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校音乐美育中音乐要素的审美感知教学

学校音乐美育中音乐要素的审美感知教学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我们具体讨论一下,音乐要素的审美感知问题。要防止用对音乐的认识代替对音乐的感知,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更要防止这一点。正是各种不同的节奏型把各个不同民族、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思维特征、文化心理状态和审美追求反映在音乐中,所以人们称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赋予音乐生命的要素。但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审美感知原则,便可以逐步深入地探索。

学校音乐美育中音乐要素的审美感知教学

这里主要讨论旋律线、节奏的审美感知特性与教学。

在日常音乐教学中,一提到欣赏,便自然联想到的是老师放音乐给学生一遍一遍地听,中间再插讲一些作曲家的生平、乐曲的解释等。这些做法应该说没有错,音乐审美感知的关键就是要多听。但问题是,对于音乐审美教育来讲,如果讲究情感感知的教学只停留在讲解上,讲究技术的教学只限在技术分析层面,就难以把学生引入审美内涵中去。下面我们具体讨论一下,音乐要素的审美感知问题。

(一)旋律线的审美感知特性

当音乐教师面对下面这段旋律时,应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应教给学生什么呢?

大多音乐教师的做法是教给学生分析拍子、调性、句法,或告知乐曲是选自歌剧《赛尔斯》中的一段抒情性咏叹调等。当然,这些都是应让学生了解的知识,但是对于增进学生的“审美领悟和审美敏感性”方面并没有很大帮助。

作为审美感知的教育,重要的是让学生能领悟到旋律线的组织和质量,并能通过领悟唤起情感反应。在亨德尔的这段旋律中,有下列因素是能引起情感反应的:乐曲弱拍开始的长音,渐强渐弱的演奏处理,旋律进行中的附点节奏与同音重复的结合,在级进为主的旋律线中时而腾跃而起的大跳,切分音的偶尔出现,弦乐的音色,以及旋律线运动中所产生的紧张度和能量涨落的敏锐感受。

至于教学中要求感受的细致程度,要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而定,但应始终抓住学生在听音乐过程中的情感上和意识上的反应这一重要环节,引导他们进入审美感知中,教师要记住,上述那些能引起情感反应的因素,在学生的感知过程中会有种种不同反应,这是正常现象,问题是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入大范围的统一感知上来,并引导学生不要轻易认定别人的感悟,重要的是自己去仔细聆听,全神贯注地把握住旋律进行中的一般表情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启动音乐思维,开启沉寂的知觉,提高感知和审美的敏锐性和音乐思维的流畅性。

那么,旋律进行的一般表情特征是什么呢?旋律线是由同音重复、级进、跳进、上行、下行、环绕以及波浪型组成的。

(1)重复的表情特征是强调、保持,连续的重复则有力度和紧张度不断增长的表情能力,通过感知冼星海的《怒吼吧,黄河》结束片段,就可以领略到这种表情能力。

(2)级进具有如歌抒情的表情力,是形成旋律线流畅的基础。在亨德尔的《广板》中,我们已经领悟到那级进带给旋律的华美流畅所形成的和谐而朴雅的美。

(3)跳进则显示出个性,可形成戏剧性的、活泼性的、对比的表情能力。从《我爱你中国》开头的旋律线中可感悟到热情奔放的情绪,从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的旋律线中可感悟到大跳的运用,把吉普赛女郎那独特的舞姿和精神气质描绘得惟妙惟肖。

(4)上行特别是连续的上行运动,具有不稳定性和力量增强的表情能力,下行具有稳定性和松弛感。

(5)环绕是指大的旋律线的形态而言,它具有内在细腻,富有韵味的表情能力。在这方面,作曲家王酩运用得非常独到,他的不少歌曲,如《祖国我的父母之邦》、电影《知音》主题歌等,都是运用环绕旋律线的典范之作。(www.daowen.com)

(6)波浪型的旋律具有感情起伏大、富有变化或戏剧性的表情能力,如《我爱你中国》的引子旋律。

上述旋律线的进行方式和表情能力,应作为我们直接引入音乐感知的一种渠道,去领悟旋律线的内蕴美,而不应成为肢解音乐和图解音乐内容的阐述手段。要防止用对音乐的认识代替对音乐的感知,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更要防止这一点。

(二)节奏的审美感知特性

节奏作为音乐作品的重要构成因素,有着生动而变化丰富的表情能力,它能赋予我们富有生命力的各种感受。在音乐美育过程中,谁能随着节奏的脉动而动、能对节奏的细微变化有敏锐感知力,那他就真正成为进入音乐审美层面的人。

音乐中的节奏元素是各种不同时值的音符,有正常的可等分的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有各种时值的休止符和附点音符。

长的时值给人以重量感和宽广性,短的时值给人以紧张感和轻飘感,音乐中各种不同表现力的节奏,就是由这一些基本元素构成的。

通常人们把具有一定特性的节奏叫节奏型。正是各种不同的节奏型把各个不同民族、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思维特征、文化心理状态和审美追求反映在音乐中,所以人们称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赋予音乐生命的要素。它与人的生命律动具有同形同构的关系。

如何对节奏进行审美感知呢?这要从微观、中观至宏观来考察。

从微观上讲,要仔细体验每种节奏型的表情意向。如:长时值的节奏型×—…—…—|×—…—…—|具有宽广而悠长的表情能量,××××…××××…|××××…××××|这种等分的节奏型具有较强的紧张度,短长型的节奏×…×…×|×…××||富有生气和动力感,×…×…×|×…××|的切分节奏型则具有飘浮、不稳定的表情意向。

从中观上看,则要体会句法的节奏和曲式节奏的律动,长句法的节奏具有辽阔、抒情的气质,等长的循环句法节奏具有平衡、起伏变化不大的基本特性,不等长、不规则的句法节奏则具有戏剧性和强刺激性的表情特性。

从宏观上看,即要求从大文化的角度来感知把握,从整个乐曲节奏布局来把握。大文化的角度是指民族的特性节奏、作曲家的个性节奏等。

整体节奏布局,则要努力去感知整体时间过程中的那个组织有序、能充分发挥时间吸引力的“引力极”,这个“引力极”是具有一定审美向心力的节奏中心,只有欣赏者不断地被节奏中心、音响的运动所吸引,才能在音乐的时间结构中进入审美的体验。当然,这里仅是一种提要性的概述,对于音乐构成要素而言,还有和声、力度、速度结构、音色等许多方面,限于篇幅不可能详述。但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审美感知原则,便可以逐步深入地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