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家经济战略:节用备储与墨子理想国

国家经济战略:节用备储与墨子理想国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墨子的国家经济战略就是聚焦于国家财富的积累、储备以及巩固民生,增殖人口,以此夯实国家的经济基石,增强国家发展后劲,以期在群雄角逐的战国乱局中建立起一个富强独立的国家。由此可见,墨子非攻伦理思想的提出不仅是基于人道的理性与德性,还是出于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全发展的考虑。可见,在国家经济策略方面荀子与墨子主张极其一致,但荀子的节用政策具体表现为按照等级层次适度消费,国家支持百姓致富,并藏富

国家经济战略:节用备储与墨子理想国

政治意义上讲,国家的概念首先应该定义为疆域与人口,其次才是权力及其归属,因此国家的稳固与发展在于增强国家实力与发展人口。墨子的国家经济战略就是聚焦于国家财富的积累、储备以及巩固民生,增殖人口,以此夯实国家的经济基石,增强国家发展后劲,以期在群雄角逐的战国乱局中建立起一个富强独立的国家。墨子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国家支出原则:“不加利者,不为也”

战国时期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是赋税捐税、工商课税以及官产、专卖的收入等。基于相对的土地人口和社会商业的发展状况,一国的经济收入应该具有通常的规模和大致的基数,因此为保障、稳定基本的民生,墨子反对官府加增赋税,敛财于百姓,“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辞过》),要求按照百姓正常的收入征收赋税捐税。由此推算,国家的财政规模是一个可以预测的定数,那么国家的消费支出也应该控制在此额度内,量力为出,维持国家财政的收支平衡。为此墨子提出了国家支出的根本原则:“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辞过》)对于一切劳民伤财,不增益于国家、民生的事,一律禁止,这是墨子节用主张在国家财政管理上的体现。由此,墨子提出了国家财政的预算评估与理性支出主张,认为国事无大小,都要经过预先的经济评估,然后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墨子曾经对战争成本进行过核算,《非攻中》曰:“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墨子分析当时的战争,大多是基于兼并和霸权的目的,以土地有余而人口不足的万乘之国攻打三里之城的弱小国家,丧失不足的人口去争夺有余的土地,实在是为政者的大忌,而且对于交战双方来说战争的代价都是极高的,不仅要破坏和平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大量人畜、财物的投入、损耗来换取虚浮无益的胜利,另外战后的恢复累年难成,大伤国力。经过此番评估墨子得出结论:战争的胜败没有实际价值,所得不如所失,战争毫无意义。由此可见,墨子非攻伦理思想的提出不仅是基于人道的理性与德性,还是出于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全发展的考虑。

为提升其经济学说的实践价值,墨子还考察圣人的资政经验,提出古代圣贤执政的举措在于:巩固农业,生财有时;节省开支,确保国家财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七患》)。墨子还进一步分析了圣王理财之道:“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节用上》)墨子提出圣人的生财之道不仅得益于其德治仁政的道德优势,还在于他们对国家财富与财力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去其无用之费”,就是无益于实用的事绝不去做,无益于民生的消费坚决禁止,这是他们施政、办事、使民、用财的根本原则,圣人治国就是要不浪费财物,不劳苦人民,又能兴利于民,促进国家财富不断积累、加倍增长。这也是墨子实用、实利主义思想在经济领域的表达与应用。

(二)国家储备原则:“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家国一体,持家治国方式相通,家重积蓄、国有储备,方能持久致远西汉初建家国空虚,政治家贾谊就曾大声疾呼:“公私之积,犹可哀痛!”担心如果天灾人祸不期而至,国家必陷危险之境。“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论积贮疏》)贾谊之言并非危言耸听,所以明君治世不可不重视国家储备。墨子在《七患》篇中也直言饥荒冻馁虽圣贤之世亦不可避免:“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禹有七年水灾,汤有五年大旱,即使前世圣王,也不能保证五谷常收而水旱不至,但他们能在饥荒之年使百姓不陷饥饿冻馁,这是因为他们驭农有时、鼓励耕种而自奉俭朴、国有备储。所以,国无储粮,就不能防备凶年饥荒;同样道理,国无武备,不能伐不义;城防不备,不能自守;作为君临天下的执政者若无戒备之心、危机意识,就不能应付突然的变故。《韩非子·五蠹》篇曰:“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古人轻视财物,并不是出于仁义,而是由于财多;今人互相争夺,并不是因为卑鄙,而是由于财少。因此大到国、小到家,经济储备不可忽视,储备是治国者的核心关切。墨子的储备思想具体指向备粟、备兵、备城三个方面,而以备粟最为重要,墨子提出“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而且墨子对此一再申述:“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墨子把粮食储备置于国家安全的至高之位,称之为“国备”,认为于国于家都不可不重视粮食储备,这是确保国家安全运行的动力机制。(www.daowen.com)

