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音乐节奏与舞蹈美育研究:完美结合的关系

音乐节奏与舞蹈美育研究:完美结合的关系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节奏是音乐和舞蹈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原始舞蹈最初与音乐结合,根本原因在于节奏。音乐节奏和旋律作为一种力和情感的抽象的表现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复、干扰和矛盾,却能起到宣泄与烘托情感的作用,于是音乐使舞蹈的情感得以升华。因此,音乐决定着舞蹈,要想舞蹈成功,必须有完美的音乐。而音乐一旦有了舞蹈的诠释,则有更高层次的美。

音乐节奏与舞蹈美育研究:完美结合的关系

舞蹈教学是提升高中生审美感知能力的一件法宝。在舞蹈教育中,从丰富多彩的民间舞到经典高雅的芭蕾舞,从韵味无穷的古典舞到充满张力的现代舞。各种舞蹈艺术形态都使得学生们的艺术视野变得开阔,在舞蹈教学的舞蹈作品鉴赏中,通过作品中人体动作、造型及音乐服装、灯光、布景等各方面的观察,使他们感受舞蹈艺术视觉与听觉的直观动态所带来的全方位对艺术美的享受。高中生通过舞蹈教学内容学会对“美”的认识,使得他们在自己的人生观和对艺术的感知感悟方面都有了很好的提升。学生们通过舞蹈的具体形象和表现内容认识缤纷的世界,认识真善美,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情操。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不仅使他们受到美的影响及熏陶,同时,还会使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学会用美塑造自我。再有,练习舞蹈时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也为学生们提供和构筑了内心的审美欣赏与鉴赏分析空间。

(一)音乐对舞蹈的作用

可以说,无论二者如何转化地位,舞蹈和音乐仍然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因为它们共同的基础就是生命的节律意识。人的生命活动是有节奏的时间过程,人的每分钟的呼吸、脉冲、血液循环、起卧行走、生命体的周期变化,以及内心的欢快、激动、悲伤、感叹、驰骋千里的思想都是充满了生命的律动的表现,而它反映在音乐和舞蹈上就是“节奏”。节奏是音乐和舞蹈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原始舞蹈最初与音乐结合,根本原因在于节奏。节奏既能直接被视觉感受,同时也能直接被听觉感受,它体现了舞蹈和音乐共同的、不可中断、在时间中连续进行的过程。“节奏是连接舞蹈和音乐的最得力桥梁和纽带。”[11](朱诵邻语)生命正是在这音乐和舞蹈的连绵不断的节奏中放射出两股迷人的光彩,使人感受生命的真实与力量,充分体验生命之美。因此,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特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

(1)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音乐与舞蹈都直接表达情感,而舞蹈是感情生活的形体的比拟。音乐节奏和旋律作为一种力和情感的抽象的表现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复、干扰和矛盾,却能起到宣泄与烘托情感的作用,于是音乐使舞蹈的情感得以升华。因此,音乐决定着舞蹈,要想舞蹈成功,必须有完美的音乐。

(2)音乐能激发和强化舞蹈艺术。音乐对于欣赏者心灵的感染是直接的,音乐的听众往往不把自己当作旁观者,而是仿佛将乐曲转移到了自己心中,成为自己的心声。这种情感的体验比起其他艺术的情感体验更带有直接和个人性质。舞蹈者会在音乐的激发下,用舞姿表达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好的音乐简直就是在对自己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乌兰诺娃语),舞者永远是把理解音乐的内涵作为第一位的。俄罗斯芭蕾舞学家就曾这样赞美乌兰诺娃这位20世纪最杰出的舞蹈大师:“她用舞蹈表现爱情,从音乐中产生的爱情,它来自小提琴和大提琴神奇的琴弓,来自定音鼓的颤音和银铃般的竖琴声。高度的交响化——这是乌兰诺娃的灵魂。”

音乐对舞蹈还有强化表现力的作用。音乐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帮助揭示舞蹈的内容,使舞蹈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在美妙的音乐的感召下,舞者从音乐抽象的感情世界中提炼舞蹈人体表现的具象,将音乐所赋予自己的生命的活力和心灵的絮语融进肢体流动的每一个瞬间。

乐为舞之魂。只有音乐和舞蹈高度统一地结合起来,才能深刻地揭示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成功的舞蹈,总是有着成功的音乐。音乐决定着舞蹈,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根据音乐编织出来,音乐赋予舞蹈生命的色彩。

