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墨子理想国:贵义利他的伦理实践

墨子理想国:贵义利他的伦理实践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基于实利、功利的价值追求,墨子提倡建立有为、力行的个体人生伦理。言论的价值在于激励行动,不能付诸行动的就是空言妄语,君子不为。墨子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自苦以极,一生践行道义。而后墨子以“并国覆军,贼杀百姓,孰将受其不祥”的利害关系晓谕齐太公,引导他权衡利弊最终打消了攻鲁的念头。墨子告诫文君不可假天之名行征伐之事,及时制止了鲁阳文君的不智之举。上兵伐谋,止战于未然,墨子机智、果敢的义行令人景仰。

墨子理想国:贵义利他的伦理实践

墨家学派是战国时期比较活跃的一个学派,墨家弟子皆能忠于信仰,富有生命力和践行力,不畏险阻,慷慨赴义;即便他们摩顶放踵、衣衫褴褛,但其本身所具有的正义气质、果敢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勇气,都已充分彰显出其崇高的人性健美的人格,这是规规然的小儒与乡愿所不及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墨家肩负天下、献身道义的作为意识,以及功成天下、名不在我的价值情怀,恰如陶渊明所言:“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墨者不求当世显赫,更无论身后浮名,志在有为利世,这种极端的践义、利他精神确实为后来者难以企及。

墨学是至善之学,推行公益,墨家辅道而行,注重行动的实效与实利,梁启超对此颇有非议:“盖墨子以严格消极的论必要之欲望,只有物质上之实利,而不知有精神上之实利;知娱乐之事足以废时旷业,而不知其能以间接力陶铸人之德性,增长人之智慧,舒宣人之筋力,而所得者足以偿所失而有余也。今者乐教之关系群治,其理大明,各国莫不以此为教育之一要素焉。”[15]梁启超否定墨家只重视物质生存而否定娱乐的禁欲主义,认为声色娱乐乃是精神上的实利,人对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会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显然,梁启超的评价超越了墨学产生的物质环境和社会背景,陷墨子于两难之境。再看梁启超对墨子实利主义精髓的概括:“凡事利余于害者谓之利,害余于利者谓之不利。”“凡事利于最大多数者谓之利,利于少数者谓之不利。”“凡事能使吾良心泰然满足者谓之利,否则谓之不利。”梁氏此处的阐释又包含了对墨子实利主义的认可,他认为墨子物质上的实利主义具体所指就是利生、利众生、利吾生的三项指标。那么以此衡量,在物质匮乏、民生不保的战国时代,墨家实利主义的生生指向,何以不能达到安众生、稳家国、利教化而促文明的效果呢?所以基于实利、功利的价值追求,墨子提倡建立有为、力行的个体人生伦理。

墨子尚义,认为“万事莫贵于义”(《贵义》)。在《贵义》篇墨子确立了“义”的概念范畴:“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舍之。”凡言论行为如能造福天、人、鬼,又合乎圣王之道者即为义行,可为;反之,暴王的不义行为,不可为。墨子对义与不义的判断标准,就是要“合其志功而观焉”(《公孟》),即把行义的动机与践义的行为及结果综合起来考察,墨子更看重义的实践过程。因为世上“常有言出于至诚,而行牵于流俗”(钱钟书)者,所以墨子反对厚貌深情者的假仁假义。“言足以迁行者,常之;不足以迁行者,勿常。不足以迁行而常之,是荡口也。”(《贵义》)言论的价值在于激励行动,不能付诸行动的就是空言妄语,君子不为。《公孟》篇中墨子曾劝诫告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墨子说处理国家政务要言出必行,言之不行必乱心志,误身误国!所以言以德为本,言以行为鉴。墨子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自苦以极,一生践行道义。孙诒让《墨子传略》曾言:“(墨翟)生于鲁而仕宋。其生平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墨子一生为道奔走,不分疆界国别,墨子所趋者义也!孟子辟墨最狠,但对墨子的践行精神也发出由衷的赞叹:“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而另一位儒学大师荀子却不认可墨子的苦行精神:“以是县天下,一四海,何故必自为之?为之者,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说也。”(《荀子·王霸》)荀子说大到天下,小到一国执政者不可凡事亲力亲为,否则劳累辛苦如同仆役侍从,墨子不明智却要如此行。其实荀子的批判恰恰反证了墨家践义的坚强意志和超越精神,墨者的刚毅和执着并不能为常人所理解。

