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未来旅游发展来说,区域旅游要做强做大,区域合作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如果没有大的区域作为依托,不与这个区域内的各个旅游目的地形成融合发展和错位发展,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和旅游空间是不可能做强做大的。我们从近几年旅游统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问题。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以后,围绕如何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各级政府强调区域旅游合作。特别是今年国务院31号文件的出台,更是强调区域旅游一体化问题。关于区域旅游一体化以及区域旅游合作,各地都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实践,其中如何促进地域相同、资源大体一致、环境不同、主客观条件相差甚远的区域旅游合作,是我们以及区域内各级政府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旅游合作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产业问题、一个空间问题。从旅游产业层次上,旅游区域合作主要表现为旅游产业链的构建方面。旅游产业是一个资源配置型产业,是围绕着旅游方式和旅游类型而构建起来的产业。区域内的旅游产业链构建必须围绕着旅游类型和旅游产品开发形成。一个地区有不同的旅游资源,有方便的旅游交通体系,为旅游类型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同属区域下的不同旅游目的地要依据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类型来构建不同的旅游产业链,中心城市的旅游要结合周围旅游目的地的资源与技术情况,可以将旅游产业链的部分元素交与这些地区,形成错位发展。各个旅游目的地不要什么旅游产品都要有,什么链条都要建,什么钱都要挣,要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如京津冀旅游区域的协同发展,北京作为区域中心,不需要构建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都市旅游、商务旅游和会展旅游是北京发展的重点,乡村旅游、养老旅游和度假旅游完全可以交给河北去做,如果北京什么旅游都要做,那河北的旅游发展的空间就没有了,只有北京与其他地区形成了错位和空位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才有可能,才能促进旅游区域的协同发展。从市场需求来说,北京与天津作为我国进入后工业社会发展时期的两个大城市,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为环渤海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常态化旅游与休闲需求。各个地区如何围绕着这两个城市来建立旅游产品体系和产业体系,如何在政策与制度上形成地区间的协商机制,是环渤海区域合作的重要方面。这是一个区域空间产品如何分布与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
旅游的空间格局是多数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中国旅游发展进入新时期后,旅游的空间出现了极化现象,这种极化是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社会经济非均衡发展以及高速交通网络促成的结果。空间极化后,虽然各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流量并没有大的变动;然而,各个地区的旅游经济总量以及在某个区域内的旅游地位发生了本质性革命,形成了突破行政区域的一个旅游集散地为核心的新空间区域结构。在这种结构下,一些地区成为旅游集散地,成为一定空间下的旅游核心地区,另一些地区成为旅游目的地,而一些地区仅仅是旅游集散地的旅游飞地,出现了旅游经济向旅游集散地极化的经济现象。(www.daowen.com)
从空间合作方面来说,我们要根据各个地区旅游要素与产业发展的优势形成区域内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合作、目的地与集散地的合作、同一主题线路的合作。这就是一种新型的空间结构。对于政府层面来说,都期望本地区成为旅游集散地或者是旅游目的地。然而,要成为旅游集散地或者旅游目的地其条件是不同的。一个地区要成为一个区域内旅游目的地,除了一定的旅游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四个要素:旅游文化街区、旅游主题公园、旅游节庆、旅游文化演出。一个地区要成为旅游集散地,除了具有旅游目的地要素之外,还必须具有散客服务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