。因而,面向全球的国际奥委会的营销收入是巨大的。但其收入相当一部分要下拨给比赛组委会,以保证奥运会的顺利进行。

国际奥委会的营销收入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①出售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奥运会作为最高水平的体育比赛,作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文化活动,能吸引最多人口的注意力,上至国家元首,下到平民百姓。为了观赏比赛,能引起战争以外最大的人口流动。出售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是奥运会“注意力经济”的基本实现形式,电视转播权收入是迄今为止奥运会的第一收入,也是增长最快的收入之一。悉尼奥运会收入13.18亿美元,北京奥运会预计收入可达16.97亿美元,4年间增长了28.8%。国际奥委会将收入的49%左右分配给主办国的组委会。北京奥运会可从中得到约7.09亿美元。

②奥林匹克全球伙伴计划。1985年开始的此项计划,以国际知名大企业的巨额赞助为主要形式,4年为一个周期。现已进行到第5期。奥林匹克赞助计划共分为三个层次:除了国际奥委会赞助计划之外,连同奥运会组委会赞助计划、国家奥委会赞助计划都包括在内,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奥运会组委会和各个国家奥委会的赞助计划都要服从于国际奥委会的赞助计划。奥林匹克全球赞助计划具有排他性,每类产品只接受一个赞助者,并享独有的全球广告宣传权益。因此,世界超级大公司、企业都争先恐后地竞相加入其中,如可口可乐、IBM、柯达麦当劳松下、三星、VISA公司等。前4期总共获得11.69亿美元的收入,悉尼奥运会组委会分得收入的33%,达5.36亿美元。目前,赞助的最低起点为6000万美元,竞争依然相当激烈。

③奥运会赞助商。为了满足奥运会的需要,为大会提供各种物资和服务的赞助商家主要集中在航空交通和电信领域,它们通过实物或服务来体现对奥运会的支持。由于其赞助份额低于全球合作伙伴,因此,获得的营销权和机会要少一些。目前国际奥委会的主要供应商奔驰、汉莎、美津浓和兄弟公司等。

④特许经营权计划。奥林匹克特许经营权计划是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的又一主要形式。它是通过商家与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组织签署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购买奥林匹克标志、徽记、吉祥物等奥林匹克标识的使用权。国际奥委会特许经营产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际奥委会批准可以使用奥林匹克标志、可以在世界营销的产品;第二层次是奥运会组委会主要在该国营销,只能使用该届奥运会标志和吉祥物,不能使用五环标志的产品。奥运会组委会是确保比赛顺利进行的指挥中心,是具有法人身份的权力机构。筹集比赛经费是其各项工作的基础,必须在国际奥委会的协调下开展卓有成效的经营活动。

⑤组委会的合作伙伴竞标。在国际奥委会确定的赞助商之外,可自主确定10—15家组委会的赞助伙伴。由于是组委会赞助的最高层次,并且同种类产品具有排他性,故竞争后的价格很高。(www.daowen.com)

⑥组委会的供应商选择。主要指挑选在交通、通讯、办公、服装提供实物和技术服务的企业。

⑦发放标志商品的营销许可证。在商品上使用奥运会标识、徽记、吉祥物等标识徽记,必须向组委会购买营销许可证。费用一般为利润额的10%~15%。商品主要集中在T恤衫、遮阳帽、钥匙链、纪念章、口杯、玩具等等。亚特兰大奥运会仅T恤衫就售出3000万件。悉尼奥运会此项收入达2.13亿美元,占全部收入的11%。悉尼奥运会还发行了纪念章1000多种,在世界各地销售火爆。

⑧发行彩票。发行彩票是有效的传统形式,把奥运会与彩票结合起来,可大大激发民众投彩热情。蒙特利尔奥运会此项收入高达2.3亿美元,甚至超过了总收入的50%。

⑨销售纪念币。纪念币质地分白金、金、银、铜等。有的有面值,有的没有面值;有的价格便宜,有的价值昂贵。20世纪80年代前发行奥运会纪念币曾是奥运会的三大主要收入之一。莫斯科奥运会发行5套包括白金在内的纪念币,获利2.6亿美元。

⑩出售门票。门票是奥运会观赏价值的基本实现形式之一,也是奥运会的基本主要收入。悉尼奥运会门票销售9600万张,收入多达3.76亿美元,占总收入的19%,是近20年来收入比例最高的一届比赛。出售门票的基本策略是梯次定价、套票优惠、提前预售和旅行社代售。

