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少年社交中的风度展现

青少年社交中的风度展现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交过程中,青少年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其内在美的外在表现,都应展现出青少年学生的风度,特别是在较大较隆重的场合,在与外宾的交往过程中,青少年的风度集中表现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青少年正是成长时期,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内在,使自身的德才学识都十分充实,这时在社交、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必然会落落大方。

青少年社交中的风度展现

在社交过程中,青少年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其内在美的外在表现,都应展现出青少年学生的风度,特别是在较大较隆重的场合,在与外宾的交往过程中,青少年的风度集中表现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不卑不亢是一个人社交时的基本要求。不卑即是不妄自菲薄,不可在别人面前低三下四, 不丧失民族气节,不可见利忘义,要维护民族尊严,讲人格、国格。不亢,即是不盛气凌人,不夜郎自大,不能有大国沙文主义,要发扬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保持“礼仪之邦”的民族形象。青少年的风度主要是通过在校学习工作期间、在参加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归根结底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不管是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还是处理家庭内、邻里间、社会公共场所中的人际关系,都要展现出不卑不亢,一体待人,一视同仁,不以貌取人,不以财取人的风度。

落落大方是指举止自然,不拘束。“大方”一词出自《庄子》,说的是河伯开始自以为了不起,后来见到大海才自愧不如,发出感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里的大方指的是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以后这一词又逐渐演变成不吝啬、不拘束、不俗气的形容词。“大方” 的根本意义应该是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一个见识广的人,善于学习的人,才能适应于各种环境,不感到拘束。青少年正是成长时期,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内在,使自身的德才学识都十分充实,这时在社交、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必然会落落大方。

风度之美是内在美的自然流露,装腔作势是不成的。有人曾以为晋代人宽衣大袖是风度飘逸,可鲁迅先生却指出:这是由于晋代人流行食用一种“五石散”的缘故。因为吃了此药以后,全身发烧,皮肤上长许多水泡,人们怕衣服瘦小把皮肤磨破,只得把衣服做得宽大一些,其实和飘逸并不相干。清代溥仪,一次从外国的画报上看到一种服装,觉得很美,就命令手下的人照样做来,不料,溥仪的外国教师看到他穿这衣服却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了,原来,他看中的正是当时国外流浪汉穿的服装。可见,要有内在美才有风度之美。(www.daowen.com)

青少年要使自己有风度,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育、修养过程,才能达到“秀外慧中”。 周恩来同志很有学识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在外事活动中颇有风度。他在五十年代初宴请欧洲朋友,一道汤里有用冬笋刻成的“廿'字图案。当时欧洲朋友请教周总理为什么汤里有法西斯的标志,总理回答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图案,祝福人们'福寿绵长’”。外宾理解了,满意了。这时周总理又诙谐地开了个玩笑:“就是法西斯怕什么,大家消灭法西斯”。一会儿,一道汤被喝光了。面对这一宴请中的突发事件,周总理用自己的学识修养,机敏地、有礼貌地处理,在宾主哈哈大笑的友好气氛中,受到人们的敬佩。

因此,要具备良好的风度,就必须有良好的德、才、学、识,而这些又必须靠日常的训练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渊博的学识,精深独到的思辨能力,是构成良好风度的重要的内在因素,通常可以通过语言、举止、态度等转化为外在的形式,若胸无点墨,不学无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不可能谈及到风度,所谓风度即一个人的内在美,通过言谈、举止、 服饰、态度和作风等形式的一种自然流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