此外,音乐与舞蹈还具有互补性。视觉与听觉,是人类生理上最重要的两性感觉系统,也是人类能完成艺术形象感受的两大感官系统。它们在完成这一功能时,常常是互相依赖、互相补充、互相转移的。舞蹈和音乐结合,有互补的作用。音乐有声音而没有形象,舞蹈有形象而没有声音。“有乐无舞者,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见,有舞无乐者,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舞与歌相对应,歌之声,舞之形。”(《通志·乐略》)音乐与舞蹈本是难舍难分的一体,当二者互为补充、同时展开,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舞者,乐之容也。”

无数编导把许多并非为舞而作为默默无闻的音乐编成了传世之作。芭蕾舞《天鹅之死》就是如此幸运的一个典范。舞台上,我们看到足尖上的小碎步用来表现流动的分解和弦组成的音型反复,而当音乐中出现了流水般悠长的旋律和颤动的伴奏音型时,舞蹈变成像翅膀一样飞舞的手臂伴以脚尖碎步,这是外型的节奏。在更深层的内涵中,平静的大调,优美、宁静,舞蹈中的天鹅形象则恬静、优雅,富于诗意。令人为之动容的是,舞蹈仅用手臂的一些分节动作,就表现了天鹅在那微弱而强烈的对生命的渴望中合缝而死的凄美。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是音乐的形体,《天鹅湖》的成功就在于乐与舞的无懈可击的巧妙结合上,使音乐和舞蹈的血肉相连,互为表里,在时间的流动中达到视听的高度统一,产生了它们各自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达到了灵与肉的结合。

(3)音乐能够帮助组织舞蹈动作。舞蹈和音乐的任务是共同努力通过塑造鲜明、有说服力的形象来展示企图表现的内容,从总的方面来看,舞蹈音乐的最大特点应该是能尽力帮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确立,丰富舞蹈形象,加强舞蹈形象的感染力。

(4)音乐在舞蹈和舞剧中担负着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任务。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之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并从而产生社会作用,这是一种“天作之合”,但舞蹈艺术不是舞蹈加音乐,而应该是“舞中有乐,乐中有舞”,达到浑然完美的统一。音乐虽然可以脱离舞蹈,以纯音乐的形式出现,舞蹈却不能离开音乐。而音乐一旦有了舞蹈的诠释,则有更高层次的美。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形体。舞与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二)舞蹈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舞蹈艺术是关怀生命、理解生命、改造生命、发展生命以及表现生命的人体艺术,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心智的高度凝结,是生命形态最美的展现。她以优美的舞姿传达着人类心灵深处的共同情感,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向往与不懈追求。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她的教育功能与生俱来,始终伴随人类探索前行的脚步。在古希腊雅典的青年人到十六岁为止的全部教育就是舞蹈,正所谓“舞以渲情”,它促使人的精神达到至真至美。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从小学到大学都把舞蹈当作一门学科,成为必修课。在他们看来,只有最和谐的身体才能承载最和谐的生命,只有最自由、最强健的身体内,才能包蕴最自由、最健康的灵魂和最高的智慧。

无疑,舞蹈艺术是一种文明,是一种文化,需要传承、再现和光大。舞蹈艺术具有如此独特的审美功效和艺术魅力,使它始终成为审美教育的鼎力支柱,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和地位不可替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1.辅德

舞蹈是人的情感的产物,它善于表达人的情感,同时也反作用于人的情感。一个个真、善、美的舞蹈形象,会不断唤起人们对美的感觉、美的欲望和美的理解,从而感染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

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曾一再强调,他的教学法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小提琴培养能力之芽,同时打好品德修养的基础。音乐与舞蹈是同源姊妹,关于其辅德功能有着诸多论述,较为完善的说法是:通过审美教育使人的情感升华到不带欲望、不计利害的程度,尽可能多地净化人的情感中低级的动物性成分,把人培养成为有高尚道德的人。换而言之,舞蹈美育的辅德作用就是美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思想,继而美化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

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大纲,德育应包括政治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是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良好的道德品质涵盖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包括有热爱祖国、关心集体、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开拓进取等精神。

道德品质是可以培养和塑造的。高中阶段是人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也是人生最初的定向阶段,更是最富有幻想、最迷茫的阶段。利用主题深刻、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的舞蹈来对他们进行道德的导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让他们表演或欣赏《五星红旗》《走进新时代》等舞蹈,就可以使他们在热情似火的歌舞世界里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英明,祖国的强盛与繁荣。激情的音乐与舞蹈将赋予他们催人向上的无穷力量,使他们胸中洋溢崇高与自豪,“报效祖国之志”由心底而生……

舞蹈还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学生接受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熏陶,不仅可以使学生领略不同民族的特殊情感表达方式,还可增强民族间的交流和团结,这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12]如舞蹈《牧歌》《黄河》《雀之灵》《青藏高原》等,就可以让学生在领略其艺术魅力的同时,感悟民族精神的真谛。

