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可以说是“五经”当中最为玄奥深邃的一部书,但从本质上讲,它就是一本占卜用书。和古希腊所采用的鸟占或以动物内脏进行占卜的方式不同,中国的上古时代主要采用龟与筮这两种占卜手段。龟占即在龟甲或兽骨上钻穴灼烧,根据兆纹预告吉凶,今日我们从商代和周代的聚落遗址中便挖掘出大量作此用途的骨片,而在殷墟(殷商故都的遗址)发掘的骨片上刻画的用以记录占卜结果的文字,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筮占的方式有所不同,它是利用蓍草通过复杂的步骤推演出图式(卦象),再据此进行占卜的一种方法。在古人看来,龟占是优越于筮占的(《左传·僖公四年》“筮短龟长”),但真正流传至今的却是后者。而《易经》就是一本与这种占卜方法关系密切的书。
从儒家的记载来看,《易经》拥有幽远的起源和辉煌的历史。《易经》的创作者被认为是伏羲氏,这是一位上古圣皇,甚至被视作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传说伏羲氏取法于天地之间的诸种物象,划定八卦,以此来描绘天地万物的本性。(《易·系辞下》:“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殷商末年,后来被尊称为周文王的西伯姬昌,被殷商的末代君主纣王拘禁于羑里。在这段时间里,他将伏羲的八卦扩充为六十四卦,同时撰写了卦辞(彖辞)、爻辞。到了春秋之际,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又为《易》撰写了《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七种共十篇《易传》,它们又被称为“十翼”。于是,《易经》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样子:以六十四卦为核心,每一卦由六爻组成,每一爻或为阳爻(—),或为阴爻( );每一卦下有卦辞(彖辞)和爻辞,对卦象进行解释;其后又有“十翼”,对卦象、卦、爻辞和《易》进行更深入的阐述。
不难看出,按照儒家学者的解释,《易经》实际上是由数位圣贤隔代相继、累积完成的。由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人完成的著作,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与许多经学的基本问题一样,《易经》的作者和编撰过程等问题都是争论声喧嚣的学术战场。譬如,有人认为周文王只撰写了彖辞,爻辞则是另一位周代圣贤周公完成的;有学者认为伏羲之时就已经演化出六十四卦了;还有一派尊崇孔子的学者认为卦辞、爻辞、十翼都是孔子的作品……但是,众说纷纭中,以为《易经》为圣贤所撰且孔子功莫大焉的观念都是相一致的。因此,这部筮占之书被后世儒家学者视为经典而世代传读,便不奇怪了。偏偏这还是一部文辞玄妙难测、蕴意极端丰富的书,因此也使得后世学者为之折耗了无数精力,创造了许多彼此迥异的学说,有的昙花一现,有的流传至今。(www.daowen.com)
以现代的眼光看,以上这些《易经》故事都难免有不可信赖之处。即使是被古代人普遍认为属于孔子手笔的“十翼”,其各篇之间显著不同的行文风格也能证明它们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不过,孔子重视《易》却是史传所明确记载的。《论语·述而》称:“假我已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大意为:让我在多活几年,五十岁的时候再去学习《易》,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关于这句话的解说也颇多异说。)《史记》记载,孔子研读《易经》非常刻苦,把编练竹简用的牛皮绳都磨断了好几次。(《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可以想见,孔子对于《易》一定有很精深的修养。
除去历代经学为之渲染的神秘色彩和各种过度解释,《易》仍旧是一部非常深奥而有趣的书。它代表了古代先民欲以理解并阐释世界的一种努力,而努力的成果便是如此一种简洁而奥妙的理论构架:只用两种基本的符号——“—”和“ ”——进行推演,以解释天道世事,包括自然界的天地运行、四季代序,人间的盛衰兴亡、吉凶咎悔等等。《易经》往往以喻象说理,按照孔子的解释,这是因为《易》的作者考虑到了语言、文字在传达意义时的局限性。(《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言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便而通之以尽利,鼓而舞之以尽神。’”(大意是:夫子说:“文字不能完整地记录语言,语言也不能充分地表达意义。”这么说,圣人的思想岂不是不能被完整地被领悟了么?夫子说:“圣人创立意象来完全表达他的意旨,设立卦象来表述各种情感,系上辞来作为完全尽意的话,以便通的方式获取利益,通过鼓舞来穷尽其神妙的作用。”)“立象以尽意”的结果是,《易经》的文字形象而生动,言理却不免隐讳而漫漶,形象本身的多义性也为各种解说广开方便之门,《易经》的神秘性或许正源自于此。另外,每一本哲学教材都会教导我们,《易经》,特别是《易传》当中有很多先民对于世界本质和运行规律的朴素却未必不深刻的看法,其中的一些表述还颇具辨证精神。《易经》当中充满了多种多样相对相生的名词,这些名词的原型即为“阳”与“阴”,在不同的领域内它们表现为不同的性质,或为奇与耦,或为刚与柔、或为益与损、或为君与臣……《系辞》称:“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通过这些名词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易经》构造出了一个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两千余年之前的古代,这无疑是令人惊讶的思想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