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化与旅游相互借用:《旅游的逻辑》带来新的成果

文化与旅游相互借用:《旅游的逻辑》带来新的成果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旅相互借用是要通过以文促旅和以旅彰文这两种方式来实现的。以旅彰文就是要借助旅游这种文化方式和消费形式,来强化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市级以下的文化和旅游管理层级要充分发挥以文促旅的功能,强化旅游的重要性,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市级以上的文化和旅游管理层级,要侧重以旅彰文的功能,强化文化的重要性,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

文化与旅游相互借用:《旅游的逻辑》带来新的成果

从旅游角度来说,相互借用就是充分利用文化基因、文化元素、文化形态来丰富旅游形式,形成有文化目的的旅游,如民宿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观光旅游、康养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等;从文化角度来说,相互借用就是充分利用旅游规模、旅游形态、旅游能量和旅游生活方式来激活、保护和传承文化,使文化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重要内容。文旅相互借用是要通过以文促旅和以旅彰文这两种方式来实现的。

以文促旅就是要将传统文化要素和基因,与现代旅游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我们知道,旅游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农耕社会沉淀下来的建筑、礼仪、风俗、习惯、节气、服饰、音乐艺术、制度,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非惯常环境。旅游就是寻找非惯常环境的活动,是一个现代社会生活寻找传统文化的文化现象,是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对话过程。这就是说,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是现代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文化创意是提升旅游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创意的引入,不仅能够提升旅游品位、丰富旅游业态,也可增强旅游吸引力,拓展旅游发展的空间。

以旅彰文就是要借助旅游这种文化方式和消费形式,来强化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知道,文化现象是特定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结晶,社会形态变化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我国传统文化大多是农耕社会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入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形态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比如,我国传统的根文化和祭祀文化,是与农耕社会殡葬制度相关的,当这种制度随着工业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时,根文化和祭祀文化的传承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创造现代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消亡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成为留在我们记忆中的文化符号和残缺的文化元素。因此,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下,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必须与现代社会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有效实现。通过旅游,我们有了历史文化古镇、古城、古民居;通过旅游,我们有了各种文化节事活动和礼仪;通过旅游,我们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人,所有这些都是旅游文化力量推动的结果。工业化破坏了传统文化,让它不断消亡;旅游却在激活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不断兴旺。拿民宿来说,老房子对当地居民来说,价值没那么大;但对于游客而言,则包含着民俗文化的符号。村落、民宿变成景观,既保留了民俗文化,也发展了旅游。(www.daowen.com)

从政府管理的层级上说,以文促旅和以旅彰文这两种方式在不同管理层级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市级以下的文化和旅游管理层级要充分发挥以文促旅的功能,强化旅游的重要性,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市级以上的文化和旅游管理层级,要侧重以旅彰文的功能,强化文化的重要性,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只有在不同层级上思考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找到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结合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