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是美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全国会议在1969年第11期《音乐教育者》杂志上首次使用的名称,它包括爵士乐、摇滚乐、灵歌、乡村音乐、百老汇音乐等。
由于流行音乐商业气息很浓,在艺术市场中有很高的占有率,受到青少年的广泛欢迎。可是流行音乐中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严重现实,会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中国的一段时间里,“流行音乐不能进课堂”的口号一度喊得很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流行音乐作为音乐的一种类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果单纯地、绝对地不让当代社会的青少年在课堂上接触流行音乐,从音乐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看,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的。
从国外流行音乐的发展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双重性。迈克尔·L.马克指出:“在物质世界中有两类细菌——…一类能杀死人类,另一类则保护人类的生存。爵士乐的细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思想开放的美国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去发现、保存和发展爵士乐中有价值的成分。”流行音乐在美国也是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在音乐教育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它的艺术地位也曾引起广泛的争论,但由于它表现出的活力最终被普遍接受。
因而,笔者认为,音乐美育必须担负起责任,因势利导,只有努力提高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审美品位,才能将流行音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必须对它进行必要的探讨。[1]
(一)流行音乐与爵士乐
流行音乐的品种虽然很多,但多与爵士乐有着渊源。因此,在这里我们先要谈谈爵士乐的起源、发展与特点。
1.爵士乐的起源
爵士乐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在19世纪末产生于新奥尔良。它的灵感来自非洲与美洲的民间音乐、新教圣歌和19世纪欧洲印象主义等多种音乐文化。
爵士乐的前身是拉格泰姆和布鲁斯。拉格泰姆是一种钢琴音乐,其特点是重视即兴演奏,左手演奏固定的节拍,右手用切分节奏,自由地以不同方式去装饰旋律。常用二段式和传统的和声。布鲁斯又称蓝调,以表达悲痛伤感的情绪见长,常用AAB结构形式,其特有的蓝调音阶、和声较为简单。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爵士乐的特点:二拍子或四拍子,并形成稳定而有规律的节拍,在这个背景上以主调织体为主,运用各种形态的切分节奏,形成旋律的和声性或对位声部。采用12♭33456♭7714蓝调音阶,运用浪漫派及印象派的和声手法,在和弦上加上六度、七度、九度、十一度或十三度,各种变化和弦也很常见。
爵士乐一般避免复杂的结构形式,常用主题与变奏的即兴演奏。爵士乐队有三种基本的组合方式。
(1)由节奏组和旋律乐器组合的乐队:旋律组由竖笛及两三件铜管乐器组成,节奏组由低音提琴、钢琴、吉他和鼓、低音一号和斑鸠琴组成。
(2)由三组乐器组成的乐队:节奏组、铜管组及簧乐器。除上述乐器外,簧乐器主要是萨克斯和竖笛。
(3)商业型乐队:主要是以次中音萨克斯管和几把小提琴组成。
爵士乐的特殊音响,主要来源于美洲黑人民歌中非常特别的声乐性质与技巧。如:由粗嘎到圆滑,由窒塞到响亮,由刺耳到柔美,由野蛮到温和,模拟黑人歌唱中的吼叫、呻吟等,从而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音响效果。
2.爵士乐的演进
大约在1900年左右,在新奥尔良城形成了新奥尔良爵士乐,它比拉格泰姆和布鲁斯的演奏形式多样,乐队扩大了编制。
到1920年左右,爵士乐沿着密西西比河到达芝加哥,逐渐增加了合奏乐器,强调独奏的作用和萨克斯的演奏,形成芝加哥爵士乐。
到1930年左右,爵士乐的中心由芝加哥转移到纽约,爵士乐从沙龙进入了舞厅,并使用大乐队,形成了纽约与记谱爵士乐,又称为摇摆舞音乐。
到1940年左右,爵士乐中又增加了长度不均等的乐句、大跳、半音化的和声,产生了一种富有活力和变化的爵士乐,称为波普。
进入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一种风格上较为亲切的室内乐性质的爵士乐,称之为冷爵士乐。由于冷爵士乐过于客观、复杂,无法适应一般大众的需要,因此,不久便兴起了一种民谣风格和具有长短不一乐句的、复杂和声的、强烈脉动的风格的音乐,称之为乡村音乐和摇滚乐。
在随后的年代,摇滚乐又发展出幻觉摇滚乐、酸性摇滚乐、民歌摇滚乐和拉加摇滚乐等。在这些摇滚乐的发展过程中,爵士乐的核心并未发生变化,仍然保持了它的艺术气质。现在人们只是笼统地称爵士乐为现代爵士乐或主流爵士乐,但它仍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爵士乐已成为现代音乐文化中一股活跃的力量。正如同W.安德森所指出的那样:“文化现象与有机体一样,也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的循环,我们似乎没有理由使爵士乐成为一种例外。爵士乐产生于卑微的环境之中,它以最自然之方式,从沙龙中走出,穿越了路轨,进入了音乐厅,最终,在其成熟的时期,走进了大教室。而且,这种历史依然决定着它的听众。……年轻的皈依者更多的将是那些知识型的,人数不多。他们能够自己概括和消化这段迷人而且可爱的历史。因此,爵士乐在将来的一段岁月中还会存在于我们周围,但是,我想它将不再会重新获得众人的关注,这样的关注,属于继摇滚乐之后的新东西,无论它是什么。”
