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基础,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也足以为人类的审美教育提供足够的材料。但是人们却看到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导致人的异化的因素,看到社会上的假恶丑对于真善美的欺凌,看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谐和的现象。这就为包括音乐美育在内的一切教育工作提出了最重要的问题。
音乐审美教育实际中的一些艺术教育如果仅为商业娱乐的艺术活动而服务,这种仅为其提供的教育活动实际上意味着教育预期目标的降低。更重要的这也可能会失去美育的目标,因而形成一种对美育具有破坏作用的艺术教育行为。在国际上,越来越多地利用商业化手段包装各类反审美的现代艺术并且以某些新闻媒体的宣传来扩大这种影响,因而形成了舆论的某些导向,并且直接影响到艺术教育行为中审美价值取向的选择。
必须充分肯定审美教育的功能对人的创造性、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要强调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审美教育功能的实现是必然要进入体现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社会关系中的,任何一种对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建立都体现了一种严肃的社会政治理想。在个性化的审美判断中,实际上是通过审美价值的取向的选择来进行的,有时人们是通过审美价值而加入社会的道德与政治体系及所有其他相关的社会关系中去的。因而,个人的、个体的审美价值取向,反映的又是具有一定社会文化特征的审美关系。
音乐审美价值取向建立的本身也是必然具有伦理的道德价值的。在中外美学史与思想史上,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坚决主张美育和道德教育不可分割。例如孔子认为音乐在其伦理与政治的体系中就处于中心的地位。音乐审美教育要强调与道德价值的关系,音乐审美教育是特殊的,音乐审美的对象必须具有具体感性的形式因素,这种形式相对于道德观念的稳定存在具有活动性,这就是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一些区别。(www.daowen.com)
音乐的确体现了道德的精神力量,比如贝多芬的音乐有时无疑带有某种伦理的含义并作为一种带有政治倾向的精神力量而存在。《马赛曲》的旋律,曾经作为法兰西民族道德理想的象征。格林卡的《伊凡·苏萨宁》和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也曾经成为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最高精神的音乐形象。
历史上对于美与道德的关系的认识有极大的区别。尼采主张取消一切与道德价值相关的审美价值,在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认为艺术的道德教育的价值已经过时了。尼采的美学及对于审美价值的观点是立足于生物学的,尼采要求甚至取消道德价值,他的美学观是既反伦理又反宗教的。而苏联的官方作家高尔基则认为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这就是把伦理的道德的建立以伦理的审美建立为基础,意味着审美同样是以审美的伦理化为前提的,因而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