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驾旅游市场为重点,构建新的旅游空间系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旅游的空间格局是多数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中国旅游发展高速交通时代,旅游的空间出现了极化现象,这种极化是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社会经济非均衡发展,特别是高铁快速发展促成的结果。空间极化后,虽然各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流量并没有大的变动,然而,各个地区旅游经济总量以及在某个区域内的旅游地位发生了本质性革命,形成了突破行政区域的一个旅游集散地为核心的新空间区域结构。在这种结构下,一些地区成为旅游集散地,成为一定空间下的旅游核心地区,另一些地区成为旅游目的地,而一些地区仅仅是旅游集散地的旅游飞地,出现了旅游经济向旅游集散地极化的经济现象。受旅游空间极化现象的影响,区域内各个地区的旅游关系将发生变动,旅游要素配置将发生转移,旅游开发方向以及要素布局将发生改变,这些都会决定我国旅游空间的转型。
从旅游空间系统来说,我国的旅游发展形成了以区域为主体的空间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下,各个不同的旅游空间其在区域的功能是不同的。有些地区是区域内的客源地,有些地区是区域内的旅游目的地,有些地区是区域内的旅游集散地,而有些地区仅仅是旅游景区,不同的旅游区其旅游要素与产业发展是不相同的。因此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区域合作的可能。通常有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合作,目的地与集散地的合作,景区与景区之间的合作,同一主题线路的合作。这就是一种新型的空间结构。对于政府层面来说,都期望本地区成为旅游集散地或者是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没有旅游城市作为依托,没有这艘航空母舰作为基础、作为依托,那么旅游景区与景点的建设便成为邻近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飞地,成为别的旅游中心城市航空母舰的舰载飞机。其旅游推动社会经济的作用将会大大地降低,然而,要成为旅游集散地或者旅游目的地其条件是不同的。一个地区要成为一个区域内旅游目的地,除了一定的旅游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四个要素:旅游文化街区、旅游主题公园、旅游节庆、旅游文化演出。一个地区要成为旅游集散地,除了具有旅游目的地要素之外,还必须具有散客服务体系。济南旅发委建议针对自驾车市场策划推出好客山东自驾1号路旅游产品,通过G3京台高速公路为自驾旅游廊道,把济南-泰安-济宁-枣庄等地旅游产品串联起来,创建区域联合营销新模式、打造针对自驾车新兴旅游线路,系统开拓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自驾客源市场,助力山东精品旅游业发展,赋予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传统旅游路新兴元素,推动好客山东十大文化旅游品牌的战略实施,实现山东旅游业新旧动能转化。就是构建以济南为中心的旅游散客服务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自驾旅游市场为重点,还必须围绕着自驾旅游消费,进行旅游化改造。当前在我国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有一个最热的概念便是全域旅游。无论是旅游实践者还是旅游研究者都试图从理论层面去解释这个概念的理论含义,说明这个概念的普适价值。全域旅游之所以在我国引起热议,不在于学者对这个名词或者所谓的理论,创造得好、研究得好,也不在于这个词是国家旅游局大力推行的,而在于全域旅游提出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在于我国旅游发展的现实问题。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来说,全域旅游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时提出来的,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与中国旅游的常态发展所形成的态势差,使得大量的资本、技术进入旅游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从全域范围放大旅游业的容量,旅游是难于容纳这些大资本和大技术的进入的。从我国旅游发展的时间来说,我国旅游业是沿着一条从小旅游向大旅游发展的道路走过来的,在20世纪,我国旅游是一个小旅游,旅游市场主要是外国人,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旅游,旅游中介组织主要是旅行社,旅游吸引物主要是景区;进入新世纪,我国旅游的市场变大了,旅游产品变多了,旅游形态和旅游业态变得更丰富了,标志我国的旅游进入了一个大旅游发展阶段。(www.daowen.com)
我们知道,旅游是一种空间消费,是一种通过空间变换而形成的经济,旅游经济问题既是一产业问题,也是一个空间问题。旅游要从小旅游向大旅游发展,没有空间作为支持,旅游是难以做大的。长期以来,从空间来说,我国的旅游发展主要依托于各类景区,但这些空间,无论是风景区、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宗教艺术区、森林保护区都不是旅游的空间,但旅游可以借这些窝下自己的蛋,这种借鸡下蛋,或者借窝下蛋,在观光旅游时代还可以进行。在我国旅游消费进入休闲时代和度假时代时,这种借鸡下蛋、借窝下蛋是难以适应旅游者的需求的。我们知道,旅游形态是与空间形态相关的,当旅游形态发生变化时,客观上会推动与其相适应的空间形态发生变化。你要发展休闲旅游,就必须依托城市空间形态以及城市旅游环境,你那里没有休闲街区、旅游街区、旅游风景道,没有旅游购物区、旅游综合体,你怎么发展休闲旅游?你要发展度假旅游,你那里没有度假区、旅游露营地、旅游功能小镇、旅游主题民宿、高尔夫球场,你怎么发展度假旅游?在小众化旅游时代,我国的旅游形态仅仅是观光旅游,因而我们可以依托景区空间形态来发展;然而,当我们进入了大众化旅游时代时,度假旅游、休闲旅游兴起,仅靠现有的适应观光旅游形态的旅游景区这种空间形态是难以满足旅游者需要的。在进入新世纪时,我国就提出了旅游产业转型问题,特别是旅游产品的转型,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的旅游转型之所以没有完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建立的空间形态有关。因为以景区为构架的空间形态是不支撑度假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旅游形态的,如果中国旅游还是在以往的景区空间下发展,中国旅游是永远不可能完成这种转型的。
全域旅游首先是要打破这种旧的旅游空间格局,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格局。这应该是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学者们在解释全域旅游基本内容时,都是从全的角度来解释,认为全域旅游就是全要素、全市场、全产业、全时间、全人员、全过程、全地域,这种解释不符合我国全域旅游提出的背景,也不符合全域旅游实践的要求。我们从全域旅游提出的社会背景和旅游背景来分析,全域旅游的解释不能从全的角度来认识,而应该从域的角度来解释,叫作域的旅游完备,也就是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的完备。从空间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景区为主要架构的旅游空间经济系统,构建起以景区、度假区、休闲区、旅游购物区、旅游露营地、旅游功能小镇、旅游风景道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推动我国旅游空间域从景区为重心向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转型;从产业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产业结构,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域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从要素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旅游资源单一要素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模式,构建起旅游与资本、旅游与技术、旅游与居民生活、旅游与城镇化发展、旅游与城市功能完善的旅游开发模式,推动我国旅游要素域由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环境建设转型;从管理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部门为核心的行业管理体系,构建起以旅游领域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推动我国旅游的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