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音乐美育研究:感受与欣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美育研究:感受与欣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受与欣赏”综合了多项教学内容,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方,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实质上就不存在了。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乃是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的重要基础。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所选择的方向将决定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的基础。所以,在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比他们的智力条件更重要。

音乐美育研究:感受与欣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感受与欣赏”综合了多项教学内容,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这一领域,“音乐表现要素”属于原乐理视唱内容,“音乐情绪与情感” 涉及音乐美学知识,“音乐体裁与形式”属于曲式结构内容,“音乐风格与流派”涉及音乐史、民族音乐学的内容。这些音乐学的知识以音乐作品为媒介,以聆听感受为行为基础组合在单元里。

这一领域精选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音乐艺术类型广泛,涉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音乐风格、体裁、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中国儿童歌曲、汉族及少数民族民歌(含童谣)、影视歌曲、戏曲曲艺音乐、传统器乐、传统声乐、歌舞剧音乐、外国儿歌、世界民族音乐、欧洲经典声乐、器乐、电声音乐等。

(一)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的基础

谈及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的基础问题,首先要把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学生、教材的地位弄清楚。因为,只有把三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弄清楚了,才有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地认识教学基础的实质。

在教学工作中,教与学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面。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方,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实质上就不存在了。教,会失去对象;学,则缺少必要的指导,充其量是自学罢了。因此,这两方面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不过这两个主体的性质是不同的。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

很明显,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仅有两个主体是不够的。因为,无论是教,还是学,都需要一个纽带把他们联结起来。也就是说,在他们之间必须通过教材作媒介,才能实现教或学的目的。

教师只有通过教材去教学生,学生也要通过教材来掌握知识、技能、技巧,增强能力,提高素质。所以,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整体。

既然教师、学生、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清楚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清楚了。那么,探索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的基础,就要从这三个角度去进行。否则,就难免出现片面性的结果。

从教师的角度看,他们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内容来安排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如何,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乃是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的重要基础。

那么,什么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教材中知识、技能等多种内容,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的过程中的教育转化作用。

在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里呢?我们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到什么方向上去。即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到与音乐审美密切相关的内容上去呢?还是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到与发展智力密切相关的内容上去?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所选择的方向将决定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的基础。因为教师所选择的方向反映了他的教学思想,决定了他的教学内容,影响着他的教学方法,也必然会带来与之相应的教学结果。所以,就教学基础来说,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到什么方向上去具有决定性的关键意义。

具体地说,如果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到与音乐审美密切相关的内容上去。那么,师生都会在与音乐本身密切相关的内容——节奏、旋律、调式、调性、和声音色、速度、力度、曲式、织体等内容上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风格,围绕音乐的基本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并对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论……只要长期坚持这个教学方向,学生的音乐素质及文化素质都会得到广泛而扎实的提高。很显然,教师应该选择并坚持这个教学方向。相反,如果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到与发展智力密切相关的内容上去。那么,传授知识和掌握技能将成为教学的重要基础。这样的“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实质上已经远离了,甚至是摆脱了音乐审美教育。它不注重在音乐中感受、体验其情感,不注重围绕音乐内容展开联想与想象,不注重享受音乐的美,不注重对音乐进行审美分析及评价……显然,选择这种教学方向是不理想的。

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这个主体能否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关键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及智力条件。

学生的学习态度,反映他们的学习欲望及意志品质。想学习而且志在必得的学生,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意识强烈,遇到困难也会想方设法地去解决。不想学习的学生,其学习态度消极,参与意识淡漠,遇到困难不是回避,就是弃之不管。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态度这个非智力因素往往是学生学习成败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参与意识的高低,实乃学生学习好的首要基础。

学生智力的高低,也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一般情况下,智商高的学生,学习质量也会高;智商低的学生,学习质量可能差一些。但是,这种智力因素往往会因为学习态度的好坏而发生巨大变化。例如,一个智商很高的学生,很可能因为他不想学而学习质量很差。相反,一个智商偏低的学生,很可能因为他想学而学习质量稳步提高。所以,学生智力的高低是学习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基础性的因素。

