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墨子思想与建构现实-墨子理想国的思想建构

墨子思想与建构现实-墨子理想国的思想建构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墨子的行事足迹,墨著及诸子书中也多有载录,但对于墨子的姓氏、国别、里籍却记载不一,学界对此存有争议。其七,孟子辟墨或曰墨子,或曰墨氏,或直接称墨。以此八论,江瑔认为墨子之墨是为学派之称。墨子多处自称为翟,古人自称多有称名者,而无独称其姓者。故此,墨子翟姓之说亦不成立。关于墨子的国别、里籍问题,即墨子为何国、何地之人的问题学界也有多种说法。

墨子思想与建构现实-墨子理想国的思想建构

墨家兴盛于墨子,墨子名翟,《吕氏春秋》高诱注曰:“墨子名翟,姓墨氏,鲁人。”《墨子·贵义》篇中墨子亦自称为翟:“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清人孙诒让《墨子传略》中有关于墨子国别的考证:“(墨翟)生于鲁而仕宋。其生平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孙诒让认同墨子为鲁人之说,并考证墨子生于周定王时,曾仕于宋国,一生遍游南北诸国。关于墨子的行事足迹,墨著及诸子书中也多有载录,但对于墨子的姓氏、国别、里籍却记载不一,学界对此存有争议。

关于墨子的姓氏问题,传统研究者大多认可“墨子姓墨”名翟之说,但近代学者江瑔对此提出质疑,其《读子卮言》一书认为墨子非姓墨,墨称其学焉。“古以‘孔墨’‘杨墨’并称,自汉以后,皆以墨子姓墨名翟,数千载无异词,窃则以为不然。盖墨子者,非以墨为姓者也。”[1]为辩证其说江瑔列出八条证据。其一,周秦以先传某学者皆称某家,所谓家是学派之传承,不能系之以姓。如墨家是以墨姓得名,那么孔子可称孔家,庄子亦可称庄家。以某姓为某家至汉代学者方始,如《汉书·艺文志》谓《易》有施、孟、梁丘三家等。其二,《汉书·艺文志》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排除小说家,九家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诸家之称皆未系之以姓氏,墨家也不应该例外。儒、道、名、法等皆为其学术之宗旨,都以学术宗旨名其家,若墨为姓氏,就不合于九家称名之例。其三,《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家时云:“《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时也。”班固以《尹佚》二篇列墨著之首,且注为周成康时史佚所作,可见墨子之前已有墨学,墨子更在其后矣。如墨子讳其渊源而以己姓名其学派,这又不合乎学派传承之理。其四,墨用为姓氏唯见先秦之墨胎氏,即孤竹君,伯夷、叔齐为孤竹后人,夷、齐后墨姓无闻。墨子不可能为其后嗣,且在墨子之后也未见墨姓传人,故墨不可能为姓氏。其五,《汉书·艺文志》所录墨家者有六家,首为史佚,末为墨子,中间尚有我子、随巢子、田俅子、胡非子,江瑔疑其皆非以姓氏称,或为别号。江瑔认为墨家兼爱、尚同,无亲疏之分,无人我之辨,示大同于天下,不会以个人姓氏名其学派。王充《论衡·福虚》篇提及墨家弟子缠子,缠也不属姓氏,足可证明墨家不冠姓氏之实。其六,《墨子》书中多有“子墨子”的称谓,后一“子”为尊称,如老子、孔子等,前一“子”可见于“子思子”,子思为孔伋之字,“子思子”是对孔伋的尊称,秦汉以前未见“子”字冠以姓氏之前的。所以“子墨子”亦同于“子思子”,墨未必是姓。其七,孟子辟墨或曰墨子,或曰墨氏,或直接称墨。《韩非子·显学》篇言墨分为三:“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墨当为学派之称,古者称人有去姓称名者,断无单称姓而去名者。所以韩、孟所称之“墨”绝非姓氏之“墨”。其八,凡从墨家之学的人都可称为“墨者”,所以孟子有“墨者夷之”之说,《史记》中亦有“墨者”之称,此“墨者”当为对学墨、从墨之人的总称,学墨者众多,岂能皆从师姓?“墨者”之称犹如儒者之称,皆是对学派中人的称谓。以此八论,江瑔认为墨子之墨是为学派之称。江瑔还进一步从“墨”的字义来考证:古人“训墨为黑”,“是则所谓‘墨者’,盖垢面囚首、面首黧黑之义也”。“是墨子学禹之道,亦以自苦为极者也。以自苦为极,必至如禹之身体偏枯,手足胼胝,栉风沐雨,颜色黎黑。”“凡人形容枯槁者,其颜色必黑,兹所谓‘色黑’者,盖因劳苦过甚,颜色因而黎黑,……亦即《庄子》所谓‘枯槁’也。”“故孟子称为‘摩顶放踵’,庄子称为‘其道大觳’,后世亦言‘墨突不得黔’。此其学适深合于‘墨’字之义,故以‘墨’名其家,人亦咸以‘墨子’称之。”认为“墨”为学派宗旨之标志,与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诸家相同,故与八家并列而称为墨家。江瑔还提出古有翟国,其子孙皆以国为氏,春秋以后遂有翟姓传世,故江瑔由此提出墨子非姓墨而姓翟之说。[2]以上江瑔所论为一家之言,且证据不足,其八论皆存片面之弊、牵强之处,且《墨子》一书中多有“翟闻之,同归之物,信有误者”(《贵义》),“翟之未得见之时也,子欲得宋,自翟得见子之后,予子宋而不义,子弗为;是我予子宋也。子务为义,翟又将与子天下”(《鲁问》)。墨子多处自称为翟,古人自称多有称名者,而无独称其姓者。故此,墨子翟姓之说亦不成立。此外,学者陈柱提出:“吾以谓墨是其道,翟是其名;去姓著道,以著其尚同;久之,则人遂以墨为姓,故称墨子。”[3]认为“墨”是由道向姓转化而来的,此说虽较江瑔之说更具合理性,但在研究界的认可度仍然有限,因此本书仍从“墨子姓墨名翟”之说。