“就艰苦实行这方面看来,墨子真是极像基督,若有人把他钉十字架,他一定含笑不悔。”[16]墨子不仅是墨家学派的开启者,还是墨家制度的践行者和垂范者,墨子的精神意志和行事规范造就了后世墨家的学派精神和行动意志。墨子主张:“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辞过》)自己在生活上俭省到了极致,“量腹而食,度身而衣”(《鲁问》),后世墨家弟子也都遵行“短褐之衣,藜藿之羹”的生活原则。庄子对此深不以为然:“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但千载而下墨家克己自律的献身精神足令后世折服。墨子身体力行的践道作为在《墨子》书中多有记载,《鲁问》篇载:“齐将伐鲁,子墨子谓项子牛曰:‘伐鲁,齐之大过也。’于是前往劝止。”而后墨子以“并国覆军,贼杀百姓,孰将受其不祥”的利害关系晓谕齐太公,引导他权衡利弊最终打消了攻鲁的念头。《鲁问》篇又载:“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墨子告诫文君不可假天之名行征伐之事,及时制止了鲁阳文君的不智之举。另外《公输》篇也记载了墨子止楚攻宋之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屈。”但公输盘不甘心,欲先杀墨子,再攻打宋国,然墨子曰:“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于是楚王只得让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上兵伐谋,止战于未然,墨子机智、果敢的义行令人景仰。但墨子止楚攻宋的义举却不为宋人感念,《公输》后篇记载:“(救宋后)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墨子志在行道止暴,并不此为恩怨,“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公输》),墨子之谓也!关于墨子与公输盘斗智竞巧的事件《鲁问》还记载了一件。“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以为至巧,向墨子炫耀,却遭墨子嘲笑:“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削木为鹊不过是雕虫小技,以此为功岂不愚拙?理屈词穷,公输盘不得不折服,并决心弃巧从义,墨子的智慧和正义再获全胜。

在践道力行方面,墨子不仅亲力亲为,还特别注重培养弟子的践道品质和践行能力。墨子尚贤,举贤不避亲,常常依靠自己的声誉推荐墨家弟子到各国任职,对此《耕柱》篇多有记载:“子墨子游荆耕柱子于楚。”“子墨子使管黔游高石子于卫。”墨子曾推荐他的弟子耕柱子到楚国做官;曾派管黔卫国举荐墨家弟子高石子做官,卫国给高石子厚禄高爵,却不采纳他的建议,于是高石子毅然辞归。此外《鲁问》篇还记载了“子墨子出曹公子而于宋”“子墨子使胜绰事项子牛”等事件,可见墨子对弟子践道力行精神的重视。墨子量才而用,把弟子推荐到各国政治外交的前沿,参与政务实践,推行墨家道义,并以此考验磨砺弟子。但墨子行事不苟且,在荐贤方面严格履行能者上、无为者下的任贤原则,墨子请辞不肖弟子胜绰的事件就足为明证,由此可见墨子不仅是墨家的立法者,还是严肃的执法者,这也是墨家法度严明、行动有力、组织严密、凝聚力强的原因。《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云:“墨者有法。”在墨家历史上执行墨法最严厉的是两位巨子孟胜和腹秦国墨家巨子腹不顾秦惠王的恩赦和自身年迈,尊墨家之法手刃自己的独子,极其惨烈悲壮!“故当功以受赏,当罪以受罚。赏不当,虽与之必辞;罚诚当,虽赦之不外。度之于国,必利长久。”(《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赏功罚罪,自古皆然,但于己于亲处置起来甚难。《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还曾记载楚昭王时的贤士石渚,治理政事秉公无私。一次追拿凶犯,却不料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臣”,两难之际,石渚放走父亲,而后自请伏法于王廷。石渚虽获忠孝之名,但执法的决心和力度不可与腹相比。墨家的另一位巨子孟胜,为行墨家之义、广大墨家事业,率领弟子183人为阳城君殉难,其肝胆义气若此。孟、腹二位巨子都不愿践踏墨家法规,以私利牺牲公德,“忍所私以行大义”!不可忍者,情也;不可违者,法也。两难之间弃情从法,墨家学派的凝聚力、战斗力和赴死蹈义的精神,盖源于此。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墨家“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墨家弟子“席不暇暖,突不得黔”“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庄子·天下》),墨家这种勇毅果敢、甘于牺牲的精神,推其源亦在兼爱,因为兼爱故能无己,因为兼爱故能善慈。“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淮南子·主术训》),匹夫之勇彪悍而无义。“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见必行之道则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谓勇。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韩非子·解老》)圣人忧虑万事亦如慈母思虑幼子,必为者必不犹豫,不犹豫就能勇敢,勇敢缘于慈爱。老子虽有是说,但却因厌恶战乱而走上隐逸之道,善身而不能利世,这也意味着对社会公义和个人责任的放弃和逃逸。反观墨子的兼爱非攻、节用和节葬,其慈爱悲悯如是;而其义无反顾、赴汤蹈火的坚毅勇为,不都是出于慈爱,出于志勇吗?一个渴望显贵、贪慕权势的人,无论怎样勇敢也无法保持行为的正义或公道。柏拉图如是说:“不仅一切背离公正的知识应当被称作诡计而不应当被称作智慧,而且即便是临危不惧的勇气,如果它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出于自私的目的,那也应当被称作厚颜而不应当被称作勇敢。”[17]墨家因怀慈悲之心而勇为天下之义,墨家的义与勇是道德意义上的至善和至勇。

