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墨子理想国:窥探其国际交往思想

墨子理想国:窥探其国际交往思想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而言,墨子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更为切近社会现实,切用于时代。在墨子学说体系中,兼爱的伦理价值超越族群、社会、疆域和国别的限制,可以施诸天下万民和国家邦交等领域。在墨子看来,兼爱的国家关系是最富建设性的政治邦交生态;相对而言,非攻的伦理价值处于兼爱之下,非攻是战争状态下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具有和谐制衡、互益共存的协调、交易价值。

墨子理想国:窥探其国际交往思想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及至战国,诸侯兼并、战争频仍,欲分疆裂土、雄霸天下者嗜战尚武,这时国家之间的关系就体现为战争关系,侵吞豪夺,兵革不息,大国欲吞灭小国,小国求生存于间隙。道家老子政治哲学,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老子》第57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22章)。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老子主张以弱胜强,说:“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老子》第61章)这里体现的是老子“曲则全,枉则直”的辩证哲学,老子考察事物的两端,认为对负面意义的把握,恰恰更能实现其正面的价值。在国家交往中老子认为大国要如江河一般善于处雌柔之位,雌柔胜过雄强,大国谦让小国,故可取信于小国;小国安卑于大国,故可见容于大国。彼此谦容就可以避免战乱厮杀,使大国、小国“各得所欲”,两不相伤。老子这种“苟免于咎”的相处态度是一种理想中的国家关系,但以退让和宽容的生存哲学来解决国家间的治乱问题,显然有些乏力和不实用。相对而言,墨子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更为切近社会现实,切用于时代。

墨子是一位重实干、尚实利的政治家,在墨子意识中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呈现为两种态势:兼爱共存型与攻防战争型,相应的理论支撑就是墨子所主张的兼爱与非攻思想。在墨子学说体系中,兼爱的伦理价值超越族群、社会、疆域和国别的限制,可以施诸天下万民和国家邦交等领域。在墨子看来,兼爱的国家关系是最富建设性的政治邦交生态;相对而言,非攻的伦理价值处于兼爱之下,非攻是战争状态下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具有和谐制衡、互益共存的协调、交易价值。国家间基于彼此利益的诉求而达成非攻的默契,所以非攻也不失为解决国家间争端的良性规则,而且非攻所包含的或隐或显的约定性,也使其具备了公法的法理特征。墨子认为国家间关系的最优态势是兼爱,国家间关系的变数是战争,国与国之间推行兼爱外交,就能从根源上消除战争产生的基因,是国与国之间需要面对的最大政治;其次才是战争状态下推行的非攻政治外交,非攻的最佳状态是防战于未然,所以墨子的政治外交原则与方法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