综合学习态度及智力两项条件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意志。学习态度好,学习兴趣就会浓厚,学习过程中会克服各种困难。这样的学生会发挥智力因素的优势,也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学习态度差,学习兴趣就会淡漠,学习过程中会逃避困难。这样的学生会削弱智力因素的优势,也会影响智力的发展。所以,在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比他们的智力条件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非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结果。对这一点,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从教材的角度看,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即它既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依据,又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依据。虽说它不像教师、学生那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居于主要地位,但它的重要性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教材的内容(曲目、音乐主题、音乐知识、图片、思考与练习等),课本的纸张、印刷、装帧,音响教材的音质等,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可能的条件下,要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其中,音响教材的音质必须十分讲究。因为音质好的音响教材,学生感知的直接效果好,能够起到增强学习兴趣的作用。相反,音质差的音响教材,学生感知的直接效果差,也会起到降低或丧失学习兴趣的作用。所以,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教材是欣赏教学的重要物质基础。

总之,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的基础,首先是教学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确切地说,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的首要基础是教学双方的主观意识如何。即作为教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基础;作为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智力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基础。其次,作为物质条件的教材,特别是音响教材乃是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的重要基础。

最后,应该明确,认识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基础的目的,并不单纯是理论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认识了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的基础是什么之后,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改善并充分利用物质条件,以便扎扎实实地提高欣赏教学的教学质量。这才是我们最迫切的需要。

(二)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的一般过程

音乐感受与欣赏可以分为三种层次,即知觉性欣赏、情感性欣赏及理智性欣赏三种层次。

知觉性欣赏,在这种欣赏层次里,人们的欣赏活动只满足于感官上的审美需要。充其量,也只是感受音乐作品的具体外形而已,对其内涵并不作更深的理解与探讨。

情感性欣赏,在这个欣赏层次里,人们不满足于感官上的审美需要,而是通过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等因素的感受引起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

理智性的欣赏是音乐感受与欣赏的高级层次。在这一层次,人们的欣赏不仅会在感官上享受到音乐的美,还会在情感上与音乐形成共鸣。更重要的是,人们能够探索音乐的内容、形式、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2]也就是说,人们要通过分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调性、织体、曲式、主题、主题的发展变化、体裁、风格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的创作意图;人们也会通过对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作者的经历、世界观、创作(表演)风格等作深入的了解,从而正确地理解、评价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应该说,这一欣赏层次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及扎实的音乐能力作基础。因此,它是音乐感受与欣赏中最理想、最完善的欣赏层次。

需要说明的是,从理论上讲,音乐感受与欣赏可以分为上述三个层次。这既说明欣赏者的欣赏能力确实有水平的高低之分,又是为了在理论上阐述方便。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人们是很难将这三个层次截然分清的。实际上,它们常常相互交融、彼此渗透。所以,在不同的条件下,音乐感受与欣赏所表现出来的层次,只不过是某种层次更突出些罢了。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注意欣赏层次的侧重点问题。由于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不同,在选择欣赏层次的侧重点上也应有所区别。例如,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应该选择知觉性欣赏为主,逐步向情感性欣赏过渡的侧重点。而理智性欣赏,对他们来说是很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音乐经验、理解能力等,都达不到需要的标准。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选择情感性欣赏为主、逐步向理智性欣赏过渡的侧重点。如果仍停滞在知觉性欣赏的层次上就很不适宜了。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文化知识水平已经有所提高,并且还在不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在日益增强。所以,如能在此时适当地引导他们,他们将终身受益。对中学生来说,欣赏教学应该向理智欣赏的层次逐步深入。因为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独立认识、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能力,音乐经验等,都达到了相应的水准。所以,向较高的欣赏层次引导他们势在必行。否则,那就是贻误了他们。(www.daowen.com)

在教学工作中,切不可用年龄段及文化程度这把尺子将欣赏层次的选择点机械地卡死。因为教学目的不同,教学要求不同,也可能使欣赏层次的侧重点有所变化。[3]例如,同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如果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培养他们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要求他们对某一位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或对某一部经典性的乐曲有深刻的认识。那么,侧重点无论如何也要放在理智性欣赏这个层次上。如果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感受某种音乐情绪,或者是为了使学生从凝重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也可以把欣赏层次的侧重点选择在情感性欣赏上。所以,选择欣赏层次的侧重点,也要考虑到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需要。否则,也会造成事与愿违的不良后果。

