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的面貌:真实还是想象?

孔子的面貌:真实还是想象?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一位孔子,在不同时代的画师手里,竟会呈现如此迥异的面貌。第一个为孔子立传的史家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介绍孔子的外貌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也就是说,孔子的身高有九尺六寸。东汉王充的《论衡·骨相》称:孔子反羽。孔子的面孔就像是戴着驱鬼用的面具一般——按照上述文献中的记载,孔子的模样大概也有这般恐怖了。实际上,它们都是古代相人之术的内容,绝不是对孔子形象的真实记录。

孔子的面貌:真实还是想象?

打开这部书,我们的主题是要来认识孔子。识人甚难,中国上古的帝王大禹便说过,“知人则哲”,孔子本人也曾教导他的学生,能够“知人”者,便可称为“贤”。今天我们要去尝试认识孔子这样一位古代的圣贤,这显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要克服的,有时代隔绝、文化差异造成的陌生感,有因为记载舛异而产生的各种传说之辞、荒诞之辞,有虽传播广泛,但不尽不实的俗常之见、片面之见,也有因为种种原因产生的夸诞过甚之说和贬斥过甚之说。

事情有这么复杂么?让我们从最简答的问题说起——孔子的形象。

孔子是我们都熟知的人物,那么,你我心目中的孔子,他的外貌是怎样的呢?

我们今天最常见到的一幅孔子画像,据说为唐代画圣吴道子所作,画中的老人服饰庄严,配有宝剑,两手在胸前交叉,作拱手之礼[1]。他的容貌和善,态度端谨,望之蔼然,令人感觉严肃而又不失亲切。欣赏完这一幅画,再去看明代人绘制的孔子为鲁司寇像,不免让人惊讶:后者描绘的,居然也是孔子。这后一幅画中的孔子,峨冠黼衣,须发森森,眼神严厉,甚至带有杀机,让人望之畏惧。同一位孔子,在不同时代的画师手里,竟会呈现如此迥异的面貌。

其实,两张画的内容都是有据可依的。吴道子的画中,孔子盛装佩剑,意味着他属于春秋的士阶层,曾在鲁国担任高官;双手持礼,表示他对于礼的推崇;孔子的神情态度,也正和历史著述中关于他为人庄重、谦逊的记载相一致。明代的画,描述的是担任鲁司寇的孔子,司寇是司法官员,史书记载,孔子任司寇时,曾经诛杀以邪说惑众的少正卯。可能正是为了表现孔子此时的威严,明代人才会把他画成那样一副威严的样子吧。

除了这两幅,风貌各异的孔子画像正自不少。像南宋马远绘制的《孔子像》,是今天保存完好的最早的绢本孔子像,画中的孔子是一位长者,神情清癯,衣服洒落,看不见一点圣人的神气,倒像是行吟于草泽乡野之间的田园诗人。明代的《孔子燕居图》,上面的孔夫子,原本也是端方谨严的样子,却在嘴唇之间,露出两

颗大门牙,看着非常奇怪[2]。明代嘉靖年间的石刻孔子像上,孔子的两只眼睛大得过分;清代雍正年间的一幅石刻像,则又是一副阔面方耳、广目长须的大人君子模样了。

古人没有照相技术,自然也就没有大人物的标准像。后人为孔子画像,凭各自的想象和揣度,绘制得各各有异,也不奇怪。但诸多孔子像的气象不同,有的像圣人,有的像钟馗,有的像隐士,则是因为诸位画师对于孔子的理解各自不同,意图表达的观念各自不同。

不过,图画间的差异虽然大,和文字记载中的各种奇怪情况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了。

第一个为孔子立传的史家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介绍孔子的外貌称: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也就是说,孔子的身高有九尺六寸。周尺较今尺为短,有学者认为周尺一尺相当于今天的19.91厘米,按照这个数字,孔子的身高在1米90以上,这个数字在今天也很不平常。而假如按照汉尺(1尺=23.1厘米)来计算,孔子更会高到2米20以上,这就有一些不可思议了。

读史不必拘泥,根据《史记》,我们至少能知道,孔子是一个身材挺拔的人。这一点在先秦文献中也有记载,如《荀子·非相》就称:“仲尼长,子弓短。”假如说孔子身材高大并不让人太惊奇的话,《史记》的另一处记载就颇启人疑窦了。《孔子世家》称: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①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中提出。不过,这个看法是有争议的。

“圩顶”,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的解释是:“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也就是说,孔子头顶的形状有如一只碗,四边高,中间低。所以,孔子被起名叫“丘”。[3]

以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似乎很难见到有这样奇怪头形的人。不过,关于孔子奇怪相貌的记载尚不止此。《世本》[4]佚文称:

仲尼圬顶,反首张面,四十有九表,堤眉谷窍,参臂骈胁,腰大十围,长九尺有六寸,时为长人。

《孔丛子·嘉言》[5]称:

夫子适周,见苌宏。言终退,苌宏语刘文公曰:“吾观孔仲尼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颡,黄帝之形貌也;修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成汤之容体也。”