道德是抽象的观念,而舞蹈是形象的图画。舞蹈用一个个完整的美的形象,首先打动人的情感,然后通过欣赏者自己思考,由感情上升到理智,从而获得各种感情的体验和道德的教育,并逐步掌握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如舞蹈《抗洪》就通过展现现实生活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歌颂了人们舍生忘死、众志成城、保卫国家、与困难搏斗的百折不挠的精神。

舞蹈教育是一种集训练、表演等为一体的群体教育活动,在教学排练、表演等方面有严格的统一性、规范性、强制性,它有助于培养学生严格的纪律、团队与协作意识。如在队形排列时,学生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共享空间,如何按规定的先后顺序入场、退场,换演出服时如何互相帮助,成功与失败后如何同甘共苦等。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使他们掌握了协商、合作、交流、分享、关爱等社会技能,为孩子们封闭的心灵提供了畅通的渠道。(www.daowen.com)

自信心是一种建立在较高的自我评价基础上的积极的个性心理素质,是个体不断奋斗的动力。舞蹈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舞蹈活动中经常性地鼓励学生自评、互评、上台表演,自信心将伴随着勇于表达而产生、发展。具有持久的毅力是指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标的品质,舞蹈教育是意志活动,轻盈的舞步永远都是心智与汗水的积累,伴着舞蹈神韵的滋养,知难而进、奋发进取的意志品格将会在新生代身上展现。

舞蹈教育的德育功能是通过学生自己参与、自己感受、自己体验的舞蹈形式来实现的,真正体现了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和自我教育的教育原则,符合青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所以,收效明显。

2.启智

智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总称,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

有人说“跳舞的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是偏见,这种说法不科学。舞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跳舞的人是这种智慧的受益者。我们通常说的“用心来跳舞”正是指用智慧,用头脑,甚至用生命来跳舞。

学舞蹈要做到脑子快、眼睛尖。脑子快就是要大脑小脑并用,动作准确、敏捷;眼睛尖就是要发现问题,抓住特征,准确模仿,最后发挥想象,创造性地体验动作的内涵,跳出个性。这正是将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全面调动的智力活动。智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舞蹈的表现力、感染力。因此,学生在接受丰富多彩的、由大脑直接参与的舞蹈训练时,中枢神经会立即支配到神经末梢,促使脑子灵活,对形象的识别、分析、记忆力等强于一般,使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从我们人脑的结构和分工来看,人的大脑分左右半球,两半球分工各有不同。左半球主要分管语言、阅读、思维、计算等功能,右半球主要分管音乐、审美、情绪、空间感觉等功能,也称“艺术脑”。

人在看书学习时,左半球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右半球及其他部位则处于抑制状态。科学研究表明,长时间看书学习,人脑就会处于疲劳状态,其结果就是造成心理疲劳,出现注意力分散,从而降低学习效果。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等不良症状,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对沉浸在“书海”中的学生实施舞蹈教育,无疑能使他们右半球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调节左脑的疲劳度,使大脑的“清醒细胞”处于活跃,脑在和谐与愉快中进一步发达。

舞蹈是生命的艺术,它凝聚着人类高度的灵巧与智慧,作为美育的一种方式,舞蹈历来都被认为是人的文化程度的标志。为什么?因为她本身就是一本好书,她涵盖了自然、文学人文历史、音乐、美术、服装等丰富的知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欣赏力乃至活跃的创造力,使她们艺术的品位和心理智慧得到高度发展。

3.怡情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强烈的抒情性正是舞蹈艺术的长处。它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浸入人的心田,感染和纯化人的感情,引发情感效应,产生情感共鸣,最终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的美育功效。

舞蹈艺术作用于人的理智,同时也作用于人的感情,使人在认识形象真理的同时,还能够激动情绪,产生美的感受与感动。这种美感作用,也叫审美作用。正是它赋予舞蹈艺术无穷的魅力。那强烈的情感撞击,动人心弦,震撼心灵,使人迷恋其中,久久难以自已。学生学习和欣赏舞蹈,无疑是为他们提供了让情感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舞蹈动作的动与静、长与短、伸与缩、开与闭,表情与神态的和谐运动,以及音乐的起承转合,都会成为唤起他们情感的工具。于是他们从《故乡》中,感受白云对蓝天的依恋,孩子对大地的深情;在《绿》中沐浴清风细雨,流连春的旖旎,接受《江河》碧波银浪的亲抚,领略生命不可遏止的湍急。生命在舞动,情感在纷纭。它远得缥缈,近得抚心,美得迷离不定情在升腾、情在汇聚,喜悦之心得到开怀,苦闷之心得到慰藉,消沉之心得到振奋,冲动之心得到平静。

