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小学新课堂纪律的关键

中小学新课堂纪律的关键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纪律不应和抑制创新划上等号,规范也不应视同于迫使学生就范。由此看来,纪律是永恒的,无论是过去和现在,还是未来,都应有纪律存在,都要关注纪律、建设良好的纪律,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纪律,首先涉及什么是纪律的问题。新课堂的新纪律、新秩序既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又是新背景下现代教育理念的吸纳。

中小学新课堂纪律的关键

(一)新课堂需不需要纪律

纪律不是万能的,学生学习的有效和成功,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纪律只是其中之一。但是,纪律是不可动摇的。尽管对纪律的认识在改变,内涵也在变化,但对纪律的追求永远不能放弃。纪律,究竟是为了什么?

1.纪律是为了培植和形成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纪律与规则是孪生兄弟。活动必须有规则,学习活动诞生学习规则。有了规则,活动才会有序和有效。纪律就是对规则的认同和规则的行为化。要求指导学生守纪,就会逐步建立起规则的概念,培养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逐步培育起诚信品格,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2.纪律是为了培植和形成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纪律总是与集体联系在一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成为自己班级中重要的一员。如果教师和班级中的其他成员给予重视和尊重,并在活动中包容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那么他们就会找到这种归属感。而当学生无法在班级中获得这种归属感时,他们经常转向错误的目的。因此,要求和帮助学生守纪,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并保持这种对集体的归属感,使自己的行为指向正确的目的——遵守集体的纪律,关心集体,维护集体,成为集体中的重要一员。

3.纪律是为了使课堂变成安全、有序、引人入胜的场所。教学必须有令人舒畅的课堂环境,为了维护这样的环境,教师必须不断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对行为负责并积极地交往,这种影响被称之为纪律。可见,纪律是课堂环境的支持性、保证性因素,使教学时间的利用更为充分,教学更为有效。心理学家弗雷法利克·琼斯研究认为,正常的情况下,教师会因学生的违纪失去50%的课堂教学时间。

4.纪律是为了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快乐和自由。违纪行为是怎么产生的?有研究认为,只有当人感到麻烦时,才会有问题存在,即发生违纪行为。反之,消除人的烦恼,解除人的麻烦,就会自觉地去守纪。纪律带给人的不应是束缚和制约,而应该是自由和快乐,进而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和状态中去想象和创造。纪律不应和抑制创新划上等号,规范也不应视同于迫使学生就范。

那种纪律只是为了控制和规范的看法,其实是对纪律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规则、集体、效率、快乐、自由、创造,可以说是关于纪律功能和价值的几个关键词。由此看来,纪律是永恒的,无论是过去和现在,还是未来,都应有纪律存在,都要关注纪律、建设良好的纪律,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新课程只讲学生的解放而不求对学生的规范,只讲自由、轻松,而不求严格遵纪,是对课程改革的误解。课堂应当在解放与规范、自由与严格中求得平衡。这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课堂新纪律、新秩序上。

(二)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纪律?

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纪律,首先涉及什么是纪律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纪律?遵守纪律意味着什么?

从一般意义上说,纪律是一种规则和规范。纪律依据规范所规定的标准与要求制定,遵守纪律,可以形成规范;纪律具体体现在规则之中,执行规则就是遵守纪律。强调纪律就是强调规则、形成规范。(www.daowen.com)

往深处讲,纪律是学生对权利的追求和权利在课堂中的体现。“肯定型纪律”的倡导者坎特认为,学生有权要求教师帮助他们在平静、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有权要求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破坏行为。为此,需要一些限制手段,以支持他们正确的要求,而设置并加强这些限制正是教师的责任之一。由此看来,纪律并不都是外在的附加,而是学生内在的需求;重视纪律,实质上,是尊重学生对权利的需求,就是尊重学生的权利,学生守纪意味着自己对自己权利的尊重,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有尊严地生活

从纪律的本质上看,纪律在本质上是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也必然具体化在制度、规则和秩序之中。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纪律观和不同的纪律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不排斥对学生在纪律方面的要求,也并不排斥教师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可以这么认为,纪律从一个重要的视角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甚至可以说,纪律就是一种师生关系。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纪律?新课堂的新纪律、新秩序“新”在哪里?

上个世纪中叶之前,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教师都是使用单一的方法来维持纪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整个社会对教学和课堂纪律管理观念发生了变化,对纪律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这些研究对今天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纪律研究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新课堂的新纪律、新秩序既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又是新背景下现代教育理念的吸纳。我们认为,我们需要的纪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形式与实践的关系看,我们需要“形”“神”兼备,“形散”而“神不散”的纪律。这种纪律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或安静,而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自由。纪律要有利于学生的解放。人的嘴和手等肢体的解放固然重要,但思想的解放、思维的自由更重要。纪律应着力思想的解放。这种纪律表现为热闹与安静的转换、自由与严格的和谐、“放”和“收”的辩证。

2.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看,我们需要个人与集体互动的纪律。纪律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它强调集体利益的概念,个人的利益既有助于集体利益的获得又依赖于集体和集体利益。表现在:个体的言行不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不偏离集体的要求,不影响集体的活动,集体不仅不抑制个体的有创见的活动,还要从个体有创见的活动中获得启发。目前,有些课堂纪律对少数学生没有发生作用,应引起重视。

3.从他律与自律的关系看,我们需要学生内在的纪律,即自信性自律、自我控制的纪律。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真正有效的纪律是自我控制,它产生于学生的内心,建立在学生尊严和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上。为此,纪律不应该只是为了控制,教师也必须放弃对学生的控制权。这种纪律表现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班级规则、学习规则,并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改进。

4.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我们需要合作性纪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同样,伴随教学过程的纪律也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形成的。这种合作性纪律强调鼓励学生参与制度的设计、规则的制订、秩序的安排,以及执行的组织和检查等。合作性纪律最终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双赢”,即纪律是共同承担的责任,其主语是“我们”——包括学生和教师。

5.从纪律与集体发展的关系看,我们需要纪律的超越。曾当过教师的作家、美国学者阿尔菲·科恩认为,学生不能直接从教师那儿获得知识,而应该从经验中建构,当学生深入到重要的主题中去时,就不需要纪律来控制了。他还认为,在课堂上,建立集体感,是培养学生纪律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可以用集体感来代替纪律,这就是所谓“超越纪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