3.流行音乐在中国(www.daowen.com)
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历史不长,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至30、40年代,作为一种殖民地文化,他始终没有获得健康发展。当时流行的《桃花江》《特别快车》等,都是受到进步知识分子批评的流行歌曲。
《桃花江》中“我听得人家说,说什么?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这句歌词曾被作为“靡靡之音”的代表,而今天,这首1928年由“流行歌曲之父”黎锦晖创作于南洋的《桃花江》,作为早期流行歌曲的代表作仍然被人们传唱。歌中桃花江的出处——湖南省桃江县境内的桃花江,也因这首歌而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他们对“美人窝”充满好奇,也为当地风光而沉醉。《桃花江》全曲轻快活泼,歌词生动而俏皮,且在演唱中穿插运用了问答形式。小乐队伴奏颇具西洋风格,而歌曲的旋律走向又带着较为典型的中国民歌特色,两种文化的特色元素融合于歌曲中,和谐又独具特色,一经推出即风靡全国。
谱例4-1
桃花江(节选)
(下略)
《特别快车》写于1929年,这是一首分节歌式的作品,全曲分为三段,生动风趣地讲述了一对男女由相识到订婚、结婚、生子的“闪婚”过程,略带夸张地讽刺了所谓的“一见钟情”,听后不禁令人捧腹。黎锦晖当年创作这首歌曲时,正值其经济艰难时期,明月社在南洋巡演,结果负债累累,他被迫滞留南洋,不得不立刻创作歌曲寄回上海以维持生计。尽管手边没有一点创作材料的准备,但黎锦晖还是开始了家庭爱情歌曲的批量创作。由于深厚的文学及音乐功底,他把“古今中外名家诗词、西洋诗词、民间小调、土风舞曲及南洋一带的小曲、情歌等一股脑搬来作为素材,但绝不照抄,有的改头换面,有的脱胎换骨,或取一点加以夸张、扩充”。由于符合市民多样化的文化趣味,使人能懂、爱听,问世后得到了市民阶层的交口称赞,风靡一时,成为中国早期流行歌曲的代表作。
谱例4-2
特别快车(节选)
(下略)
这种情形一直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70年代,流行音乐在中国大陆上销声匿迹。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同时也由于当时音乐作品“高、快、响”的单一模式,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求新的心态。
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涌入大陆的港台流行音乐感到新鲜,更由于录音机的普及,港台流行音乐便迅速流入千家万户,使社会音乐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的流行音乐由于出生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必然导致流行音乐在中国大陆流行的一波三折。各个不同阶层的人们对它的看法相距甚远,但最终还是以其贴近生活、真实而自然地反映普通大众的多侧面的自我感受和内心体验,给人以美感的品质,走过了其曲折的发展道路,在中国社会流行起来了。
(二)流行音乐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流行音乐会具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
1.流行音乐好的一面
从社会艺术的生产流动层面讲,流行音乐具备了良好的流行条件,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台、电台、电影、音像出版社等,都积极地予以宣传,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创作、表演、传播一体化的流行艺术生产传播方式。
从社会群体的接受层面讲,流行音乐很善于迎合接受对象的社会心态(即某个社会群体共同的心理倾向)。流行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能够更加恰当地表现出当时时期普通大众社会群体的内心感受、社会风尚、伦理道德,能够更贴切地体现当时年轻群体内心的渴望、抱负等。这种对人们潜在心理的迎合,促进了流行的实现。
从流行音乐自身的表现方式、艺术特征层面讲,流行音乐富有艺术创造力以及能够跟随社会不断变化、善于融合当时的一些现实情况的特点。它充分地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从音响设备、演奏的乐器、演出场所的灯光到布景,都是为它的艺术表现和制造艺术氛围服务的,而它又不会因这些技术手段而约束自己。流行音乐的创作演奏,始终充满着活力,追求个性,如不少流行音乐演奏队奇特的名字都张扬着个性、散发着活力。流行音乐的艺术内容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对另一个思想的解释。这便是它容易在大众中流行的原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大批忠实的审美群体,造就了一种开放性的、无比活跃的审美文化。
2.流行音乐不好的一面
由于流行音乐同商业行为结合紧密,也就必然导致它被腐蚀的另一面的出现。例如,某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和审美情趣较为低下的创作者,为了经济利益,不讲社会公德,创作低级趣味的流行音乐,表现畸形的爱,为追求利润,形成一窝蜂式的单一的创作格局;又如,有一部分人为了显现其个性,而在表现上走极端化、追求感官刺激等。这是流行音乐中一直存在的弊端。
尽管如此,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提高自己健康良好的审美情趣,流行音乐中的弊端是不难识别的。同时,只要我们的文化管理部门认真严格地履行职责,我们的传播媒体把抵制腐朽流行音乐的任务积极担当起来,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畏惧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