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竞争与合作在中小学课堂管理中的重要性

竞争与合作在中小学课堂管理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竞争与合作,历来被认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两大基础,也是个人成长与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一)竞争与合作理论1.竞争及其作用竞争是个体或团体建立一种压倒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与合作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就能使“理想我”成为现实。因此,在竞争与合作中要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竞争与合作在中小学课堂管理中的重要性

竞争与合作,历来被认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两大基础,也是个人成长与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要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必须在学习阶段重视培养竞争意识;同时,培养合作精神,使自己的将来有更大的发展。

(一)竞争与合作理论

1.竞争及其作用

竞争是个体或团体建立一种压倒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竞争是现代社会普遍的现象。从个体来说,竞争影响人生,能激发人的潜能。

第一,竞争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培养人的进取心、锤炼人的坚韧力和发扬人的首创精神,克服不求上进、萎靡不振的现象。

第二,竞争能增强人的智力,促进注意力集中,使想象力变丰富、思维更敏捷灵活。

第三,集体间的竞争能增强集体成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的凝聚力。

第四,竞争还能起到鉴别人才、保护人才的作用。

2.合作及其作用

社会生活中有竞争,更有合作。合作是为共同目的,且有两个及两个以上个体或团体共同完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

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根基。合作产生人的群体力量——社会力量,这种力量是单独个体的力量所无法比拟的,也不等于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

合作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没有哪个人能够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人与人之间需要融洽、和谐,需要互相帮助。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只有与他人合作,才有力量。良好的合作,人们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科技社会化、社会科技化的今天,是一个竞争更为激烈,同时又需要更加紧密合作的社会。自然科学的早期研究,基本上是以个人的方式进行的。然而,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和发现,都浸透着前人辛勤劳动的汗水,是科学家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进入20世纪以来,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接连不断,分子生物学、量子力学、核能的开发与利用、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工程信息科学控制论等尖端科技领域的相继诞生,都不是某个科学家个人单枪匹马干出来的,而是一代代科学家们合作的结果,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领域的创造群体在共同的合作中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

3.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竞争和合作构成人生和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两股力量。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与合作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竞争是有层次的。竞争层次的客观性决定了无论何种竞争都离不开合作,竞争的基础都在于合作。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的竞争,孤单的竞争是无力量的。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合作愈好,力量愈强,自然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有人说过,优秀的竞争者往往是理想的合作者。

(二)学会竞争与合作

1.正确对待竞争

目前我国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竞争:学生从刚一进入学校开始,便习惯于按成绩排队,按能力分班和分组,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竞赛等等。竞争能让学生满怀希望,朝气蓬勃,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但是,竞争也容易使人在长期的紧张中产生焦虑,出现心理失衡,情绪紊乱,身心疲劳等问题。尤其对失败者,由于主观愿望与客观满足之间出现巨大差距,加上有的人心理素质本来就存在不稳定因素,甚至出现犯罪乃至自杀等严重问题。因此,在充满竞争的学校生活中,学生应正确对待竞争,在竞争中保持健康的心态。

(1)首先对竞争形成正确的认识。应该知道有竞争就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竞争中关键是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胜不骄败不馁,要牢记“世上无常胜将军”,“失败是成功之母”。始终保持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2)实事求是评价自我,努力缩小“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差距。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既不要好高骛远,又不要妄自菲薄,要把近期目标和长远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就能使“理想我”成为现实。

(3)学会扬长避短。一个人的兴趣和才能是多方面的,要注意发挥自已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能,这样就很可能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增加成功的机会,减少挫折。

(4)有远大的目标和拼搏精神,这是最重要的。竞争未必成功,成功固然可喜,但只要我们努力过,失败了也问心无愧。学习成绩的高低,除了学生主观努力之外,还取决于学习环境中多种因素。如果胸有大志,就不怕一次次成绩不理想,就会从一次次失败中找出不足,悟出道理,在竞争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逐渐走向成功。

