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流行音乐之旅-流行音乐之旅

中国流行音乐之旅-流行音乐之旅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出身在湖南湘潭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家中有8位为我国科学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兄弟姊妹,被尊称为“黎氏八骏”。由于当年的大上海是一个国际音乐的舞台,故中国流行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国际”同在。1928年,黎锦晖带领歌舞团走出国门,中国流行音乐更是结交了一帮洋朋友。

中国流行音乐之旅-流行音乐之旅

“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1891~1967),出身在湖南湘潭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家中有8位为我国科学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兄弟姊妹,被尊称为“黎氏八骏”。分别是:黎锦熙(中国语言学家、文学家、文献学家,注音符号之父)、黎锦晖(音乐教育学家,“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耀(矿学家)、黎锦纾(教育家)、黎锦炯(铁路设计工程师)、黎锦明(作家)、黎锦光(作曲家,有“歌王”之称)、黎锦扬(旅美作家,创作英文小说多部,其中《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20世纪60年代曾被改编为百老汇音乐剧,影响甚广)。在黎氏这个大家庭里成就了两位中国锦晖和锦光流行音乐的大家。

黎锦晖

黎锦熙、黎锦晖、黎锦耀、黎锦纾、黎锦炯、黎锦明、黎锦光、黎锦扬(从左至右)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记载着黎锦晖拥有的多个“鼻祖”头衔:中国儿童歌舞音乐鼻祖、中国流行歌曲鼻祖、中国轻音乐鼻祖、中国流行歌舞鼻祖等等,外加中国歌剧先驱、中国儿童刊物先驱……(www.daowen.com)

黎锦晖儿时起便开始诵读四书五经,由此奠定坚实的儒学基础;少年时期,饱唱学堂乐歌;青年时期,他醉心于乡间的民俗小调昆曲、湘剧、花鼓戏等中国传统音乐,除此之外,他习古琴,兼修吹、拉、弹、打各种乐器;平日里,他喜好驻足民间,潜心记录民间艺人的唱词和乐谱。随后,他来到北京,在北大受到蔡元培的培养和启发,成为北大音乐研究会成员。从1921年黎锦晖踏足上海开始,他的人生辉煌便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他对流行音乐的探索在为自己带来事业辉煌的同时,也开始为大上海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推波助澜。从《毛毛雨》开始,黎锦晖就致力于开拓流行歌曲题材的平民化道路,在他的流行歌曲中充分地体现了他所提倡的“平民音乐”理念:面向大众,关心民生。他说:“歌舞是最民众化的艺术,在其本质上绝不是供特殊阶级享乐用的。必须通俗,才能普及。”[1]由于黎锦晖坚实的儒学和民间音乐基础,确立了他流行歌曲民族化的风格。他曾经指出:“中国音乐应以民族音乐为主流,民族音乐应以民间音乐为重点。”[2]在他很多作品里都体现出了民间的山歌、小调、器乐曲牌、说唱曲牌、戏曲唱腔等风格。

由于当年的大上海是一个国际音乐的舞台,故中国流行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国际”同在。1928年,黎锦晖带领歌舞团走出国门,中国流行音乐更是结交了一帮洋朋友。近年一位美国音乐人出版了《黄色音乐》(黄种人群的音乐)一书,把黎锦晖称为“黄(肤)色音乐第一人”,并指出:黎锦晖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年”[3]。黎氏的作品从大上海开始风靡,之后辗转香港台湾,改革开放之后又重回内地,至今仍是业界必须学习的经典曲目。

黎锦晖一贯提倡中西合璧、雅俗同堂的音乐主张。他用中国传统的民间曲调和优秀的诗词,结合西洋旋律、节奏、配器等方式谱出了无数流芳千古的歌曲。他的流行音乐创作模式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创作两大方向:即一方面大量采用或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另一方面广泛运用中国民间音乐素材。他的作品既具有浓郁的中国音乐韵味,又兼具爵士、探戈等诸多世界流行音乐之时尚气息。1929年他的《家庭爱情歌曲25首》以册页的形式问世,这些以情感为主题歌曲的出版,不仅把他推到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最前沿,更是确立了今后中国流行歌曲最广的主题。在黎锦晖的影响下,弟弟黎锦光也投入到流行音乐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