⑪发行纪念邮票。集邮被称为世界“第一收藏”,拥有亿万爱好者。奥林匹克邮票作为最具周期收藏意义的邮种,深受爱好者喜爱。从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起,邮票就成为奥运会的稳定收入来源。为提高效益,有的国家还发行将有附加面值的“捐资邮票”,进一步增加了收入。

⑫发售广告。为树立形象,宣传商品,不少厂家千方百计地要在奥运会上展示自己。但是,《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规定,“比赛区及其上空不许有任何形式的广告宣传”。于是声像、文字及户外广告便成了组织者们追求的目标。

⑬财产出售。比赛筹备期间,组委会积累了为数不少的资产。这些资产,在比赛以后,不能旁落他人,必须通过市场销售,回收大笔资金。

(2)奥运会的支出体系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是现今社会规模最大的社会文化活动,主办奥运会是一项浩瀚的系统工程,其经费开支甚巨。应该认真研究奥运会的资金流向和节约资金的渠道,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另外奥运会的支出可按其使用性质分为三大类:主办城市基础建设费、比赛场馆设施建设费、比赛组织业务费。

①主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费。奥运会举办期间,主办城市要接待数以十万计的不同国度、地区和不同需求层次的国内外来宾。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接待服务质量、保证赛会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其中包括机场、道路等交通建设或扩充,供电、供排水等能源建设或增容,电讯、电视等信息工程建设,奥运村建设,旅馆饭店餐饮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设施设备建设购置,等等。应当看到,上述各项开支是城市基本建设费用,属于固定资产投入,具有开发性和生产性。比赛结束以后,这些设施还可继续使用,发挥效益,造福当地,并可能逐步回收成本。因此,奥运会在计算运营成本时,不将此项开支列入其中。尽管如此,对这笔经费的使用,也不能草率行事。因为这毕竟是投资,而且是巨额投资。赛会组织者要努力将为奥运会而准备的城市基础设施开发与城市的长远发展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做到长远规划提前实施。此外应大力压缩专为赛会而增加的一次性建设投入。凡是这种项目应注意挖掘潜力,或在原有可利用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扩充,或注意这种设施功能设计的兼顾,使赛后得以综合利用。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为减少赛后并不满意的过多的旅馆和饭店的建设,赛会期间调集了大型游轮停泊到城市码头边,专门接待游客住宿,有效地解决了房间紧张问题,节约了大笔建设资金。雅典奥运会故技重演,豪华游轮为数千人解决了“住房”问题。与此同时,主办者们大量的使用帐篷,替代永久性建筑。就连奥运村这样重要的建筑,也没有怎么装修,全是水泥地面。不仅节约,而且方便之后购房居民的使用。

②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费。场馆设施是进行奥运会比赛的主体性建筑,是确保比赛圆满进行的基本条件。各项目场馆都有专门规格标准,必须不折不扣地照章行事。从投入的角度看,体育场馆尽管也是基本建设项目,也属于固定资产,但是,体育场馆多属社会公共事业性质,特别是用于比赛的观赏性场馆,投资大,赛后使用率低,资金的回收相当困难。因此,对比赛场馆的建设一定要从城市发展的总体现划出发,要从赛后综合利用和方便市民健身出发,合理规划,宏观调控。凡能利用现有场馆或通过改造可以达到要求的,则不必新建。设计时,在严格执行比赛规范标准的前提下,提倡简朴实用,不必过分追求规模和装饰档次。在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上是有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为追求场面气派,专门为主体育场设计了宽大漂亮的顶棚,但因资金短缺等原因,一直到比赛结束后一年多还躺在港口上睡大觉。本想在奥林匹克公园内修建的约50米高的标志建筑——世界最斜的高塔,也因设计和材料原因不得不中途停工,以一个半截子工程展现在奥运会面前,赛后修改方案后才得以完工。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修旧利废,在场馆建设上几乎没有投入,因而,开创了奥运会经费自给有余的历史。雅典奥运会的建筑理念是“能用帐篷,决不砌砖头”,因此,奥运赛场帐篷林立,不仅花费很低,而且赛后一拆就不留任何痕迹。对于只为比赛而建设的项目,则能省则省,如地板是碎木屑压制的,电路线走明线等等。