关于墨子的国别、里籍问题,即墨子为何国、何地之人的问题学界也有多种说法。“然则墨子何国人邪?有据古有翟国,宋与翟近,及《史记》有‘盖墨翟宋之大夫’一语,遂疑为宋人者;有据墨子与鲁阳文君之关系,鲁阳为楚邑,遂疑墨子为楚人者;有据公输般将以楚攻宋,墨子起自鲁,遂疑为鲁人者。梁启超颇主鲁人之说,以谓墨子若宋人,则《公输篇》不应有归而过宋一语;若为楚人,《贵义篇》不应有南游于楚之语云云。其说颇为得实。”[4]墨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张知寒先生著有《再谈墨子里籍应在今之滕州》一文,对墨子鲁人(今滕州)说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与论证。1998年张先生再次发文《略述我所考定的墨子里籍》,该文进一步举证墨子的里籍确切应为小邾国(今滕州境内)。“小邾国亦即古代的倪国,在春秋初、中期它原是宋国的附庸,到了春秋末年为鲁国所有,战国初期又为齐国占领。不论说墨子是宋人、鲁人或齐人,其里籍都在古代小邾国,即今之山东滕州境内。”[5]在《再谈墨子里籍应在今之滕州》一文中,张先生对墨子里籍滕州(小邾国)说提出以下佐证(摘录如下):

第一,先从墨子的身世来看: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说:“墨以殷后,多感激,不法周而法古。”这说明墨子的祖先原为殷人。童书业先生说:“墨子实为目夷子后裔,以墨夷为氏,省为墨也。”顾颉刚先生在《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一文里说:“近人以墨姓多不见,对于墨子的姓氏祖籍等起了很多的猜测。我们以为,墨确是他的真姓氏,而且从这个姓上,可知他是公子目夷之后,原是宋国的宗族。”《广韵·六脂》“夷”字注谓:“宋公子目夷之后,以目夷为氏。”按:公子目夷,据顾、童两先生考证,乃宋襄公之兄的长子,因封于“目夷”,名目夷子。

“目夷”在什么地方?晋代著名的《左传》专家杜预,在《左传》襄公四年条下注曰:“狐骀,郑地,鲁国蕃县东南有目夷亭”。《路史·几国名纪》在商氏后“目夷”条下记曰:“今滕之东南有目夷亭”。在古代,狐与目、化、货等同音:台、骀、胎与夷同音;同音字可互为通假,所以杜预肯定地认为“狐骀”就是滕东南的“目夷”。明代万历十三年所编的《滕县志》说:“‘狐台山’,一名‘目台山’,……讹为‘湖山’,又曰‘壶山’,皆非也。……今山南头名‘木石’者,疑亦‘目台’之讹也”。童书业先生在《目夷亭辨》一文里曾确认:“目夷亭就在今滕县境内。”王献唐先生也说:“滕东南有木台,亦即墨胎。”

“目夷”,原为商王朝所建的同姓小方国,如《史记·殷本纪》所说: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目夷氏。”“目夷”入周后,即并为小邾娄国(亦名郳国)的“滥邑”了。

公子目夷,就封于“目夷”,死后葬于“目夷”附近的微山(解放前属滕县,今为微山县),其墓在微子墓侧,目前尚存有唐代石刻可证。目夷子的后人,均生息发展于“目夷”,而“墨子实为目夷子的后裔”,可知墨子也生长于“目夷”。因此说,墨子应为小邾娄国境内的“滥邑”人。

《春秋·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冬,黑肱以滥来奔。”自此之后,“滥”就成为鲁国的下邑;如说墨子是“鲁国人”,自然是完全可以的。因为小邾国及其“滥邑”均在今山东省滕州境内,所以说“墨子应为今之滕州人”。

