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素质教育中学生音乐美育情感体验

素质教育中学生音乐美育情感体验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单一的音响感知是他们接受音乐时唯一的心理要素,获得生理反应和生理快感是他们接受音乐时的唯一目的。音乐家把个人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注入音乐的感性形式之中,并赋予它以情感内涵。由此,音乐接受者通过作品的情感意韵体验到一种生命的勃动而进入一种欲悲无泪、欲说无言的感觉之中。它们之间应该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作品蕴含的客观情感,后者是接受主体受音乐作品诱导所产生的主观情感。

素质教育中学生音乐美育情感体验

(一)情感体验的心理轨迹

情感体验的心理轨迹,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音乐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过程。它一般经过从音响感知到联想想象再到理解认识等几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发展层次和阶段。

学龄前的儿童,其思维正处在萌芽期,他们的情感体验往往比较单纯,他们接受音乐还处于一种盲目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带有极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其接受音乐的心理结构仍处在萌发期,尚未健全。可以说,单一的音响感知是他们接受音乐时唯一的心理要素,获得生理反应和生理快感是他们接受音乐时的唯一目的。

小学阶段,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接触的事物不断增多,其日常生活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他们对音乐美的认识比较单一,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总喜爱用自己的自然情感来认识音乐作品,对音乐作品所表现出的基本情感的运动方向有一个大致的感受,并能产生一定的情感交流和共鸣,但对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深层内涵尚缺乏理解,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主要以获得感官享受为满足。

进入初、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扩展,知识经验积累了一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不仅能感知音乐形式美,体验到音乐所表现的基本情感,而且还能感知、体验音乐的内在美意境美。

综上所述,学生情感体验的心理轨迹,是由初步的音响形态的感性体验,发展到一般的感知音乐的基本情感,并产生一定的情感交流与共鸣,最后发展到能够较为丰富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心理机制理解音乐内涵,丰富人生境界。这个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变化着的。它是从单纯到复杂,由生理到心理、最后到精神的一个体验发展过程。

(二)情感体验的感性形式

任何音乐作品都表现一定的情感,表现性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如果没有情感表现,音乐作品就只剩下一堆毫无生气的感性材料。音乐作品的表现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作曲家心灵与情感世界的外化。音乐家把个人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注入音乐的感性形式之中,并赋予它以情感内涵。由此,音乐接受者通过作品的情感意韵体验到一种生命的勃动而进入一种欲悲无泪、欲说无言的感觉之中。那么,这种情感体验是如何获得的呢,音乐又是如何表现情感的呢?

人类的生成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动物。人的情感一旦产生,总要寻求一种表现方式,这是由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保持平衡所决定的。音乐作为一种载情艺术,其特点之一是在时间运动中展开与发展的,这一点与人的情感运动特点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一般来说,人的快乐情感总是与明朗、跳跃、向上、快速的音型相对应。比如,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乐曲一开始用嘹亮的号声象征节日的来临,接着,木管与弦乐演奏出快速、活跃、流畅的旋律,描绘出青年人尽情欢乐的舞蹈场面。而悲哀的情感则往往与舒缓的节奏、较慢的速度、小调以及下行的音调相对应。例如,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乐曲一开始就在木管的低声区上奏出一个缓慢压抑的下行主题,使人一听便觉得郁闷、哀愁。而音乐艺术与自然界事物运动关系的相对应,则主要表现在音乐的象征与描绘逻辑手法之中,例如,自然界的“黎明”,一般都与安谧、宁静、鸟鸣、晨钟、牧笛音调相对应。陈钢的《苗岭的早晨》,乐曲一开始用小提琴模仿鸟鸣的声音;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景》,运用牧笛声描绘出万物苏醒的情景;穆索尔斯基的交响诗《荒山之夜》,则采用教堂的钟声和牧笛两种声音来象征黎明的来…临等。

在了解了人的情感与音乐形式的同构关系以后,再来讨论音乐接受者的情感体验问题。接受者的情感是“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还是由作品感情形式唤起的情感呢?它们之间应该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作品蕴含的客观情感,后者是接受主体受音乐作品诱导所产生的主观情感。如何把“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转化成为接受者的审美情感,这首先要看接受者对作品的感受方式和参与程度。一种方式是欣赏者认识到的情感。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靠的是理智,接受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并不介入,不是感同身受。人们说,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表现了他在耳聋之后所感受到的悲剧式的愁苦、忧郁的情感,而他们自己却丝毫不为之所动,并没有用心灵去感受贝多芬笔下的痛苦情感状态,这就只能说,他们认识到了作品中的某些情感,但并未能产生审美情感。因此,有无情感体验的参与,是判断是否产生审美情感的标志之一。还必须指岀情感体验与乐音形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当我们欣赏音乐作品,体验其中情感意韵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在体验被赋予了形式的情感,而不是无形式的自然情感,所以,审美情感必然包含着对乐音形式的感知与玩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抽象艺术和非概念性艺术形式,其载情方式与其他的姊妹艺术有许多不同。对于音乐接受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必须了解音乐艺术这门学科的艺术特点和审美特性。换句话说,就是要了解音乐本体逻辑思维与人类情感发展与运动逻辑的同构关系。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对音乐艺术的接受。(www.daowen.com)

(三)情感体验与情感再教育

人的情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初生婴儿的情感处在最低级,其情感仅仅是作为人的原始本能情感的一种反应而已,它完全受生理需要的控制。大约在一周岁以后,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开始逐渐得到分化。这是由于儿童的情感开始由纯生理需要渐渐增加了社会性因素而造成的。特别是当他们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以后,由于集体生活给予的刺激,他们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意识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其情感不但在内容上有所扩大、丰富,而且在质量上也得到加深。到了初中和高中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情感也逐渐地向高级发展。在学生情感发展过程中,社会、学校、家长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情感给予正确的培养和引导,从而使他们的道德品行、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能力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注释】

[1]李强.浅析音乐艺术之魅力[J].内蒙古艺术,2004(01):77-78.

[2]杨秋仪. 从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取向看我国的通俗音乐创作[A].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湖北省群众文化学会、湖北省民俗学会.荆楚文化与民俗论丛——1997—2001湖北省群众文化获奖论文汇编[C].湖北省群众文化学会,2001:12.

[3]乔鹤飞.音乐的艺术感染力[J].飞天,2011(12):77-78.

[4]常雪伟.浅谈音乐历史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发展变化[J].北方音乐,2020(01):248-250.

[5]游吟歌.音乐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238-239.

[6]游吟歌.音乐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238-239.

[7]张西元.谈音乐表演者的培养与训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46-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