③比赛的业务组织费。比赛的业务组织费是指用于筹备、组织奥运比赛,赛后不能得以回收的流动资金。其中包括竞赛费、通讯费、食宿交通接待费、礼仪费、保安费、医疗费,以及公关费等等。比赛是奥运会的中心环节,比赛直接业务费的供给水平是影响赛会质量的基本因素。因而,组织业务费必须给予保证。但是,还应当看到,与基础设施和体育场馆两项开支相比,这笔开支是比赛的纯消费,是永久性支出。同时,组织业务费是由组委会负责的款项,其支出水平是决定赛会经济管理和效益水平的重要依据。专家认为,对奥运会组织委员会而言,节约奥运会的开支,重点在于控制组织业务费的支出。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比赛的组织业务费有3个流向:A.比赛的直接业务费。包括制定计划费、宣传资、联络费、竞赛费、开幕式及闭幕式等礼仪活动资金、药检费、保险费、保安费、医疗费等等。此项开支是比赛的基本开支,又称核心开支,是奥运会经济保证的重点,一定要给予重点投入,以确保比赛的高质量运行。近年来,保安费大幅度增加,这是由于“9·11”以后,国际恐怖与反恐怖斗争更为激烈,大型集会式活动或成为恐怖组织袭击的主要目标的缘故。对此项开支给予重点保证,但也不等于可以大手大脚。如奥运村各国升旗的旗杆是必须设置的,但是其高度并没有规定。雅典奥运村200多个旗杆,就比我们通常见到的至少矮了一半,这并不影响升旗的程序和效果,经费倒省了许多。B.接待与服务费。包括住宿费、餐饮费、交通费、通讯费、文化活动费和礼品费等等。搞好服务与接待是东道国的义务和责任,是办好奥运会的重要前提,在经费投入上应给予足够的保证。但是应当贯彻标准服务和等级区分原则,按国际接待的惯例执行,不搞破格接待,不做超标准服务。C.行政管理费。主要包括人员培训费、办公费、公关费、会议费、工作人员酬金、制式服装费等等。为建立良好的指挥办事系统,并使其高效率地正常运转,给予赛事的行政管理以经费支持是必要的。但是,提高办事效率,压缩行政编制,仍是历届奥运会节约支出的基本着眼点。对于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此项工作尤为重要。奥运会的经济效益在当今“注意力经济”价值飙升的信息时代,奥运会作为当今社会规模最大、最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活动,其经济价值是巨大的。从奥运会主办国获得效益的主体看,其经济效益可分为组委会经济效益和主办国经济效益两类,又称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3)奥运会的效益分析

①奥运会的经济效益可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来考察。奥运会的直接经济效益,又称赛会经济效益,是指比赛组委会通过增收节支而直接获得的效益,一般以组织业务费的开支与组委会收入之比来衡量:经济效益比率=组委会收入/比赛业务费开支。不难理解,经济效益比率小于1,即为亏损;超过1,即为盈余,数值越大,效益就越好。从奥运会的直接经济效益看,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各届奥运会的经济效益比率均超过或达到1,说明各届奥运会都没有亏损。

奥运会的间接经济效益,又称奥运会宏观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承办奥运会对主办国(地)所诱发的连锁经济效益。与直接经济效益相比,奥运会的间接经济效益更大、影响更为深远,有些甚至一时难以估算。奥运会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有交通运输、信息通讯、能源供给、环境保护、基本建设、旅游餐饮、媒体广告和体育产业等等。以旅游为例,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吸引的境外旅游者为23万人,1988年汉城奥运会举办当年游客上升6.6%,随后两年,又分别上升为16.4%和23.5%,奥运会当年游客为24万人,获得与旅游有关的收入约11亿美元,诱发的其他相关收入为2.27亿美元,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旅客多达30万人,收入30多亿美元,奥运会前旅游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值只有2%,而比赛当年达到了12.5%;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海外游客有25万人,给澳大利亚带来了至少37亿美元的收入,当年旅游收入约占澳大利亚经济的10%。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给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带来了329亿美元的利益;1988年汉城奥运会给汉城增加了97亿美元的效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给乔治亚州带来了51亿美元的效益。悉尼奥运会使新南威尔士州的生产总值在12年内增长了63亿美元。

②奥运会的其他效应

A.体育效应。自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办以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奥运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领域内,举办奥运会就是举办一项单纯的体育赛事。这也是在奥运会初具形态,还远未得到社会承认的历史时期的必然结果。此时,奥运会对举办国的影响主要在普及、促进现代体育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奥运会由于参加国家和地区较少,规模不大,涉及资源有限,对举办地社会其他方面影响较小。当前,举办奥运会,对主办国的竞技体育、大众体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日本自东京奥运会之后,大众体育就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B.政治效应。奥运会所产生的政治效应具有二重性,既有正的效应,也存在负的效应。二战结束后,以苏美两霸为首的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形成,奥运会也成为政治角逐的舞台。以1952年苏联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为标志,政治因素成为奥运会发展的主要动因。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奥运会与政治体制的较量、国家主权及声望交织在一起,出现大大小小的政治冲突。在这一时期,奥运会举办国的政治企图也日趋鲜明,将奥运会作为追求国家政治利益、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如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均有强烈的政治意图,意在向世界展示二战后重建的日本和德国的新形象。1988年汉城奥运会使处于国际社会边缘状态的韩国,得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打破国际关系上的坚冰状态,成为韩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C.环境效应。在政治和经济力量的驱动下,奥运会规模进一步膨胀。奥运会不仅使举办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发生深刻的变化,形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而且留下绵延久远的后续影响,从而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导致相应的生态问题和后续发展问题。1991年国际奥委会修改宪章,纳入环境保护的内容,并成立体育与环境专门委员会。自1994年挪威的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始,奥运会举办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奥运会,采取措施,以求降低举办奥运会对环境和能源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和谐,于是这一理念引发的不仅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而且包括一切与和谐有关的问题,包括社会领域的问题,如精英体育与大众体育和谐、弱势群体的参与、大小国家的权力等。奥运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整合力量。