墨子认为国家储备的形成在于强本节用,“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七患》),国家财用不足就要加强农业生产,粮食不足就要注意节约。荀子亦曰:“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荀子也认为富国之计在于开发农业、节省开支,提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荀子·富国》),认为国家富足的道路就是:节俭费用,富裕民众,善藏盈余。可见,在国家经济策略方面荀子与墨子主张极其一致,但荀子的节用政策具体表现为按照等级层次适度消费,国家支持百姓致富,并藏富于民,支持财产的私有权。而且荀子对墨子节用、节葬的公私消费标准和非乐主张并不完全赞同,荀子批评墨子忧虑过度,消费原则过于苛刻,《富国》篇曰:“墨子之言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疏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剸车;鼋、鼍、鱼、鳖、鳅、鳣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夫有余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荀子认为天生五谷之粮、荤菜百疏、六畜禽兽以及鼋鼍飞鸟等供给人类养生之用,已经绰绰有余,所以物用不足不是天下人的共患,是墨子私忧过度、杞人忧天罢了。而且荀子认为墨子近于苛刻的节用、非乐反而会导致社会混乱,《富国》篇曰:“我以墨子之‘非乐’也,则使天下乱;墨子之‘节用’也,则使天下贫。”“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少人徒,省官职,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贤者不可得而进也,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则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若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敖然,若烧若焦,墨子虽为之衣褐带索,嚽菽饮水,恶能足之乎?既以伐其本,竭其原,而焦天下矣。”荀子学说兼取儒法,站在法家立场,荀子认为统治者要建立自己的权威,掌握权势,如果让墨子掌管天下或诸侯国,他必会减少仆从,精简职官,崇尚勤俭,减少开支,这样君主就会失去权威,赏赐就不能实行,贤人就不可能得到进用;最终必然导致万物失调,政务失和,以致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所以“节用”“非乐”是伤害国家的根本,也截断了天下财富的源头。墨子却不以为然,墨子极力反对君王耗尽国库资财,用来赏赐无功之人、置办车马衣裘以及兴建宫室、从事宴游之乐,反对“民苦于外,府库单于内”(《七患》)的荒政局面。显然,荀、墨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墨子是从国运民生的基础角度思考国家的物质储备,故主张固本节流,增强国备。荀子则是从国家权势的巩固和实现人性欲求出发,主张以经济消费层次树立政治等级权威,以维护君王的震慑力和对政权的驾驭力。所以同样出于富国强国的目的,一致主张“固本而节用”,但荀子更强调建立在自然生产力之上的农业依赖,而节用主张又缺乏现实的目标指向和原则标准。墨子则不然,在国家命运和民生支持方面,墨子更强调人为的努力与参与,不相信天生万物足以食人之说,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生存原则。因此在国家储备方面,墨子依然坚持人的作为价值,提出“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的生产主张,粮食要加紧生产,田地要尽力耕作,财物要节约使用,只有在五谷丰收,完成国家储备之后,君王臣民才可以尽情享受。墨子相信只有发展农业,节省开支,才能实现国家财政的富足,解决国家的忧患。

在国家经济储备、发展方面,荀、墨另一个不同表现为:荀子认为财富开发的动力在于人们对生活的欲望与需求,在天下平安富足之后,要激励民众向更高更美的生活目标追求,这样才能使人各尽其力,创造财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可见荀子的经济思想注重开源,认为开源与节流并行不悖。墨子不主张以消费促生产,《贵义》曰:“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墨子尚俭节用的消费思想更倾向于节流,而不太重视开发经济活力,创造更多财富。相对荀子而言墨子之治有求足用、保安稳的保守倾向,因而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方面有消极的影响。但墨子是一位现实的求实的经济学者,他不具备荀子强烈的政治干预意识和政治作为能力,因而墨子的经济思想富有平民色彩,代表了基础的民生需求。虽有时代和视野的局限,但墨子不成熟的国家经济理论也包含着指向未来的探索意义,显示出墨家一贯的普世理想和真诚的人道关怀,这是墨子经济思想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所在。

【注释】

[1]徐磊.对周易文化设计思想的内在承继:论《墨子》的“义利观”设计思想[J].艺术评论,202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