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两种知识习得&教学要求-《中小学课堂管理》研究

两种知识习得&教学要求-《中小学课堂管理》研究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8年,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科学活动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一样普遍存在,而且隐性知识从数量上说比显性知识更多,隐性知识甚至是不可计数的。表明新课程把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提到了重要地位。必须研究两种知识特别是只能意会的知识是如何习得的,它对教学有什么要求,探求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的教学。

两种知识习得&教学要求-《中小学课堂管理》研究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学习,我们通常把源于社会生活的知识称为实践知识,而把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书本知识。但是,这种分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实践知识中有书本里的知识,而书本知识中也有实践的知识。到了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人们对知识认识的逐渐深入,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Polanyi)首次提出知识应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或称“缄默知识”)。1958年,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显性知识主要具有四种特征: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表达;能通过教材、大众媒体进行传递;能同时为不同的人们所分享,具有一种“公共性”和“主体际性”;能通过逻辑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知识。通常学校教育中所说书本知识就是显性知识。有人也把显性知识称为“可表达性知识”。

与显性知识相反,隐性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进行逻辑的表达,拥有者和使用者都不能清晰表达,不能在社会上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明显缺乏显性知识的“公共性”和“主体际性”等特征。它不是通过理性进行反思,而是在感受中进行反思。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科学活动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一样普遍存在,而且隐性知识从数量上说比显性知识更多,隐性知识甚至是不可计数的。许多技能、方法、能力、交往、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它在人们生活、工作中大量存在,十分重要。例如,人们骑自行车游泳的技能;人们交往的能力;人们识别人面部表情的能力;人们对某一复杂事件的判断、决策;人们的情感等都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或符号等方式明确表达的,只能通过意会的方式进行传递,它们都属于隐性知识,人们仅仅依靠书本的格式化知识传授是无法习得的。有人把隐性知识又叫做“只能意会的知识”。(www.daowen.com)

传统的教育特别关注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学大纲是以掌握教材内容为中心表述的,教师的教学也是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组织的,教学的成果是以掌握书本知识多少为评价标准的。传统教育关注的中心是学生可表达性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十分重要的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

目前,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反思,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表明新课程把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提到了重要地位。而我们教师感到困难的也正是只能意会的知识教学,因为教师已经具有可表达性知识的教学经验,他们知道怎样去教,但是他们很少有只能意会的知识的教学经验,要让他们建立起只能意会的知识的教学经验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这里面有着思想认识的观念问题,要让他们接受并建立起新的教学观念。但更多的是教学的具体问题,要真正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许多教学的具体问题。为此。必须研究两种知识特别是只能意会的知识是如何习得的,它对教学有什么要求,探求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的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