……

第二,再从墨子思想学术的渊源上来看:我们认为:墨子的学说,只能是“邾娄文化”区的产物。因为这个地区物产丰富,水陆交通都很方便、手工业商业特别发达,而且文化也较其他地区先进,具备培育杰出人才的各种客观条件。(www.daowen.com)

……

秦汉时代的学者,认为孔墨是同源而异流,而又殊途同归的。如孔墨俱崇实际,俱贵人事,俱主有为,俱以止战、息兵、安民为目的,以力行为手段。他们利人济世的精神完全一致。所以唐代韩愈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孔墨两家都是古代东方著名的伦理思想家,如果他们不成长在重仁义、讲伦理的“邹鲁文化”地区,就很难培养出讲“仁爱”或“兼爱”为主旨、以“利他”为特色的孔墨思想,因为当时的其他文化区,尚不具备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社会条件。

……

综观当时各地的情况,我认为,只有在邾娄或邹鲁文化区里,才能培养出讲道德、说仁义、重伦理关系的孔、墨一类的思想家。这是历史已证明了的事实。

第三,从科技发展的渊源上来看,如墨子不生长在三邾地区,也不可能取得那么高的科学成就。杨向奎先生说:“墨子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一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文史哲》,1989年第1期)由此可知,墨子的成就已达到了当时世界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而如果他不生长于处在国际先进地位的科学之邦,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王献唐先生一再指出,春秋战国之间,科技最先进的地区首推三邾,因为这里自古就有“邾娄百工”之乡的称号。……与墨子同时代而年龄稍长的公输般,也成长于邾娄国北端的“卞山”脚下。他们二人,都是由“邾娄文化”培养为能工巧匠和杰出的科学家的。方授楚说:邹鲁地区,“其俗喜学术,好技艺,颇似希腊之雅典。明乎此种环境关系,则鲁为儒术最盛之邦,又为墨学渊源之地;以技巧言,输之攻,墨之守,乃同出于鲁人;庶可恍然知其故矣”。当时的楚、越、齐、晋四个大国的工业水平,尚落后于邹鲁地区。

第四,再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上来看:《庄子·天下篇》说,墨者“以跂蹻为服”。按跂蹻原为屐,亦从夷(尸)而来,可知它为邾娄族所制。墨子生长于邾娄,服其乡里之服,以证从夷之谊。三邾地区,自古就有爱鸟、敬鸟的习俗。这里的居民,把“玄鸟”视如祖先。墨子之所以以“翟”为名,就是因为“翟”(亦名天翟),乃凤凰的别名,而凤凰又为“玄鸟”衍化而来。墨子用“翟”为名,以示不忘所出,也可证明他乃小邾国的遗民。

另外,在今之滕州境内,尚有不少与墨子有关的遗址遗迹。除前面说的“目夷子墓”之外,尚有位于小邾国北境的“染山”,相传就是由墨子曾在此“叹染丝”而得名的。滕州东南四十多里处,乃古“目夷国”所在地,那里尚有不少迹象可寻。如木石(台)镇附近,还有东台(夷)、西台(夷)、南台(夷)、化石(台)沟等自然村。此地还有“目台山”、“目夷亭”以及“沂(夷)河”等。近几年出土的铜器有“虖台戈”(即目夷戈)等器物。古人常以地名命人名,反过来,又以人名命地名。在古代,“目夷”与“墨翟”为同音词,并可互为通假。由此看来,滕州正是墨翟的故乡无疑。[6]

1998年张知寒先生所作的《略述我所考定的墨子里籍》一文,对《再谈墨子里籍应在今之滕州》文中墨子里籍滕州之说进行了材料的补正,主要引用了自己所作的《孟子所说的墨子里籍》一文的相关材料,从孟子的有关言论来考证墨子的里籍。首先,张先生提出《孟子·离娄篇》中提及的晋国的《乘》书,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都是记载齐桓、晋文之事的史书。墨子书中多处言及《周春秋》《齐春秋》《燕春秋》,而不以《乘》《梼杌》称谓史书,可见墨子为鲁人。其次,由《孟子·尽心上》所言“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亦可验证墨子为小邾国人,墨子奔走行义何以致“摩顶”?张先生提出邾娄人最早即生息发展于邹鲁之间,这里的居民有戴物行走的习俗,自远古起,一直到孟子时代还普遍盛行,因为孟子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之说。因袭传统,墨家弟子负戴远行,磨秃头顶也是非常自然的,由此也说明墨子鲁人的身份。此外,就文体风格而言,《论语》《墨子》《孟子》等书,都以“焉、哉、乎、也”等语助词缀文,这是邹鲁语言的风格;若说墨子是鲁阳人,鲁阳属于楚国,但墨子书中并未见“只、些、兮”等楚方言语助词。张知寒先生多年从事墨学研究,其文献资料更为丰富翔实,言之可信,证据确凿,本书信从张说:以墨子为鲁人,细处考证为小邾国人,小邾国故城遗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附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