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旅游目的地评价-旅游目的地管理

旅游目的地评价-旅游目的地管理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是确定该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价值和地位,为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其中“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这5项评价因子。

旅游目的地评价-旅游目的地管理

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是确定该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价值和地位,为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西方学者对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地理学家、生态学家、心理和行为学家参与到此研究工作中,运用心理和行为偏好等实证方法,从视觉质量角度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经验评价和单因子评价。随着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评价研究中,并不断吸收经济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现代先进技术和多学科融合研究已成为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创新的主要动力。我国旅游资源的评价理论和研究时间较短,20世纪70年代后期,结合我国旅游资源的实际,国内诸多学派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各学派在研究旅游资源评价方面都各有长处和不足。

(一)旅游目的地资源评价的内容

1.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是对旅游资源自身品质和丰富程度进行评价,主要包括:

(1)美学观赏性,即旅游资源能提供给旅游者审美感受的种类及强度。

(2)历史文化性,即旅游资源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一方面指旅游资源是否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文物有关及其遗存文物古迹的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指旅游资源是否具有或者体现了某种文化特征。

(3)科学性,即旅游资源具有的某种研究功能,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教学科研方面具有的特点,能为科学工作者、探索者和追求者提供研究场所。

(4)奇特性,即旅游资源的特色、个性,具体而言是其相对于非旅游资源的特异性以及相对于其他旅游景点的新奇性。

(5)规模与组合状况,即景观对象数量的多少、体积及占地面积的大小等。

(6)旅游功能,即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某种旅游活动需求的作用。

(7)旅游环境容量,即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也就是在不致严重影响旅游资源特性、质量及旅游者体验的前提下,旅游资源的特质和空间规模所能连续维持的最高旅游利用水平,又称“旅游承载力”或“旅游饱和度”。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旅游开发是旅游资源评价的最终目的,旅游资源自身条件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旅游资源开发仍然受许多外部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

(1)区位条件,即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以及旅游目的地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等。

(2)自然环境,即旅游目的地的地质地貌、气候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环境,对旅游资源的质量、时间节点和开发有着直接影响作用。

(3)客源条件,一方面是空间方面,即旅游目的地所能吸引的客源范围、最大辐射半径、吸引客源地的层次和特点;另一方面是时间方面,即旅游的淡季和旺季。

(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即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状况,主要是指投资、劳动力、物产和物资供应及基础设施等条件。

(5)社会文化条件,是指旅游目的地的政治局势、政策法令、社会治安、政府及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卫生保健状况、地方开放程度和风俗习惯等。

(6)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即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社会风气生态环境等所带来的影响。

知识关联

旅游开发可能会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风气带来哪些影响?

(二)旅游目的地资源评价的方法(www.daowen.com)

1.定性评价方法

1)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法

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法,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和六大开发条件。“三大价值”是指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六大开发条件”是指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和旅游客源市场条件。

2)黄辉实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黄辉实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法,是指从资源本身来评价采用六字标准,即美、特、奇、名、古、用;从资源所处的环境来评价则有七项标准,即季节性、污染状况、资源联系、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

3)体验性的定性评价法

根据评价的深入及评价结果的形式,体验性的定性评价法可分为一般体验性评价和美感质量评价。一般体验性评价是指通过统计旅游者或旅游专家有关旅游资源优劣排序的问卷回答,或统计旅游资源在旅游报刊、书籍上出现的频率,从而确定旅游目的地最佳旅游资源,其结果能够表明旅游资源的整体质量和大众知名度。美感质量评价是对旅游资源美学价值的专业性评估,在旅游者或旅游专家一般体验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目前比较公认的四个学派为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心理学派)、经验学派(现象学派)。

2.定量评价方法

1)技术性单因子定量评价方法

该方法是指进行旅游资源评价时,针对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集中考虑某些起决定作用的典型因素,并对这些关键因子进行适宜性评价或优劣评判。其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技术性指标,一般只限于自然资源评价,对开展专项旅游活动较为适用,目前较为成熟的有旅游湖泊评价、海滩及海水浴场评价、康乐气候评价、溶洞评价、化学旅游资源评价、地形适宜性评价等。

2)综合性多因子定量评价方法

该方法是在考虑多因子的基础上,运用数理方法,通过建模分析,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多为数量指标,具有更为客观、准确和全面的优点。此类评价方法很多,有层次分析法、指数表示法、美学评分法、综合评分法、模糊数学评价法、价值工程法、综合价值评价模型法、观赏型旅游地综合评估模型法等。

3)国家标准综合评价法

(1)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国家旅游局(现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赋分和“附加值”赋分。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其中“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这5项评价因子。“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这2项评价因子。“附加值”含“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1项评价因子。

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用量值表示。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总分值为100分,其中“资源要素价值”为85分,分配如下:“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珍稀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5分。“资源影响力”为15分,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附加值”中“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分为正分和负分。每一评价因子分为4个档次,其因子分值相应分为4档。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如表3-4所示。

表3-4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续表

(2)计分与等级划分。

计分方法是: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

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体总分,旅游资源评价等级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此外还有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其中,五级旅游资源被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