东汉王充的《论衡·骨相》称:

孔子反羽(即“宇”)。

汉代纬书当中的类似说法就更多了。

《太平御览》卷三七一引《钩命诀》:“仲尼龟背。”

《太平御览》卷三六八引《钩命诀》:“夫子骈齿。”

《太平御览》卷三六八引《钩命诀》:“仲尼斗唇。”

《太平御览》卷三六七引《孝经援神契》:“孔子海口,言若含泽。”(www.daowen.com)

假如我们把上面这些内容统合到一起,能想象出孔子是何种形象么?他的头顶中间深陷,额头高耸(即“隆颡”。所以有一些孔子画像,如马远《孔子像》,就把孔子的前额画得高高的),眼窝深陷(即“谷窍”),口大似斗,有两颗门牙(即“骈齿”,这就是明代石刻孔子像上两颗大牙的来历),还有驼背……假如这些描述是真的,那么荀子对孔子形象的描述堪称恰切。《荀子·非相》称:

仲尼之状,面若蒙倛。

“倛”即方相,是古代用来驱除疫鬼的神像。孔子的面孔就像是戴着驱鬼用的面具一般——按照上述文献中的记载,孔子的模样大概也有这般恐怖了。

现在看来,这些记载,如果不是全然虚构,至少也是有所夸大的。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一个人若是模样若此,实在有些惨不忍睹,但在古代,这些都不是贬低而是褒扬。古代典籍记载的圣王形象往往迥异常人,东汉王充曾经总结过:“黄帝龙颜,颛顼戴午,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文王四乳,武王望阳,皋陶马口,孔子反羽。”(《论衡·骨相》)一群圣人,每个人都有些奇形怪状,孔子也不例外。史料中也有将孔子相貌与前代圣人相对比的记载,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记郑人对孔子的评价“其顙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就是如此。实际上,它们都是古代相人之术的内容,绝不是对孔子形象的真实记录。

这些记载对于我们了解孔子形象帮助有限,因为它们并不是忠实的历史记录,而是——虽然以一种今天看来很扭曲的方式——对古人的颂扬乃至神话。过度的褒扬以至于神话之,这是我们在了解孔子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的阻碍。神话古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夸饰他的形貌,是一种方式[6];把他的出身、行事神秘化,是一种方式;把他当作百代宗师、万世师表而立祀献祭,把他的文字言语当成金科玉律不敢稍违,这也是一种方式。无论哪一种方式,对于我们了解孔子,都是有阻碍的。

与过度的颂扬相对比,还有过度的贬低,对于历史上的孔子形象而言,这后一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先秦诸子多有以“重言”说理的习惯,“重言”即借重之言,也就是声望隆崇的人物的言论,这些言论往往是作者为了强化自己的论证而伪托而成的。此时的孔子,既是古人,又是名人,便频繁地被诸子拉进文章中,替自己的学说张目。于是,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与儒家关系很远,甚至是儒家的对立学派的诸子著述中,见到孔子滔滔不绝地为其学说鼓吹。如在《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等书中,这样的段落就非常多。如果我们见到孔子在讲“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韩非子》)这样的君人南面之术,或者是见到他表示服膺兀者叔山无趾、兀者王骀以及老聃(皆见于《庄子》)这样的道家人物时,自然不能够把这些记录视作是孔子生平和思想的真实记录。其实,战国时代的著作中,孔子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个文学人物。不仅在儒家之外的诸子著作中如此,在许多儒家的著述中亦然。

这些借重之言,既是对孔子思想的扭曲,实际上也是对他的贬低:儒家学者的导师,却在宣讲法家或者道家的学说,在褒扬自家学派的同时,也是对儒家学说的暗暗贬斥。这种方式再发展,自然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驳斥、压倒孔子来批评儒学,表彰自家学说。这种情况在道家著述中更多见些,譬如著名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就是如此[7]。两个小孩子争论日出与日中时太阳和人的距离孰远孰近的问题,孔子也不能判断,于是小孩子就嘲笑他:不是说你很有智慧么?

更显著的例子见诸《庄子·盗跖》,这篇文章讲的是孔子与大盗盗跖对话的故事。鲁国的贤人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叫盗跖,无恶不作,孔子自告奋勇要去说服他。孔子来到盗跖的营地,通报姓名,请求接见。盗趾闻之大怒,称孔子为“巧伪人”,是“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谬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的大罪人。于是把孔子叫到身边,把他一顿大骂,把儒家的仁义道德学说贬得一文不值。孔子铩羽而归,离开的时候,“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可算是彻底失败。

这些因为论战而虚构出来的贬低文字,自然不能用来作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证据。

贬低的文字与过度褒扬的文字,其实都是虚构的文字。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古代作家的著述中其实是很常见的,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著述品格有什么问题。但虚构的文字毕竟不以反映历史人物的真实情况为归旨,那些著作中,孔子只是一个符号、一根图腾、一块靶子。因此,若是我们想了解作为历史人物的那个孔子,这些文字不仅不足为据,而且还会成为障碍

于是我们的问题又回来了:孔子的形象是怎样的呢?

