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校音乐美育应面向全体-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音乐美育研究

学校音乐美育应面向全体-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音乐美育研究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岂不知这种认识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是相悖的。比赛活动固然有利于美育的开展,但不是学校音乐美育活动的代名词。(二)学校音乐美育面临的任务在现代素质教育观下,音乐美育面临的任务是什么呢?据调查显示,有55%的学校领导、教师认同这样的观点:“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专业技术教育或特长教育。”

学校音乐美育应面向全体-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音乐美育研究

自1999年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党和国家表现了对美育的重视,正式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之后,美育才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美育工作者们值得欢庆的事。但同时也要看到,要使美育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得到落实,让美育之花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沃土上开放,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

有了国家的重视,有了良好的条件,并不意味着会有良好的音乐美育,还必须有一支训练有素的、观念跟得上音乐美育发展需要的教育队伍和科学的评估制度,否则,就难以收到很好的成效。

(一)学校音乐美育应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

学校音乐美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如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独唱、演音乐剧,观看各种音乐录像、VCD,还可以与各类游戏结合,运用音乐设计一些专题性的美育活动。但我们要有警惕这样一种潜在的错误的思想认识,即认为让学校开展文艺比赛活动,就是开展了美育。岂不知这种认识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是相悖的。比赛活动固然有利于美育的开展,但不是学校音乐美育活动的代名词。应提倡各个班级开展适合全体学生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多种途径,引导孩子们选择、参与适合自己的活动。我们也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关键是观念要更新。

如果不具备条件,可以因地制宜,搞些符合音乐美育和素质教育要求的简易活动。应牢牢抓住为审美而教、为情操而育、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中心。

(二)学校音乐美育面临的任务

在现代素质教育观下,音乐美育面临的任务是什么呢?

据调查显示,有55%的学校领导、教师认同这样的观点:“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专业技术教育或特长教育。”对于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有6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同这样的表述: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通过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只有真正地培养了学生们的音乐兴趣爱好,才能使音乐美育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三)学校音乐美育无法吸引学生的原因分析

据一项调查显示,有95%以上的学生喜欢音乐,但有70%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这是一个让音乐美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调查又显示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教得不好,二是课本编得不好。

学生对教师教学不满意的表现依次为:(1)老师表情太严肃,动不动就批评学生;(2)老师只关注特长生,不关心其他学生;(3)老师照本宣科只顾自己讲,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4)老师敷衍了事,教学手段和内容单调陈旧。

我们认为,从专业音乐课教师的角度考虑,没有教师不想上好课的。从教学法的研究方面讲,改革开放以后,也陆续引进了不少国际著名的教学法,例如达尔克劳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和柯达伊结合教学法、卡拉博-科恩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但时至今日,还出现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这样几方面。(www.daowen.com)

第一,在引进介绍这些先进的教学法方面,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大部分音乐教师只是看了一部分文字资料,亲身感知很少。对于这些先进教学法是如何具体应用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这些教学法的先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么多种先进教学法之间又存在着何种关系等,专任音乐教师很少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考,这就难怪教师们用不上。因此,这些先进教学法只是在局部区域或少数教师的教学中产生了积极效应。

第二,音乐教学观念上的差异形成的。虽然很多学校开展了不少音乐课,但这些很少是真正按音乐审美的特殊规律来教学的。教师往往脱离音乐,机械地讲授概念,范唱、伴奏缺乏美感,教导和评价学生的表演缺乏引导和鼓励,无视学生心理,更谈不上能自如地组织声音进行个人表达,用音乐去引导、感染学生审美等。

当然,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里我们不再一一剖析。我们要做的是要根据原因找到对策,弄明白如何加强音乐审美教育研究,掌握音乐审美教育的规律,真正做到为审美而教,为情操而育。

我们赞成这样的观点,教师应真正把审美特征弄明白,把握其规律,至于在具体应用上,则可以各显神通。

现有审美学理论认为,真正的审美要有情感的参与,审美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判断能力,它是与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相统一的。审美活动包含着智力活动,并要求审美者亲身体验,在体验过程中注意审美的焦点,排除实用和功利性的目的。[4]这种体验,既不同于生理快感,也不同于认识性或道德性的情感愉悦。审美体验是以审美感知能力、审美直觉能力为基础的,“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心里”。(黑格尔语)在审美感知和直觉的基础上,通过审美联想,使审美体验获得发展,通过审美想象,使审美体验得以深化。

(四)学校音乐美育

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明白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握好审美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是要把审美感知力、审美直觉力、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评价贯穿在音乐教育的始终。

审美感知力和审美直觉力的培养是以听觉体验的积累为基础的,正如刘勰所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里有个怎样的多听才会更有效的问题。

其一,教师要选择那些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的、音乐质量高的音乐作品作为听的材料。康德说:“艺术不是靠理论说明而是靠范本在发挥作用。”康德在谈到艺术鉴赏力的培养时也指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的。所以我是让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价不至于高,而是恰如其分。”[5]

其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是一遍一遍漫无目的地听。在此过程中,应该按音乐构成要素、节奏、拍子、旋律、音程、和弦、调式、音色力度等,引导学生侧重地感知,努力启动学生的思维。可以通过实际音响,结合讲解概念,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对年龄小的宜概括些,对中学生可稍细致一些,但仍应以训练学生感知音乐的情感状态、律动的紧张度和起伏状态的敏锐感受力为主。让感知过程与行为过程、思维过程相统一…。在这种过程中,注意不要让学生在音乐中去寻找什么概念,去找寻与什么现实生活中的对应物。歌德说过:“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

其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审美与技术的同步发展,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质量意识,规范使用客观的术语描述音乐,减少主观的词语,如“抒情的、忧伤的”等,因为这种主观词语的运用,对发展学生对音乐要素的变化的敏感性、注意力有阻碍作用,这便要求教师具备这种能力。否则,审美的评判将难以深入具体地进行。

其四,教师要在审美的“无法之法”中,努力加强审美主体整体文化素质和情操的提高和培养,有意识地结合音乐作品,讲授一些音乐文化和作家情操的知识。这是促进音乐美育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也只有做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好这一些基本原则,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教育真正收到美育的效果,实现为审美而教,为情操而育的目标。[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