2.学会与人合作

有一百个人在山中碰到一只老虎,现在他们的选择有两个:一是大家齐心合力打老虎,把老虎打死,煮了吃;二是大家拚命逃跑,跑得快的得以生存,跑得慢的被老虎吃了。如果作出第一个选择,大家得以饱餐一顿,而且从此不用害怕老虎,这就叫团结合作。如果作出第二个选择,跑得慢的被老虎吃了,下回老虎还要吃人,为了不被老虎吃掉,大家拚命练跑步,想办法跑得比别人快,这就叫竞争。合作的结果是人吃老虎,竞争的结果是老虎吃人、直到把人吃光为止。合作是依靠集体力量变被动为主动,争取生存主动权。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合作愈加重要。21世纪的人才必须学会与人真诚地合作。作为新世纪人才的后备军——学生,要热爱班级体,热爱学校,培养真诚合作的精神,增加同学之间思想交流的机会,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树立强烈集体荣誉感,融入互帮互学,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班集体中。

3.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因此,在竞争与合作中要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1)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竞争与合作,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集体价值导向。个人的努力与集体价值导向如“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如果没有个人努力,集体价值为零,是缺乏生机活力的松散集体;如果个人努力没有一定导向,各行其是,集体价值仍为零,是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集体。这都限制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因此主张树立班集体奋斗目标和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个人努力的积极性,在个人勤奋努力的基础上,自觉而积极地投入班集体合作中去,形成积极向上的,促进个体进步的集体。(www.daowen.com)

(2)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无论是学习中竞争的对手还是工作中合作的伙伴(可能他既是对手又是伙伴),都有其长处。要学会欣赏、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地向别人学习,才能在竞争中超过别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愉快地接纳别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好感,找到合作伙伴,在合作中成功。要学会理解和谅解别人,对于竞争或是合作过程中发生的分歧和误会,不能心存怨恨,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考虑,想想别人的难处和利益,理解和宽容别人,缩小分歧,消除误会,以诚相待,求得共同的发展。

(3)处理好主角和配角的关系

班集体是一个小社会,班级工作有分工,有主次。如班干部(主角)在职责范围内负主要责任,要能充分调动同学(配角)的积极性;同学又要胸怀大局,密切配合,当好配角。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工作为重,是处理好这一关系的重要原则。在合作中,无论是当主角还是当配角,都要齐心协力,并学会与人分享成功。

(三)学生互动行为的方式——合作与竞争

1.学生间合作

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不像教师与学生之间那样,存在着制度性的身份与地位之极差。他们之间的活动更富有协商的色彩,而不是一种生硬的控制与服从的关系。

课堂上,语文教师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成小组,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并要求给每个学生一个成绩。学生们绝大部分都是男生与男生、女生与女生组合在一起。其中一组是有四个男生组成。讨论结束后每个学生的成绩分别是优上、优下、良下、中下。

我问其中打成绩的学生C:“为什么学生D的成绩最低?”

学生C:“因他说随便。”

“那为什么不是及格或不及格呢?”

学生C:“他不肯!”

涉及学习内容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对客观的,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有客观的成分又掺进了情感的因素。教师虽是班级中的一员,由于师生之间地位上的差距使教师超于学生之上。这样,教师所受到的学生群体的压力远比学生个体所受到的压力弱得多。所以,教师才有条件(当然也有权力)对学生做相对客观的评价。即使教师对学生做主观的或情绪性的行为评价时(如:“你总是迟到!”),也并不意味着双方心理距离的接近,而是强化了彼此地位和心理上的差距,但学生不同。在一个自由组合起来的非正式群体(主要依据兴趣和情感的因素)中,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成文的规定,每个人的意见对其他人都具有一定的压力。另外,在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会发生一种类化的过程,即彼此接近、趋同的过程。这是由于群体成员相互模仿、受到暗示、表现出顺从所造成的。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非正式小群体成员在彼此评价时特别注意尊重对方的意见,以保持群体中人际和谐,维持群体的存在。

群体具有趋向一致性的压力,所以,才产生了群体现范,群体规范又使群体的趋向一致性的压力进一步增强。在小组评价时,被评价者和评价者之间所受到的压力是不同的。被评价者受到趋同的压力(自己的成绩不能比别人太差),而评价者所受的是遵从的压力(尊重对方以免造成紧张)。合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因为对对方有好感而与人合作的对人合作。另一种是,不管是否喜欢对方,因共有一个目的而与其合作。由于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文化对合作这一行为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对合作重要性的强调也不同。一般而言,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对人合作的形式较多,而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中目的合作的形式较多。

