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音乐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关键性研究

音乐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关键性研究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美育是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有力且有效的手段。音乐美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相互作用。春秋时期,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诸子百家竞相展开争鸣,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奠定了整个古代社会音乐美育思想发展的基础。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是社会科学发展之必然,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的。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美育思想得以不断地深化发展。

音乐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关键性研究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爱好美、追求美。远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曾用穿孔的石珠、海贝、兽牙做装饰品;新石器时代的西安半坡遗址,就有“陶哨”,作为乐器演奏。在那时,已创造了许多反映狩猎活动和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乐舞。尽管那时的音乐十分简单幼稚,但已能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以上这些,都生动地反映了人们朴素的美的意识和对美的追求。随着社会生产和历史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美与人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

(一)音乐美育是推动社会文明的有力手段之一

关于音乐美育的社会功能,长期以来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争论不休。对美育的社会功能持否定态度的,在中国以墨子老子庄子为代表,在西方以柏拉图卢梭为代表。墨子主张“非乐”,认为艺术不合圣王之事,不合万民之利。老子、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文学艺术都是人为的,所以要反对。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所以应该否定它。庄子讲: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西方的柏拉图否定美育的社会功能,认为诗和艺术都是对社会有害的,因而要将诗人和艺术家驱逐出“理想国”,只有颂神和赞美好人的诗歌才能进入国境。卢梭否认美和艺术的意义,认为它的产生和流传,是出于人类的罪恶。肯定美育具有社会功能的,在中国以孔子荀子等为代表,在西方以亚里士多德和席勒为代表。孔子十分重视音乐艺术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移风易俗。荀子反对墨子的“非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观点,认为乐教具有美政、美人、美俗等社会功能,并且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观点,在《政治学》中提出,音乐的功能有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三方面的作用。席勒正式提岀美育,指出美育有助于人的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形成,强调美育可以改变社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

在人类由蒙昧时代、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历程中,音乐美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又为审美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阶级对立的社会,现代文明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劳动者虽然创造出无比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自己却变成了畸形发展的人,被剥夺了接受审美教育、享受艺术和美的权利。剥削阶级文明与音乐美育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立的。社会主义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劳动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人,音乐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今天,音乐美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音乐美育工作者应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建设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文化生活实际,并与德育、智育、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寓教于乐”的特殊功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音乐美育是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手段之一

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某种社会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社会理想。审美理想是社会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音乐美育,在实施中也以审美理想作为指导和根据,其中必然包含着社会理想的内涵。社会理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进步阶级总是能够提岀高于现实社会又有可能在将来实现的社会理想。

音乐美育是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有力且有效的手段。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激励人们奋勇进取,树立起崇高的社会理想。音乐美育通过音乐美去感化人,进行理想教育。由于音乐结构中的情感内容仅仅是一种总体上的精神特征,是民族、时代以及富于个性的艺术家对于某个特定的事件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概括性的精神内容,因此,音乐只能体现在以总体的精神特征给予人们某种抽象的社会需求的满足上。音乐不是直接地通过自己的音响运动向人们展示引起政治、理想、道德宗教等功能的社会内容,而是依靠审美主体对它的想象和联想去达到的。(www.daowen.com)

(三)人类社会的发展,使音乐美育进一步完善

社会的发展,为音乐美育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音乐美育的深入,又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音乐美育渗透到生产、活动的各个领域,人们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随时随地、有形无形地都在受到美的影响、熏陶和教育。音乐美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相互作用。

原始社会音乐审美意识的形成,首先是从人的劳动与工具的制作和使用开始的。最初作为生产工具使用的拟音器,经长期使用,潜移默化地开发了人的音乐智能,培养了人的音高感、音色感以及音程感。这说明原始人已开始开发音乐听觉感知力。考古的文化分析表明,骨笛的应用与原始宗教和巫术礼仪活动有关。从社会文化学角度看,贾湖骨笛很可能是一种具有礼器功能的乐器。在祭祀乐舞活动中,注重以乐声来达到沟通鬼神、天地的目的,是商代音乐文化意识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社会的发展,为商代音乐中大规模的合奏创造了条件。周代的审美意识渗透于雅乐活动之中,并在礼乐制度、礼乐思想及其具体实施过程体现出来。春秋时期,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诸子百家竞相展开争鸣,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奠定了整个古代社会音乐美育思想发展的基础。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先秦诸子的音乐美育思想从哲学的、社会学的、伦理学的乃至心理学的角度展开了充分的论述。孔子作为奴隶制和封建制交替时代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儒学的核心就是“仁”。这个“仁” 是他的时代所造就的。孔子提岀的“仁”,是企望通过对“仁”的精神的发扬,从而实现他追求和崇奉的理想社会制度。在近代,中国的音乐美育思想是比较丰富的,重要的美育思想家有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是社会科学发展之必然,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的。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美育思想得以不断地深化发展。

在西方雅典等城邦,人们创造了与生产力水平及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高度繁荣的文化教育事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雅典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即所谓伯理克里执政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此,培养岀类拔萃的人就成了那个时代的要求。古希腊罗马时期,造就了一批哲学家、思想家、美育家,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等。西方中世纪的音乐美育,主要是在宗教领域中进行。由于教会需要利用音乐影响人的心理,为宗教活动服务,所以,音乐在整个中世纪的教会艺术中一直受到特别的关照。当时不少的哲学家、教会僧侣,在对教义乃至音乐的阐述中,发表了不少关于音乐美育理论的见解和观点。近代西方,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形成了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美学,标志着西方美学发展的高峰。而美育作为美学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时期,也从经验的、分散的描述发展为理论的系统科学。德国剧作家、诗人、美育家席勒写下了作为第一部“美育宣言书”的《美育书简》,明确地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的现代化促进了音乐艺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对音乐美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随着美学热潮的掀起,音乐美育的研究也日趋活跃,这对促进音乐美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