纵观战国时期的诸家学派,儒家偏重培养君子的仕途人格,以有德行的人来推行有道德的政治;墨家富有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情怀,走的是江湖政治的道路,墨家奔走行道,提倡以身践道,为兼爱、为止战而果敢行事,为理想而坚忍奋斗。“在面临危难时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在面临威胁时仍然诚挚地按照正义的规范行事,不理睬那些使我们违反道德规范的诱人利益,也不理会那些可以激怒我们的种种伤害;在被小人忘恩负义或者恩将仇报时还坚持自己的慈悲之情,这才真属于最高尚的品质和美德。”[18]“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这些赞美之辞施用于墨家都不为过,墨家永远置于献身的立场,因为勇气、勇敢而永远伟大!

今天审视墨家的道义情怀和献身精神已不局限于战国的历史场域,它的求索精神和为真理而战的英雄气概是指向未来、留给将来的永远的道德宝藏。历史不仅关乎过去,还关乎现在甚至将来,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墨子与墨家不会停留于历史的记忆或象征的形象价值,墨子的伦理思想涉及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经济等诸多方面,具有解读的多维性、多义性和多面性。历经历史的沉淀与过滤,墨学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价值体系,已成为中国文化特定的一元,在丰富、协调和推进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经典的价值地位,墨学也必将走向世界化、国际化的文化空间,实现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互证、互补与和谐发展。

【注释】

[1]马腾,马作武.墨家平等思想探析[J].法学评论,2014(3):176-177.

[2]马腾,马作武.墨家平等思想探析[J].法学评论,2014(3):173.

[3]梁启超.梁启超论诸子百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64.

[4]亚当·斯密.左手《国富论》右手《道德情操论》[M].焦亮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77.

[5]克鲁泡特金.互助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6.(www.daowen.com)

[6]卢梭著.社会契约论[M].北京: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6:76.

[7]梁启超.梁启超论诸子百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67.

[8]林岗.词语密林深处的哨声:[M].书屋,2019(10):79.

[9]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梁启超文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52.

[10]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梁启超文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56.

[11]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梁启超文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56.

[12]吴进安.墨子“非命”说之哲学意涵研究[J].职大学报,2016(3):3.

[13]吴进安.墨子“非命”说之哲学意涵研究[M].职大学报,2016(3):7.

[14]胡适之.中国古代哲学史[M].台北:远流出版社,1986:15O-151.

[15]梁启超.梁启超论诸子百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71.

[16]梁启超.梁启超论诸子百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81.

[17]西塞罗著,徐奕春译.沉思录[M].徐奕春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83.

[18]亚当·斯密.左手《国富论》右手《道德情操论[M].焦亮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372-3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