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学生的问题行为?
心理学家瑞格等人曾从1020个课堂片段中分析出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其中最普遍的问题行为是:大声说话38%,思想开小差24%,将废话23%,不恰当地使用教材或设备20%,吃零食12%,随便走动11%,小动作9%,故意大笑6%,打架5%,弄坏课本或设备1.5%,不听从教师1.5%,羞辱同学1.5%,羞辱教师1%。我国有学者对中小学生违纪行为的调查也表明:轻度占84%,比较严重为14%,非常严重只有2%。
1.问题行为由谁来认定?
根据社会学中的“标签理论”。一些教育社会学家强调应采用这种观点来研究学生的不良行为(哈格里夫斯,1975)。他们强调必须研究这样一些问题:“谁制定纪律?”、“这些纪律的内容是什么?”、“某些师生对制定的纪律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某些师生是否认为这些纪律不合理?”他们认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对什么是问题行为、如何处理课堂情况的方法作出一种新解释。
2.究竟谁有问题?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布罗菲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属于教师的问题:学生的行为使教师的要求受到挫折,从而引起教师的不快或烦恼;第二是属于学生的问题:由于意外事件或他人(非教师)的干扰,导致学生的要求受到挫折;第三是师生共有的问题:师生彼此使得对方的要求受到挫折。属于教师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教师认定这是学生存心捣乱,或明知故犯,因此处理的方式比较严厉;那些在教师看来属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往往更多地采用帮助的做法;那些属于共有的问题,教师一般采用积极的、鼓励的方式进行控制。(www.daowen.com)
(二)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
2.因生理上的问题导致的、因家庭中的不愉快导致的、发育期的紧张、疲劳、营养不良等。
3.一些学生问题行为与学校特点有关。研究表明,学校规模过大,往往规章制度比较严格、不常顾及个人意志,这就易使某些学生产生与学校疏远的感受,从而出现问题行为;那些被硬性规定为非重点班、慢班的学生也易产生反抗心理;有些长期得不到学业帮助的学生,易产生“学业无助感”,他们往往不在乎学校的规章制度,从而激发问题行为。
4.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还表明了,有些课堂问题行为,直接与教师讲授方式、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