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旅游业国家顶层设计的紧迫需求:提升旅游的逻辑

旅游业国家顶层设计的紧迫需求:提升旅游的逻辑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次旅游革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促使中国跻身世界旅游大国行列。移动与居住构成了旅游现象,也成为旅游的本质属性。这种旅游发展模式以及所形成的发展格局必须要改变,这是人民的呼声,也是中国旅游发展的要求。我国的旅游业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制度与政策对中国旅游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旅游业国家顶层设计的紧迫需求:提升旅游的逻辑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我国旅游业开始了由政治外事事业向经济产业转型的过程,这被许多旅游学者称为中国旅游业的第一次革命。第一次旅游革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促使中国跻身世界旅游大国行列。但由于受当时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限制,旅游发展形成了固有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便是以入境旅游为主体,以主要城市为依托,以主要景区为骨干,以观光旅游为核心,以旅行社为运行方式,以获取外汇为目的。

在这种模式下,我国的旅游形成了固有的格局:一是我国的旅游从市场重心来说主要是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受经济与交通的制约,发展较为缓慢;二是我国的旅游从空间来说,主要是东部地区大的城市旅游发展较快,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小城市的旅游发展较为缓慢;三是我国的旅游从产品和旅游类型来说,主要是观光产品,特种产品、专题产品和度假产品发展较为缓慢;四是我国的旅游从组织方式来说,主要是以旅行社为主体的团队旅游,散客旅游、代理旅游组织方式发展较为缓慢;五是我国旅游从经济形态来说,主要是点线旅游,以区域为核心的板块旅游发展缓慢。

在这种基本的发展格局下,我国的旅游发展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现象。一是入境旅游持续下降,出境旅游大幅度增长。从2000年起,我国出境旅游平均每年增加700万人次,到2014年,出境旅游人次达到了1.07亿人次,而入境旅游近5年却持续下降,表明我国的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不能有效地满足入境旅游和国内居民的旅游需求,旅游的国际竞争力在下降。二是旅游产业还处在一个“小弱散差”的发展状态,旅游产业组织水平以及产业贡献度较低。我国有近3万家旅行社,2013年度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3599.14亿元、利润总额32.72亿元,按美元换算,营业收入590亿美元、利润总额5.36亿美元。同期,世界最大的旅游企业,美国运通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338亿美元,利润总额44.8亿美元,其差距可见一斑。三是旅游品质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我国旅游发展还是依赖于景区,旅游作为一种新文化现象的生活方式没有完全体现,“大人看人头,小孩看屁股”的走马观花的旅游方式已成为中国旅游异化的真实反映。四是旅游业态没有大的突破,新型的旅游商业模式没有大的创新。近年来,虽然我国各地都在提旅游产业融合,推出了度假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休闲旅游和旅游地产,然而,这些仅仅停留在产品层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融合,没有旅游商业模式作为支撑,不会产生旅游的新业态。五是旅游的国际化发展程度较低,跨国经营没有大的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的旅游企业,几乎都是伴随着本国出境旅游发展起来,逐渐成长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领袖型跨国旅游企业的,如美国、日本和德国都是世界出境旅游大国,它们都产生了最具影响力的世界旅游企业。我国在2010年就成为世界出境旅游第一大国,但我们的旅游企业并没有“走出去”,在世界500强中几乎没有中国旅游企业的身影。六是旅游市场乱象层出不穷。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乱象一直被国人诟病,同时也引起许多外国游客的极大不满,欺行霸市、垄断市场、非法经营、欺客宰客、强迫消费等行为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也严重影响我国的国家形象。七是区域旅游合作存在瓶颈。我国各地旅游开发多数是按照行政区域为核心进行的,割裂了旅游的空间关系和旅游区域关系,使旅游发展形成了地域分割。这种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旅游发展模式、发展格局和产生的各种旅游现象,无论与世界旅游发展趋势,还是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都是不相适应的。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处在一个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发展阶段。2014年我国的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和广东6个省市已经完成工业社会发展阶段,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发展阶段,现代服务业将成为这些省市产业发展的重点。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育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宏观目标能否实现。然而,旅游业能否改变原有发展格局、能否转型升级,又成为目标实现的关键

从理性角度分析,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应于工业生产方式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一种生产方式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之对应,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游牧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它们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生产方式的不同,也在于其生活方式的不同。从空间关系来说,游牧社会是移动生活方式,农耕社会是定居生活方式,工业社会是移居生活方式。旅游正是工业社会移居生活方式的体现。移动与居住构成了旅游现象,也成为旅游的本质属性。惯常环境与非惯常环境、快节奏与慢节奏、大尺度与小尺度的不同转换,正是生活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下的人们的追求与选择。(www.daowen.com)

然而,我国的旅游却没有很好地体现人们对这种移居生活方式的热爱与追求,人们对此已多有不满,近几年,我国出境旅游大规模增长,入境旅游人次持续下降,充分地、强烈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种旅游发展模式以及所形成的发展格局必须要改变,这是人民的呼声,也是中国旅游发展的要求。然而,模式与格局的改变要靠外力,只有外部环境发生巨变,并且该巨变对事物产生强大冲击时,才会改革固有的发展模式,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取得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成为我国旅游发展模式和发展格局变化的重要的外力。

我国的旅游业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制度与政策对中国旅游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回想一下,我国的旅游业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和制度的创新,而这几年中国旅游业出现的问题,也是政策与制度供给不足所致,使得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落后于其他产业甚至开放较晚的产业。虽然我国的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成为世界第一,入境旅游成为世界第三,然而我们却没有产生世界旅游发展的国际领袖型企业。我们具有巨大规模支撑的产业融合商机,却没有引领旅游发展方向的商业模式创新,一部旅游法的出台使得众多的旅游中介组织无所适从。我们拥有众多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形成众多的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所有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层思考吗?

用改革思维来审视我国的旅游发展是重要的。不可否认,35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功能正在逐步放大,旅游经济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强化,特别是处在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旅游发展将成为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旅游要成为未来我国社会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要成为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来重新寻找中国旅游发展道路,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来构建旅游运行方式,必须以市场的决定性力量来创造适应未来我国旅游发展的商业模式。因此,我国旅游发展需要进行二次革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