2.运动竞赛效益的评价

运动竞赛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

运动竞赛的社会效益一般反映在促进运动技术水平提高,推动大众体育发展,促进城市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对外交流和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体育运动的社会效益虽然难以具体的衡量,但它的受益者往往不是某一部门或某些人,而且能使人们强烈地感知和认同,因而有着深远的意义。

运动竞赛的经济效益可以用举办竞赛的投入与举办竞赛的收入比值来衡量。举办竞赛的投入越少,取得的经济收入越多,经济效益就越高,反之就越低。举办大型运动会的投资,一般有三个方面:一是竞赛的直接投资,包括场地器材的损耗、住宿费和伙食补贴、裁判员费用、交通费用、奖品费用、保卫费用、办公费用、广告宣传等费用;二是竞赛场地设施基建投资;三是竞赛所需的市政建设投资,如交通、市政、通讯投资等。在计算竞赛的经济效益一般以第一项投资为计算标准。在收入方面,一般有赞助费、广告费、门票收入、电视转播费等。

体育竞赛之所以具有经济效益,是由于运动竞赛所特有的商品价值。体育竞赛的商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体育竞赛中运动员所表现的优美动作、高超的技术、默契的配合,能给人一种审美享受,而且比赛过程紧张精彩,胜负变幻莫测,比赛结果又往往和国家、地区、单位的荣誉联系在一起,因此能够吸引大众的关注,使体育竞赛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这种观赏价值可以转换为一定的经济收入。第二,由于体育竞赛的巨大吸引力,又具有很好的广告宣传价值。企业通过拥有大量观众的竞赛,通过竞赛的新闻媒体报道的重要位置来宣传自己,提高知名度,扩大产品影响,使得运动竞赛日益成为独具魅力的商业宣传手段。这是运动竞赛商品价值的又一种体现。利用运动竞赛的商品性,使运动竞赛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对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但是具有经济效益的体育竞赛目前还只局限在一些高级别、高水平、群众喜爱的项目上,多数级别和运动水平不高的青少年项目上可衡量得失,要注意它的社会效益。

3.提高运动竞赛效益的途径

体育竞赛的效益如何,不完全取决于竞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还与运动竞赛制度、计划有着密切联系。实践证明,同一项目、同一规模、级别的比赛,往往在竞赛效益方面有很大差距,这说明体育竞赛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提高效益的,而提高效益的主要途径就是提高竞赛的管理水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运动竞赛制度、计划和竞赛规程的科学性

运动竞赛制度、计划和规程是指导竞赛活动开展的主要“法规”。在运动竞赛组织管理中要严格遵循。

(2)提高体育竞赛的社会化程度,努力拓宽筹资渠道

由于体育竞赛能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使之成为扩大企业和产品影响、进行广告宣传的重要载体,因而借助于体育竞赛,有利于使企业和它的产品为社会广泛了解并接受,从而使企业得到实际利益。再加上全社会对体育的关心和支持,使通过社会渠道筹集竞赛资金成为可能。提高体育竞赛的经济效益,必须首先提高竞赛的社会化程度,通过企业赞助、广告等形式拓宽筹资渠道。在拓宽筹资渠道的同时,要实现双赢。即要让赞助的企业通过竞赛受益。

(3)提高竞赛质量

高质量的赛事是带动相关产品的开发、扩大市场领域的基础。高质量的竞赛可以带来赞助、广告,可以吸引电视转播,可以带动标志产品的开发,可以吸引更多的体育迷。因此,努力提高竞赛质量是提高竞赛效益的根本途径之一。

(4)节约经费开支

节约经费开支是提高体育竞赛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应合理地规定参赛人数、大会办事机构要精简高效,合理地配备裁判员和其他人员,严格执行财务制度,杜绝铺张浪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