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得“重”
一是对旅游发展非常重视。婺源县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成立了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高位推动,研究决定旅游发展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二是对旅游事业非常专注。婺源县从部门到基层,从干部到群众都以不争论、不徘徊、不停滞的观念,一心一意、步步为营、持之以恒地主攻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是对旅游工作非常齐心。婺源提出全县办旅游,各个部门都围绕旅游做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定得“高”
一是目标定位高。把旅游开发目标定位于全国乃至全球,提出建设“中国最美乡村”和“世界生态文化大公园”的目标,全力打造国内著名、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二是规划水平高。舍得花钱,注重高起点、高水准规划,先后投入超过1000万元聘请顶尖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四个层次的规划。
三是开发标准高。婺源县已经从民间散乱、小打小闹开发全面转向高水准、综合性大开发。在项目开发建设上,不仅注重引资金,还注重引技术,坚持选择既具经济实力,又具开发水平,专业做旅游的战略投资者来开发。
知识关联
婺源有“红、绿、黑、白”四大特产。红,即集食用与观赏于一体的中华荷包红鱼,是一种独特的鱼种。绿,即以“颜色碧而天然,回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著称的婺源绿茶。黑,即歙砚,享有“砚国明珠”“石冠群山”等盛誉的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白,即江湾雪梨,产于江湾,以果白如雪而闻名。
(三)钻得“深”
一是在开发理念上有深入创新。婺源县在旅游发展初期提出了先宣传、后项目的口号。在当前旅游大发展时期,提出大旅游、支柱产业、休闲度假会展型旅游景区和世界旅游市场的概念。配备了爱旅游、懂旅游的精干高效行政团队开展旅游工作。(www.daowen.com)
二是在推进阶段上有科学把握。旅游产业从起步到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婺源县已经完成旅游资源的整合,推动旅游产业升级换代。
三是在文化底蕴上有深入研究。把文化底蕴研究作为旅游开发的灵魂,建立婺源文化研究会、徽剧团和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对县内明清建筑、历代贤俊事迹、民俗风水、民间艺术、茶道美食、文物古迹等分别进行整理,做了系统的研究和挖掘,总结出“红、绿、黑、白”四大特产,形成了系统的特色旅游文化。
(四)玩得“活”
婺源在旅游开发中,抓创意、巧策划、善变通、敢担当,以灵活独到的玩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实现了超常的发展。
一是活在宣传营销。其一,制作名片。婺源县自2001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后,策划出适应自己风格的靓丽名片,打出了“中国旅游强县”“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等十来个著名招牌。其二,举办节庆。婺源县连年举办国际文化旅游节,以节庆赢关注,聚人气。其三,投放广告。婺源县投入大量的资金,运用铺天盖地的大型立体广告牌、进入央视等高档媒体黄金广告时段、宣传画册进入全国“两会”、赴全国15个主要城市进行推介等手段,全方位、高强度地开展宣传声势。
二是活在政策运用。敢于灵活运用政策、突破瓶颈制约是婺源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制胜法宝。在土地使用方面,以旅游项目带动土地运作,灵活运用征收、租赁、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在项目审批方面,采用灵活审批等方式;在招商融资方面,敢于破题,以景点开发和房产开发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县财政投入的问题。
三是活在景区共建。通过对古民居进行收购、对村民自主开发的景点予以补助、以旅游资源入股、参与农家乐和农特产品经营、提供公益岗位、从门票收入中按一定比例给镇里村里划拨经费、给群众分红等多种途径,让当地群众增加收益,妥善处理好了旅游开发与当地群众的利益关系,调动了村民参与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五)做得“精”
一是注重细节的精雕细刻。婺源县提出把全县建设成为一座大花园的口号,要求全县每一幢房子、每一座桥梁、每一条道路、每一片绿化,甚至每一扇门窗、每一处栏杆、每一幅照片都按景观物、艺术品的要求来建设或制作,全面融入地域的特色,注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处处风光步步景”的氛围。
二是注重风格的统一协调。全县的景点建筑、村民建筑等的建设都紧扣旅游主题,彰显地方特色。新建房屋,基本上采用新徽派风格,很有气势和特色。县内主要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可视范围内,油菜种植覆盖率达90%以上,形成了“油菜花经济”;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沿线茶园每年套种梨树、桃树等带花苗木,聚焦成花开百村的景象。
三是注重管理的精细有序。婺源县制定了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导游管理、宾馆管理、餐馆管理、门票管理等管理办法,组织乡镇村旅游经营户赴四川等地考察取经。在单位、学校、社区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懂旅游、茶道的专业人才,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景区管理步入正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