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墨子理想国:民为邦本的治政纲领

墨子理想国:民为邦本的治政纲领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有相似之处。墨子的民本主义体现的是群体意志,可以界定为广泛的公益的人本主义,落实到政治上就是民为邦本的施政原则,这一原则所代表的是全体民众的共同意愿与价值需求,因而整体利益大于个人私权,这也是民为邦本思想的本质特征。民为邦本思想是先秦诸子的共识。在墨子学说中,民为邦本思想虽未有系统表述,但却贯穿其学说始终。

中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有相似之处。西方人本主义起源于14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本体尊严和个性自由,主张建立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的社会,认为个人的生存与财产权益高于一切。墨子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兼爱也是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存在与平等价值,最大限度上保障人的生存与生活权益。但墨子所指的民与人本主义的人存在内涵和外延的差别,西方人本主义所主张的人是个体的、独立的利益单位,墨子之民则具有社会群体的性质,是人的整体存在,因而人本主义更多的是强调个性自由,主张个人的权利与意志。墨子的民本主义体现的是群体意志,可以界定为广泛的公益的人本主义,落实到政治上就是民为邦本的施政原则,这一原则所代表的是全体民众的共同意愿与价值需求,因而整体利益大于个人私权,这也是民为邦本思想的本质特征。

民为邦本思想是先秦诸子的共识。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这是孔子的君民一体论,君居心宰之位,民为身体之辅,心庄重则体安闲,心肃穆则体谦和,心体相依,民在而君存,体若不存,心何安之?这其实就是水载舟亦覆舟的道理。孟子更坚定地维护民权,他对君民关系的定位更具民主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卓越的政治家应该能够正确评估君与民的关系,确立自己的施政立场。孟子虽然秉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但孟子走得更远,孟子要彻底消除世袭官僚的官本位思想,认为政治的出发点是人民,终极目标也是人民,最轻的是君王,这是对传统君父至上思想的颠覆。孟子还提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为君侯者要以国土、人民和政权为宝,珍宝玉器只会招来祸殃。孟子还提出重视人民利益的就是仁人,“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下》),得民心者方可成为天子。《吕氏春秋》亦有同议:“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吕氏春秋·开春论·爱类》)荀子也认为君民关系的定位出自天:“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天立定君王是为了实现百姓的利益。到了西汉司马迁把民本思想表述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史记·赵世家》)在历史的不断阐释中,作为政治伦理的民本思想得到更加丰富、深刻的拓展与深化。(www.daowen.com)

在墨子学说中,民为邦本思想虽未有系统表述,但却贯穿其学说始终。《兼爱》上、中、下三篇阐释的宗旨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不但表达了对百姓群体利益的关注与支持,而且展示了墨子理想的社会形态,那就是兼王执政、贤者在朝、国不相攻、家不相乱、人不相贼的互爱互利的大同世界。墨子还提出“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尚同下》),智慧的君王行政,凡事都要从民生需求出发,考虑百姓的利益,因此墨子以《尚贤》《尚同》作为政治原则,主张天子要尚贤使能统一行政,尊天事鬼践道行义,以富国众民、天下治平为目标,建立利天、利人、利鬼的政治功业。天、鬼之利无据可考,因此墨子所关注的应当是代表民生和民意的人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