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的过程,往往受教学内容、教学类型(单一课、综合课、新授课、复习课等)、教学形式(专题欣赏、随堂欣赏、师生的表演、观看录像等)、学生所在年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学过程不可能千篇一律。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绚丽多变。所以,这里所说的只能是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的一般性教学过程。

(三)音乐感受与欣赏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在阐述音乐感受与欣赏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前,有必要简单地说一下音乐感受与欣赏课的基本组织形式。

音乐感受与欣赏课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课内欣赏和课外欣赏两大类。其中,课内欣赏为主要的、经常性的、最有保障的组织形式。

课内欣赏又可细分为观摩性欣赏和审美性欣赏两类。观摩性欣赏以观摩老师的范唱、范奏、表演及观摩学生自己的演唱、演奏活动为主。这种形式很直观、真实、亲切,因而也很容易密切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效果。审美性欣赏以听唱片、听录音、观看音乐录像等活动为主。这种形式能够给学生提供最为完美的音乐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均佳,因而使学生从中得到最有价值的审美享受。所以,审美性欣赏这种组织形式使用得多而广泛,是音乐感受与欣赏课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课外欣赏的优点是灵活、多样,适应学生课余生活的需要。尤其对学生中的音乐爱好者来说,它是他们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能力、培养音乐才干的好机会。因此,课外欣赏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组织形式。课外欣赏也有观摩性欣赏(如:歌咏比赛、器乐比赛、文艺会演等)与审美性欣赏(如: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听唱片、听录音、观看音乐录像等)两种形式。但是,这两种形式与课内欣赏的两种形式在性质上、要求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欣赏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欣赏法

这里指学生直接欣赏演唱、演奏者的表演。在课内运用直接欣赏法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热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教师通过演唱、演奏,可以进一步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同时增强师生间的感情。直接欣赏法在课外也可以广泛运用,如举办学校文艺晚会、小型音乐会、歌咏比赛等活动。

2.间接欣赏法

间接欣赏法是欣赏教学的主要手段,即指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和电影等间接形式欣赏演唱、演奏者的表演。它可用于课内,也可用于课外。课外音乐感受与欣赏主要指欣赏讲座、组织听音乐会、观看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等。

3.联想欣赏法

在音乐感受与欣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联想和想象。例如,在欣赏二胡独奏《赛马》时,学生会感觉到群马奔腾、你追我赶的热烈氛围,这时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联想起一望无际的茫茫大草原,想象出牧民在草原上扬鞭驰骋的景象。

4.对比欣赏法

这里指把不同节奏、不同速度、不同音区及不同乐器演奏的乐曲,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从中获得有关音乐表现手段的知识。[4]

5.引导欣赏法

这里指在欣赏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提问及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听懂并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

6.讨论欣赏法

在音乐感受与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事先设置好有关作品中的讨论题,欣赏音乐作品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别说出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体裁、风格、结构的分析。讨论欣赏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思维创造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对感受与欣赏教学的美育功能分析

1.培养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为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美育功能的实现,是中小学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主要是实现对音乐主题表达中的情感运用,形成适用范围相对宽松的教学模式。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可以构建审美功能的完美架构,塑造学生的音乐美感。

2.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通过欣赏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和中外音乐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学生能够对其时代风格、地域风格和作曲家个人风格进行大致了解。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经典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5]

3.结合时代背景赋予音乐新的解读方法和时代内涵

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音乐的鉴赏和情感体验是需要建立在具体的时代环境基础上的,音乐教师通过情景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音乐中所表达的时代内涵和作者所要表达的特殊情感,并且可以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赋予音乐新的解读方法和时代内涵,合理进行美育教育的融会灌输,在音乐课堂情感教学的开展中渗透德、智、体、美的综合教育。例如在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两只老虎》中,通常小学生只是会唱出这首歌谣,并不了解其内涵,为什么一只老虎会没有眼睛,另一只老虎会没有尾巴。据此他们可能会展开联想,猜测没有眼睛和尾巴的原因是被猎人打猎或老虎的内部争斗,而教师对于两只老虎的原本内涵也无从下手,这时音乐教师便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将生物保护的观念融入其中,以“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为主题,对学生解读这首歌谣,这样既拓展了小学生对音乐的联想空间,又帮助学生对音乐所表达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以美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综合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