这部小书的目的,就是为大家平实地来介绍孔子。我们不能说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因为“真实”这个词在历史学中总有一些虚妄的意味。但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尽量平实、不抱成见地来描述孔子的形象、生平、思想和成就。

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弃上面提到的那些或褒扬或贬低的虚构。虚构既凝结在历史文献里,也活跃在文化心态中。文献中的虚妄易于辨识,心态中的虚妄难以祛除。

即便在今天,褒扬乃至神化孔子的心态,与贬低乃至妖魔化孔子的心态,在社会文化心理中也是存在的。很多人对于孔子等历史人物,乃至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总是忍不住要唱些过低或者过高的调子。曾几何时,我们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来发动的,虽然在那个时代,为了抛掉传统的负担以革新文化,这样矫枉过正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乃至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抹杀,这也产生了很糟糕的结果。这种结果在今天也是不难察觉到的。另一方面,近些年来传统文化有复兴的趋势,又有人急不可耐的要把孔子再次送上圣坛。几年前有一位学者写了一部书来介绍孔子,其中称孔子为“丧家狗”,一时间就引发了轩然大波。批评者认为这是对孔子的诬蔑,是对儒学的侮辱,全然忘记《史记》等典籍当中就记载了这一故事,孔子自己对于这个评价都是欣然接纳的。如孔子所言:“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对于孔子的理解和评价亦需避免这两种极端的心态,根据历史,持其中道。

今天,我们对于孔子的确然的了解,大多数都只来自于其弟子们所整理的言论集《论语》,另外,我们还有一位生活在孔子之后300多年的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创作的孔子传记《史记·孔子世家》,《左传》《礼记》《韩诗外传》等著述中也记录了许多孔子的事迹和言论。不过,作为孔子研究的资料,可信性最高的还是《论语》。汉代的时候,出现过几种《论语》的本子,如《鲁论》《齐论》《古论》[8]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将《鲁论》和《齐论》结合,这个本子被后人称为《张侯论》,它也是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论语》的前身。《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古今的注疏很多,比较常见的,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人程树德的《论语集释》以及现代学者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论语》只有不到一万六千字,即便在古书中,分量也算很轻,但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固然,我们不能说,中国文化的所有方面都曾受恩于孔子的教诲,但至少可以说,中国文化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是由孔子和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来构成的,这包括了中国人对于天道、自然与道德的观念,对于人生和政治的理想,对于文学和审美的态度等等。一个人的影响竟可以跨越如此广阔的时空,被如许多世代的人们尊崇和信服,在世界文明史当中,也仅有几个人能够实现这种成就。正如他的学生颜渊所形容的那样,孔子的思想“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其渊博深厚,似乎不可穷尽,即使是这位非常优秀的弟子,想要掌握它们,也感觉到力不从心。而对于我们这些数千年之后的学生而言,这只会更加困难。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贡曾经引用过一句古代的诗歌,它常常被用来形容学习时所应具有的态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习如理玉,需要耐心和细致,而这一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培育、实践儒家君子修养所要求的。在尝试认识孔子的过程中,这样的态度,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注释】

[1]准确地说,画上表现的应该是礼法中的“厌”礼。拱手为礼,“推手曰揖,引手曰厌”。(《仪礼·乡饮酒礼》郑玄注)“推手”指拱手向外伸,“引手”是拱手向内引,及于胸。

[2]下面会讲到,这其实是根据汉代纬书的说法画出来的。

[3]《尔雅·释丘》:“四方而高曰丘。”

[4]《世本》是先秦史籍,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曾经从《世本》中搜集史料。《世本》的作者不详,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末年。这部书早已散佚,有辑本。

[5]《孔丛子》,旧题孔鲋著,不可信。一般认为这是一部伪书,作伪者可能是西晋王肃。不过,中国古代的“伪书”未必全然为伪,《孔丛子》中也可能保留有先秦时代的资料。

[6]譬如,关于孔子的出身,汉代纬书《春秋孔演图》称:“孔子母徵在游大泽之陂,睡梦黑帝使请己,已往,梦交。语曰:汝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中。”这个记载显然是对孔子出身的神话。

[7]这个故事见于《列子·汤问》。今本《列子》,很长时间以来都有人怀疑它是伪书,并非真的是战国学者列御寇所作。不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汉代桓谭在其《新论》中也提到过,他称这个故事是“小时闻闾巷言”的,可见至少在汉代已经流传很久了。

[8]《鲁论》是指在鲁地传授的《论语》,《齐论》是在齐地传授的《论语》,《古论》则是指为了躲避秦始皇焚书,在秦朝时被隐藏,有在汉朝时被重新发现的《论语》,因为它们是用战国时的六国文字书写的,与汉代的通行文字相比,算古代文字,所以被称为《古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