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良好的亲和形象被提升到媒体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高度,表明一种新的传播观念——受众观念——正在传媒界树立。所谓亲和力,指的是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换句话说,如果一家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和表达的观点能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情况下让受众接受,那就可以说该媒体具有了较强的亲和力。因为良好的亲和形象可以拉近受众与媒介之间的距离,产生良好的受众心理定式,使受众对该媒体的好感转化为对该媒体的依赖及可信,从而培养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只有受众对媒体形成信赖,才能诱发良好的公众舆论,给媒体带来宣传效应、经济效应和忠实的读者群。良好的亲和形象能吸引更多的广告。当今,媒体的经营主要依靠的是“眼球经济”,媒体靠“出售”受众的注意力来盈利,因为广告商看中的就是受众的注意力,媒体的竞争也是对受众注意力的竞争。另外,良好的亲和形象还可以增强媒体的凝聚力,可以赋予媒体员工一种荣誉感,使他们在社会中能够深切感受到媒体地位给他们带来的荣耀,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树立一种主人翁意识,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媒体的形象联系起来。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传媒亲和形象塑造的主要原则。贴近实际是新闻事件素材真实性的唯一来源,也是记者掌握第一手材料的重要途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就像人际交往一样,受众只有觉得媒体传播的信息真实可靠,才会对媒体产生信任,才会觉得媒体有亲和力。信任源自真实,真实源于深入一线的实际采访。新闻媒体要力戒采访不深入、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失实报道的行为。贴近实际要充分反映区位特色。新闻姓“新”,所传播的信息贵在新鲜以及有特色。我们奉献给广大受众的应该是“独此一家的香喷喷的特色菜”,而不是“国际汤”。媒体只有每天给受众提供新鲜的信息,才能提高受众的接受度,培养他们对媒体的忠诚度。而这新鲜信息的获得就要求传播者贴近实际,发挥一线优势,不停地扫描,敏锐地观察,认真地筛选,在捕捉原创新鲜新闻方面做出努力。
贴近生活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现实生活,要用新闻的眼睛、鼻子、耳朵、双腿去发现新闻、捕捉新闻。新闻传播者应努力发挥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纽带作用。除了担负起普及知识、提供服务等社会责任外,还要敢于干预生活,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反映群众的呼声。要让受众体会到亲和力,媒体还应真诚地参与生活、服务生活,为老百姓办实事。参与生活并不只是单向地介入,而是实行双向交流,让受众积极参与信息传播的过程,这一直是现代媒体受欢迎且成功的传播方式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媒体功能的要求,实用型的“解惑”超过了消遣型的“解闷”。“有利”“有用”逐渐成为大众评判媒体的标准。服务性、实用性强的新闻媒体最受欢迎。在这种新闻理念的指导下,非新闻性的信息服务从遗忘的角落一跃成为新宠。要加强服务性,就要为受众提供多样的选择。在服务内容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只有顺应市场规律,加大服务性报道的分量,塑造服务品牌,在提高服务功能的同时增强可读性,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从而营造良好的亲和形象。(www.daowen.com)
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群众之中,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要求。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联系身边的事例,多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多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新闻宣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是报道的主体,广大受众是新闻传播实际效果的检验者。新闻传播者只有甩掉“无冕之王”的帽子,满怀“平民意识”,与广大群众交朋友,把握他们跳动的脉搏,与他们同呼吸、共悲欢,立足群众,给群众以“发言空间”,最大限度地吸引群众的参与,才能真正塑造良好的亲和形象。
新闻媒体在注重亲和力、营造亲和形象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千万不可因制造轰动效应和吸引受众而走向媚俗化的误区。如果媒体为迎合受众而一味地媚俗、庸俗,甚至迁就某些低级趣味,以猎奇的新闻、偏颇的卖点来追求所谓轰动效应的话,不但不能形成亲和力,反而会降低媒体格调,失去亲和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