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旅游的逻辑:大山与大海的对话解密

旅游的逻辑:大山与大海的对话解密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在西安举办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期间,有一个论坛引起了我的关注,这就是中国旅游报陕西记者站举办的“大山与大海的对话”。作为一个学者,我愿意参与讨论,但可以换一个角度,从未来我国度假旅游发展方向来认识“大山与大海”的对话,其意义更为重大。“大山与大海”的对话,是两种不同的度假方式的对话,也是两种不同度假文化的对话,就是东方度假文化与西方度假文化的对话。

旅游的逻辑:大山与大海的对话解密

今年在西安举办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期间,有一个论坛引起了我的关注,这就是中国旅游报陕西记者站举办的“大山与大海的对话”。举办方本意是想通过秦岭旅游资源与海洋旅游资源的比较,形成陕西旅游与海南旅游的互动,来展示两地旅游资源以及扩大两地旅游的影响。这本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作为一个学者,我愿意参与讨论,但可以换一个角度,从未来我国度假旅游发展方向来认识“大山与大海”的对话,其意义更为重大。

我国的旅游业是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拥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地区,由于其资源具有垄断性以及市场需求的阶段性,使这些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然而,随着我国国内旅游的兴起,旅游需求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推力下,旅游消费的重点由早期的观光旅游转向了度假旅游。旅游需求的变化改变了我国旅游目的地的结构,那些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其市场规模以及在全国的位次开始下降;而一些不具有历史文化资源垄断地位,但具有度假资源优势的旅游地区,如云南、海南、广西,其旅游市场规模以及影响力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在这种市场转型决定的产品转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旅游目的地都想推出“度假游”,开发度假旅游产品,以适应这种变化。问题是,我们中国人以什么方式度假?选择什么类型的度假旅游目的地?我们没有经验,只有沿用西方文化所形成的度假理念,也就是“阳光海水沙滩”,海滨度假逐渐成为我国现阶段度假旅游需求的主体,国务院批准在海南建立国际旅游岛,又进一步强化了海滨度假在旅游市场上的主体地位。

由观光旅游转向度假旅游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推动的结果,这是世界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共性,我国的国内旅游也不会脱离这个共性形成自己独有的发展轨迹,同时,世界旅游发展过程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在度假旅游发展阶段,人们选择什么度假方式,并不具有需求的世界共性,更具有地区个性,受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下的人们度假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不可否认,在度假旅游时代到来时,我们国内旅游者也会效仿西方旅游者,纷纷奔向海滩,享受假期;但是,我们发现国内旅游者在海滩的度假,更多的是看看海的样子和尝试海中游泳的感觉,在岸上就得遮阳。这与西方人的度假完全不相同。其实,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人们选择度假旅游目的地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选择海滨度假地,因为海滨阳光度假地仅仅是众多度假地的一种类型,除了它之外,还有山地温泉度假地和乡村田野度假地这两种类型的度假地供人们选择。

问题是,我国国内旅游者的度假更适合哪种度假旅游目的地呢?对于中国人来说,以阳光海水沙滩咖啡酒吧为主的欧式度假方式,我们可以体验,但毕竟不是一种经常化的度假与休闲方式。中国人的体质无缘在阳光下长时间曝晒,到海边旅游更多的是看看海,游游泳,戏戏水,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度假更多的是依托山、水、石、林、泉等资源以及利用乡村、街巷、楼堂等环境与设施获得放松的方式和活动。所以说,山地温泉度假地和乡村田野度假地是我国国内旅游者经常性的主要的度假地。同时,我国山地占到国土面积的60%以上,山地度假对于我国更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是以山地为主的国家,自古以来便流传有许多与山有关的神话传说,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名人志士也多游历过名山大川,并留下传诵千古的文学作品、石林碑刻等文化艺术遗产。同时,山川的清雅静谧也为宗教文化的诞生、传袭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地。此外,帝王的封禅和地方百姓对山神的朝拜也为山地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之,“仁者乐山”“高山仰止”,国人对山存在一种敬仰、向往的情怀,爱山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自然条件方面,山地远离闹市,拥有宁谧幽深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水源干净、水景秀丽,小气候宜人。在人文资源方面,山地历史悠久,往往存在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此外还保有独特的山地民俗和传统文化活动。度假地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旅游度假以休闲、健身为目的,与观光旅游相比,更强调宁静、幽美、轻松的环境。而这些都与山地的环境、元素和资源相一致,山地发展休闲度假,有着非常适宜的条件。

“大山与大海”的对话,是两种不同的度假方式的对话,也是两种不同度假文化的对话,就是东方度假文化与西方度假文化的对话。在度假旅游方式中,“大海”之所以成为世界度假旅游的主流,原因如下:一是世界还处在一个海洋发展阶段,世界发达国家往往都是一些海洋国家,旅游市场主体需求是由这些国家的居民构成的,受西方欧式度假文化影响,决定了世界度假旅游主体是海滨度假;二是世界相关国家围绕着“大海”文化,结合现代人的休闲度假需求,形成了较为丰富与完整并为市场所接受的海滨度假产品和度假方式。西方的海滨度假旅游目的地经过百年历史的开发建设,不论是度假元素的设计上,还是度假服务标准上,以及度假服务体系上都已十分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度假旅游市场上,“大山”度假方式要与“大海”度假方式平等对话,形成某种程度上的抗衡,就必须围绕山地文化的元素,结合现代人的休闲度假需求,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山地度假方式、山地度假标准以及山地度假开发模式,并以这些方式、标准和模式影响旅游需求,只有这样,“大山”与“大海”的对话才会具有社会意义。(www.daowen.com)

从度假旅游功能上说,中国的山地文化与西欧的海滨文化是不同的:西欧的海滨度假强调的是养身健体;中国的山地度假强调的是修身养性,可以说是休闲文化和度假文化的最高境界。中国的名山都与名寺相联系,深山藏古刹,山地幽深清净,多为宗教文化传习、发展的场地,有宗教传统的存留。因此,我国的山地地区的环境不仅适宜清修、静思和疗养,还便于开展丰富的运动和娱乐项目,更能适应现代人的休闲度假方式。

中国经济发展起步于沿海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规划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经济加速发展,国家社会经济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的GDP增长速度一直列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的首位,所占的GDP份额不断提高,2009年达到了46.16%。由此可见,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已经出现由东部向中西部、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的趋势。与此相对应,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的起步首先始于海滨地区。随着中国经济由沿海向内陆发展,人们休闲度假意识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中国以山地为主的独特地理条件,国人对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出现由滨海向滨湖,并逐步向山地进行转移的趋势。

陕西旅游一直是以历史文化为资源来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这形成了陕西旅游的常规道路。在国内旅游兴起以及度假休闲旅游主体下,陕西必须将重心放在秦岭开发上。“大山与大海”的对话便是陕西旅游与海南旅游的对话,通过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山地度假对中国旅游的意义,同时,将秦岭打造成国家山地度假胜地,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形成两个度假方向和示范。通过秦岭的开发形成我国山地度假的标准、山地度假的开发模式和山地度假旅游方式,指导全国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注释】

[1]2015年9月在陕西旅游论坛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