2.学生间竞争

学生间行为的主要属性就是竞争与合作。小组评价时相互之间的协同体现了合作的一面,当然学生之间的合作行为远不止如此。学生课堂行为更多地体现为竞争,包括争先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让老师批改作业等,这些都能体现出学生行为的竞争性。

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道题,问道:“谁来回答这道题?”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有的甚至站了起来。

观察发现,学生之间并不互通答案,即使邻座也是如此。这种情形除了上课不允许说话的因素之外,应该说还存在更深层的原因。即学生不想把答案告诉别人,自己会的问题别人不会,尤其是同座不会更能体现出自己的聪明、预示着自己的地位。因为优越感首先从与自己接近的同学的比较中产生,其次波及全班。如果全班只有一个人能够正确回答出这一问题,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优越性体验。

从学生在做完作业后急于让教师批改,而后与站在教师身边的同学(因为他们同是胜利者)互对答案,而不是与身边的同座核对答案的行为中,也说明优越感(或竞争对象)首先是在与同座的比较中产生的。

另外,从观察学生的反应来看,外来因素(如外来的观察者,外来的听课教师等)的参与能够提高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自我表现欲,但却降低了学生自我表现的信心。此结论的提出源于这样一个事实,旁观者的存在能够提高当事人成功后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当学生有把握正确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时,会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价值。当学生对正确回答问题没绝对的把握时,学生可能担心回答错误被他人小觑而不敢回答问题。

尽管学生之间在教师提出问题时并不互通答案,但在所得到的作业或考试成绩很不错时,就会主动地向同座或邻座的同伴显示。

数学课,教师把考试卷子发下来后,学生J打开卷子一看,每题都做对了。然后把卷子展开用手举着向问座和邻座炫耀自己的成绩。而学生L则对此视而不见的样子。教师瞟了学生L的卷子一眼,见他的卷子上有三个“×”。

学生间的竞争行为既是学生的“天性”使然,也有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方面的原因。可以说它是一种超文化传统、超教育制度、超时代背景的普遍的课堂现象。学生的竞争行为是多方面的,因此划分学生地位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但只有以学习为内容的竞争结果——成绩的标准是最具普遍意义的。它不仅为学生所认同,也被教师作为了解学生的主要依据。因此是比较重要的。在教师不公布考试成绩的情况下,那些自认为成绩不错的学生(尤其是偶尔获得好成绩的学生)就只好自己主动向左邻右舍传告了。但别人似乎也“无意”分担对方的快乐。分担对方的快乐意味着承认对方的成绩、自己甘拜下风。索性不如置之不理,这或许也算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吧!

在实践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确实阻碍和干扰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教育像其他的人际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人际交往。问题不是教师认识不到交往的价值与重要,而是最专横的教师也关心学生了解他(她)。事实上困难的是教师倾向于认为交往只是作为向学生传递信息的过程。学生跟教师的交往需要与学生彼此的交往需要往往成为次要的而被忽略。

课堂上学生之间之所以缺少交往行为是与教师的教学策略分不开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存在以教学内容为媒介的学习小组,课堂只是教师单纯传递知识的场所,很少教师会顾及学生之间的交往需要。课堂上缺少了学生之间以教学内容为媒介的交往与合作,就意味着增强了学生之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学生只顾自己在教师乃至全班学生面前表现自己,但却缺少了进行大胆的、丰富多彩的思考。”G.戴朗施尔所提出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使教师作为一班人的领导能树立起一种启发式的作风,除非绝对必要,应努力做到不要一个人说了算。

另外,研究竞争的专家多依奇(M.Deutsch)通过实验证明,如果按群体的整体成绩进行奖励,就会促进群体成员的合作行为;如果按个人的成绩进行奖励,则会导致群体成员之间的竞争。可见,奖励方式也是影响群体成员相互关系的一个因素。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奖励方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相互转化。在实践中班级内很少见到学习群体的存在,也就无从谈起小组评价或奖励,更不用说以班级为单位的奖励方式了。无论是百分制还是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后的等级制,记分法都是个人成绩的体现,并不涉及其他学生。如此培养的学生具有太强的竞争精神、太少的合作意识也就不足为怪了。即使在竞争的状态下,大部分学生运用的手段也未必是正当的。长期体验失败的学生难免采取不正当的方法或手段,以免遭竞争中再次失败,因为竞争中的胜利者毕竟是少数人。这种行为方式必将影响其以后的生活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