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素质教育中音乐美育研究:感受影视文化中的音乐

素质教育中音乐美育研究:感受影视文化中的音乐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了解了影视文化总的审美特性,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中接受音乐美育。人们戏称它是“为了眼睛的音乐”。在理论上称之为音画同步,视听统一。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音乐。二是对画面作独立的音乐补充。(二)影视音乐的发展及其风格与结构为了更好地欣赏“为了眼睛的音乐”,我们再简述一下电影音乐的发展和它的风格与结构。但这并不影响电影音乐独到的感染力和音乐语言的精彩。

素质教育中音乐美育研究:感受影视文化中的音乐

了解了影视文化总的审美特性,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中接受音乐美育。

(一)影视音乐与画面的结合

影视片中的音乐,可以说是20世纪新出现的音乐体裁。它那生动而丰富的音乐语言,加强了影片的艺术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了视觉形象的三度空间感电影音乐,不同于纯音乐作品之处在于它具有视听性。它同画面结合在一起,可使观众产生特定的审美感知。人们戏称它是“为了眼睛的音乐”。在影视片的音乐中,它与画面的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2]

一是对视觉空间里的事物作出音乐解释。在理论上称之为音画同步,视听统一。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音乐。

二是对画面作独立的音乐补充。在理论上称之为音画平行。音乐不解释画面,只是作一种情绪的渲染或作为内心情感的刻画,使观众加深对影片的理解。这时导演常用一段较长的、独立发展的音乐将一些不很相关的镜头串联起来。如电影《苔丝》(英法合拍)中,当新婚之夜抛弃苔丝而出走的安吉尔返回家乡、路过草地和家园等地时,音乐奏的是影片一开始的那支乡村序曲,映衬出安吉尔内心的回想和黯然神伤悔恨的心情

三是音画游离,又称对位关系。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电影、电视音乐中常用的。音乐强调自己的个性,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解释、深化内涵,如电影《非凡的艾玛》中,当奥匈当局禁止艾玛演出,艾玛身披红白色的绶带走向广场时,音乐奏响的是德沃夏克的《月亮颂》的反映民族精神的《胡斯运动之歌》,以此反衬出群众的反抗斗志和激愤的情绪。

在影视片的配乐中,通常都是根据表现需要来灵活处理以上几种关系的。

影视片的配乐功能有以下几种。

一是渲染气氛,烘托画面的作用,如音乐描绘暴风雨、紧急的追逐等。

二是起背景音乐的作用,如描写蒙古大草原时使用蒙古族牧歌音乐等。

三是起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如人物内心有复杂矛盾时,这时只有音乐能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3](www.daowen.com)

四是起抒发人物的情感变化、体现内心潜台词的作用,这时主要是充分发挥音乐的抒情功能。

(二)影视音乐的发展及其风格与结构

为了更好地欣赏“为了眼睛的音乐”,我们再简述一下电影音乐的发展和它的风格与结构。

电影自1895年诞生,早期是无声的。

1907年,法国影片《吉士公爵的被刺》为改变这一现状,便邀请作曲家圣·桑专为其作曲,但仍是在片外演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到1927年,美国电影《爵士歌手》首次将画面和声音同录在一条胶片上,使音画同步,从而才开始了音乐真正为剧情服务,逐渐发挥出证实、诠释、隐喻三大美学功能,也开始改变了以往的音乐结构,形成音乐分段陈述的结构形态。

进入20世纪30年代,随着电影业的发展,便出现了专业电影音乐作曲家,如斯坦那、纽曼等,有许多大作曲家也加入了为电影作曲的行列,使电影音乐发展到一个高峰。

二战以后,由于经济原因,加上人们音乐审美观念的变化,使通俗音乐开始在电影音乐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受到普通大众的广泛欢迎。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电影音乐已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时现代音乐、无调性音乐、电子音乐、通俗音乐、民族音乐等风格多样的音乐均出现了,并对主题歌和插曲很重视。那时非常流行的《哆来咪》《雪绒花》《爱情的故事》都是电影插曲。

电影音乐的结构不像独立的音乐作品那样可以随作曲家表达的意愿行事,而要受画面和剧情的影响和制约。其结构一般篇幅不大,也不很复杂。但这并不影响电影音乐独到的感染力和音乐语言的精彩。有不少作曲家还将自己写的电影音乐改编成独立的音乐作品发表,如王酩便将电影《海霞》的音乐改编成了名为《海霞》的管弦乐组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