美的舞蹈,美丽的心惜,那是人类共同的享受,那是生命永恒。

4.健体

这里所指的健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舞蹈有助于增强体质。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技艺性。它要通过人的肌肉的伸缩和放松控制关节的运动去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学生在接受舞蹈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肌肉的收缩力使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而肌肉对骨骼的牵拉作用,又使骨质变得更加坚密,关节在肌肉的牵拉中变得更加灵活。在舞蹈中,呼吸有着协调身体动作与舒动情感的非生理性作用,气流的通畅到位,会使舞蹈动作充满内在的生命活力,优美飘逸、气韵生动。而不知不觉中又达到了加快学生的气血循环,提高了他们的肺活量的健身功效。随着肌肉、骨骼、呼吸机能的进步,学生在力量、耐力、速度等方面的身体素质会不断增强,成为一个有强健体质的人。

二是指舞蹈有助于塑造健美的肢体和优雅的仪态。自古以来,人类就有着对仪态、仪表的高度的认识和追求。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辟然,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即诸家认为人的内在精神是通过外部的形体而表现出来的。孔子等先哲还主张通过舞蹈来修饰人的举止。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宫廷舞蹈活动主要在于培养贵族的高雅仪态。可见,舞蹈作为美体的美育功能很早就被人类认识和运用。的确,舞蹈就是艺术化的人体动作,它以婀娜多姿的律动和姿态,向人们展现着自己的美。在它的神韵的滋养下,久而久之,人的身体便成了艺术的身体,人成了艺术的人。学生接受舞蹈训练,形体就会逐渐向着美而协调的方向发展。凹胸、驼背、端肩、肥胖等不良体态,都会随着形体训练时间的递进而得到矫正。头、颈、眼、躯、干,浑身上下都因洋溢出艺术的韵味和气质而脱俗不凡。

高中生是接近成人的特殊生理阶段。他们彼此异性相吸,却又因迫于羞涩而陷于手足无措的困境。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舞蹈是高雅、文明而神圣的艺术。男女生共舞时,他们会从优美的音乐舞蹈中受到文明的熏陶,获得社交的勇气,从而懂得学会认识自己、接受别人,使他们能以沉着的姿态、从容的举止去接触异性,造就自己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潇洒自信的风度和气质。因此,舞蹈能将高中学生有力地推上社交的阶梯,让他们能体验到男女之间正常交往所带来的欢愉,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舞蹈的审美体验价值

在“音乐与舞蹈”模块的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整体设计上,甚至到教学的具体过程都必须体现审美这一理念。通过各领域的具体实施,希望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努力达到每一个人都文雅且充满爱心的理想目标,实现每一天的生活都多姿多彩的理想情境。为了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音乐教师们要改变以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比如,仅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记忆舞蹈知识,或进行枯燥而单纯的舞蹈技能技巧训练等教学方式,改变音乐教师支离破碎式的对舞蹈各知识元素的讲授,而应该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舞蹈体验,打开学生们的舞蹈视野,提高学生们的舞蹈审美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揭示舞蹈作品中舞蹈要素(动作、节奏、表情)的作用,音乐教师要带领学生去亲自感受舞蹈中最激动人心和最具表现力的部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舞蹈的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情绪的共鸣。舞蹈是空间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以及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对于高中学生的舞蹈教育来讲单纯性的记忆概念是没有任何意义价值的,必须在学生的舞蹈知识掌握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这样,高中的“音乐与舞蹈”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审美体验价值,成为审美教育。

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教材中第五单元为“芭蕾舞(中、外)”,在介绍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时,可以从《天鹅湖》的故事导入:“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齐格弗里德在天鹅湖边漫步时,深深爱恋上了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自己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终及时发现,奋击恶魔。最后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和王子结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故事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观看舞剧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们对舞剧情节有个大致的了解,为之后看懂舞剧的情节发展做好铺垫,使学生在欣赏时有更好的情感参与。《四小天鹅》是《天鹅湖》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学生们对这一舞段也比较熟悉,在欣赏完后,向学生提问“芭蕾舞的动作大部分都是由手部动作和腿部动作共同构成,在《四小天鹅》这一舞段中,四只小天鹅只有‘足蹈’没有‘手舞’,那大家觉得这种编排好不好呢?为什么?”,学生们通过思考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加以引导,最终学生发现《四小天鹅》存在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特殊的处理恰恰加强了四小天鹅的艺术魅力。使观众注意力集中在灵巧、整齐的腿部动作上,产生了奇特的视觉效应。腿的急速动作表现出小天鹅顽皮、活泼的性格,而头的缓慢的动作却代表了天鹅温柔、从容不迫的个性”,再一次播放这一舞段,通过学生对《四小天鹅》审美情感的体验,慢慢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