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音乐美育对象心理品质研究: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成果

音乐美育对象心理品质研究: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成果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审美心理品质特点学龄前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萌芽期,这一时期是奠定学生音乐心理基本结构的关键时期。因此,探讨、研究儿童学龄前时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特别是这一时期儿童的音乐审美心理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音乐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课题。这一阶段,儿童音乐心理的培养往往在家庭或幼儿园进行,也有一部分儿童是由家庭音乐教师给予培养的。

音乐美育对象心理品质研究: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成果

(一)学龄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品质特点

学龄前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萌芽期,这一时期是奠定学生音乐心理基本结构的关键时期。因此,探讨、研究儿童学龄前时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特别是这一时期儿童的音乐审美心理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音乐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课题。

首先,学龄前儿童(2~6岁)的音乐审美心理,表现出强烈的本能反射性,他们对旋律节奏等引起的生理快感,就是一种本能的快感意识。实践证明,许多有成就的音乐家,都是在这一阶段就显露出他们非凡的音乐天赋。他们往往在2~3岁时,就有特别灵敏的听觉,对音乐有一种天然的反应和兴趣。可以说,在语言能力尚未完全发展的情况下,他们就能模仿唱出音高与曲调,如果有教师指导,他们还能识别五线谱。到了3~6岁时,他们就能初步领会音乐符号,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成人的方法依照乐谱演唱或演奏,有一些儿童甚至还能即兴创作一些简单的曲调。这一阶段,儿童音乐心理的培养往往在家庭或幼儿园进行,也有一部分儿童是由家庭音乐教师给予培养的。家长、教师应该遵循儿童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多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热爱音乐的兴趣。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儿童最初的主要实践活动形式乃是游戏。许多优秀的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强调在游戏中进行音乐审美教育。例如,有的教师把教室布置得充满音乐气氛,在墙壁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线谱,并用各种字体的阿拉伯数字填在其中。在这种氛围里,把热爱音乐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灵中。有的教师让孩子们在玩“拼板”的游戏中熟悉钢琴键盘,还有的在儿歌朗读中让孩子们掌握节奏型态和节拍重音等。除此之外,应注意选择符合幼儿审美心理特点和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审美能力相适应的材料,对幼儿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二)中小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品质特点(www.daowen.com)

随着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是他们音乐审美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由自娱性游戏状态向有意识、有目的学习音乐转变并发展创造能力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学校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家长们也在充分保证他们的文化学习时间的同时,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例如,把他们送到少年宫的合唱团进行培训,或聘请家庭音乐教师为他们辅导各类乐器的演奏等。这时,他们已能初步读谱,并能初步按谱面的音符、节奏、节拍等进行较为规范的演奏或演唱,开始成为音乐审美教育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同时,教师应注意改进教育形式和手段,尽可能避免采用过于刻板、生硬、说教的教学方法,要多用表扬鼓励的教育语言,多培养和训练他们互相协作、配合的能力。

(三)高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品质特点

高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水平日趋成熟和稳定。这一阶段,应以音乐欣赏课为主导,使他们广泛地接触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名作,进一步扩大他们的音乐感性知识和音乐视野;通过讲授音乐创作的背景知识,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同时,在演唱演奏方面,要根据他们的不同个性和心理发展特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二度创作能力与个性,提高他们对音乐作品创作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大量感受、领悟不同风格的作品,把握音乐风格,并提高他们对音乐内容和形式的分析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