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到音乐剧的个性特征的时候,必然要提到的是歌剧,首先来看看学界对它们各自的定义。
关于歌剧,在《歌剧美学论纲》[2]一书中认为,歌剧是一种由戏剧、音乐、舞蹈、建筑、美术等独立艺术综合而成的舞台艺术样式,戏剧和音乐是歌剧构成元素中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据此,歌剧可以称为“戏剧的音乐形式”或“音乐的戏剧形式”。《歌剧概论》[3]中认为:“歌剧故有‘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之说,是指在舞台表演,并有布景和服饰的,以角色歌唱为主导,独立的、特定的音乐结构为推进剧情发展等主要手段的戏剧音乐作品。”
关于音乐剧,德国著名的音乐剧史学家鲁狄杰·柏林(Rudiger Bering)在其专著《音乐剧》一书中写道:“在音乐剧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它经历了风格各异的形式,很难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九卷上对音乐剧的解释为:音乐剧是戏剧表演的作品,具有激发情感而又给人娱乐的特点,简单而又与众不同的情节,并伴有音乐、舞蹈和对白。
美国著名音乐剧学者约翰·肯里克的定义为:音乐剧是包括采用流行风格的歌曲和对话去讲故事的剧本音乐剧,也包括充分展现演员各种表演才能的歌舞时事(讽刺)剧,而且音乐剧的载体可以是舞台,也可以是影视屏幕。
简言之,音乐剧是融合轻歌剧(Operatta)、音乐喜剧(Musical comedy)、富丽秀[4](Follies)、歌舞杂耍、滑稽表演等多种音乐戏剧艺术特点的,运用流行音乐表现形式的,携手现代音乐商业模式的,广为大众喜爱的音乐戏剧。
虽然没有歌剧的历史那样悠久,但音乐剧已经拥有了数量不少的优秀剧目,从20世纪开始,这些剧目在舞台上活跃至今。
《演艺船》(Show Boat,1927年首演),拉开了美国近代音乐剧的序幕。作曲家吉罗姆·科恩(Jerome Kern,1885~1945)被誉为“百老汇音乐剧之父”,他将黑人灵歌、查尔斯顿舞蹈、爵士乐及民间歌舞在剧中完美地结合,作品整体结构严谨,情节有序,剧中的音乐情真意切,歌曲更是脍炙人口,由保尔·罗伯逊(Paul Robeson,1898~1976 )演唱的《老人河》(Old man river)传唱至今。(www.daowen.com)
《波吉与贝丝》(Porgy and Bess,1935年首演)由乔治·格什温创作,音乐具有浓郁的爵士乐特点,是兼具歌剧和音乐剧双重特点的上乘之作,也是歌剧史上唯一一部全部选用黑人演员进行演出的歌剧,为格什温赢得了“黑人音乐的林肯”之美誉,剧中歌曲《夏日时光》传唱至今。
《俄克拉荷马》(Oklahoma,1943年首演)的上演,标志着美国百老汇音乐剧黄金时代的到来。由美国音乐剧史上最具创造力的黄金搭档——剧作家奥斯卡·小哈姆斯坦(Oscar Hammerstein II)与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联手创作。
《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1957年首演)是美国作曲家雷纳德· 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的经典作品之一。故事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音乐、舞蹈个性鲜明,活力四射,获得1958年东妮奖的最佳舞蹈设计奖、最佳布景设计奖、剧院世界奖等多项奖项。片中的多首插曲成为众多艺人专辑或演唱会的保留曲目。
《猫》(Cats,1981年首演)是安德鲁·洛依德·韦伯震撼全世界的音乐剧作品,成为音乐剧史上的神话和代名词。从1981年首演开始,一直长盛不衰,风靡世界,是世界上票房最高的舞台剧,也是在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连续公演最长的音乐剧。
《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1985年首演)源于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同名小说。法文词作者阿兰·鲍伯利(Alan Boublil,1941~),曲作者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oenberg,1944~)。首演的时候,曾被英国记者差评,但现在已经成为音乐剧的经典文化符号,在世界各地的演出均获得巨大的成功,和《猫》《歌剧魅影》《西贡小姐》一起被尊为四大音乐剧经典作品。
《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1986年首演)由理查德·斯迪乔(Richard Stilgoe)和安德鲁·洛依德·韦伯创作。1988年获戏剧年度奖(东尼奖),韦伯的作品风靡世界,被公认为是英国当代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
《西贡小姐》(Miss Saigon,1989年首演),是阿兰·鲍伯利和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联手创作的一部经典剧目,故事情节与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相似,同样高居百老汇音乐剧顶端的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