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重建课堂秩序的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支配下,课堂交流方式往往是单向的,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发挥,社会性发展受到抑制。教师为了完成“教”的任务,不惜以二类互动的形式维持一类互动的进行,使课堂秩序处于不和谐的状态。要构建一种和谐的、能够满足师生双方心理需要的课堂秩序,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做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就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二)改进课堂控制方式是重建课堂秩序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态度和情绪反应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体验。观察发现,教师对于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容易迁就,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要求过于严格,这种对不同学生同样性质的违纪行为持不同的评价标准,并做出不同的反应的不公平行为,使成绩优秀学生的优越感和成绩不良学生的自卑感得以强化,成为建立良好课堂秩序的障碍。根据贝尔斯的分析,师生之间在社会情绪的交互作用方面,如果多采取积极的反应,而非消极的手段,则可以促进师生关系合理化。如果教师采取消极的控制方式(如体罚等),虽然制止了即时情境下学生的违纪行为,却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敌对情绪。因此,教师应将现有的消极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积极的控制方式,这是建构课堂秩序的基础。
(三)提高教师的交往技能是重建课堂秩序的保障 (www.daowen.com)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不断相互试探彼此人格与行为的弹性,了解彼此的期望,以达成共识。这种试探性的行为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可以逐渐降低、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气氛。从我们对现实课堂秩序状态的观察结果来看,课堂上常常发生教师以二类互动来维持一类互动的现象。这不仅说明一类互动并没有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同时预示着师生关系处于一种不和谐、紧张的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误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因此,弱化教师的强权意识、加强师生间的“磋商”,提高教师互动行为的弹性和交往技能,是形成一种能够满足师生双方心理发展需要的新型课堂秩序的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一种民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会武断、专横地把自己的意见灌输给学生,但也不会失去自己的独立性,使学生放任自流,而是使师生双方在人格平等基础上进行交流、沟通。“当儿童自我的好奇心、喜欢活动的天性用于研究有益的问题上,用于自己发现如何才能使环境适合他的需要时,教师就会看到,学生不仅功课做得和以前一样好,而且学会了如何去控制和创造性地利用那些能量,这些能量在普通的课堂上只起到消极的作用。”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广泛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体内积聚的能量引导释放到教学活动之中,以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统一课堂控制行为,以科学的教学行为实现课堂控制的目的,这或许是课堂秩序的理想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