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和学术界通常用“小散弱差”来形容我国的旅游企业。当然,“小”与“散”并不是我国旅游业固有的经济现象,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来看,就总体以及平均值来说,旅游企业小型化和地区分散化呈现出一种规律,这也符合旅游经济的特点,但总体的“小”与“散”并不能说明在这些国家内,不产生类似美国运通、日本JTB这样称霸全球的旅行社集团,不产生类似洲际、圣达特这样称雄世界的饭店集团。问题是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并没有产生出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旅游企业集团。与世界旅游强国比较,我国的旅游企业无论是国际竞争力还是经营绩效都与这些国家的旅游企业存在着较大差距,“弱”与“差”便成为我国旅游企业普遍的经济特征。
从表象来看,这的确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但如果从旅游基本规律出发,这种现象是不难理解的。旅游经济是一种“哑铃”经济形态,其经济形态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作为目的地旅游经济形态,二是作为产业旅游经济形态。这两种经济形态发育及成长的市场条件是不同的:目的地型旅游经济形态发育及成长依赖于外部需求的注入,产业型旅游经济形态的发育及成长靠的是内部需求的存在。这就是说,一个国家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目的地,靠的是入境旅游市场的支撑;而一个国家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依赖于出境旅游市场的支撑。当一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后,随着客源组织,消费、接待的跨区域化和国际化以及投资的跨区域化和国际化,必然会导致旅游业从一地的经营转向区域化和国际化的经营。旅游者的跨国流动是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根本动力,投资主体与客源国高度相关是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特征。在世界出境旅游大国中,出境旅游花费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都能产生世界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和饭店集团。目前出境旅游花费大国分别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和法国。与其相对应的是,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无论是饭店企业还是旅行社企业,几乎都产生于这些国家。以旅游饭店为例,根据国外旅游饭店业发展的一般状况和规律,旅游饭店的布局与旅游者到访的目的地具有极强的关联性。本国的旅游者走到哪里,外资的旅游饭店就建到哪里。因此,对于旅游企业而言,是最具有跨区域化和国际化经营优势的。(www.daowen.com)
我国目前呈现出的目的地旅游经济形态强与产业型旅游经济形态弱的格局,是与长期以来我国对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两个市场的重视程度的差异相关的。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入境旅游,使旅游经济呈现典型的目的地旅游经济形态,不利于大型旅游企业的培育。随着近几年旅游市场的转型,出境旅游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民族旅游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了市场基础。然而,时至今日,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中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无论是规模还是扩张速度都较为缓慢。2001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为1213万人次,2011年已经达到7025万人次,10年间增长了5倍,但是却并没有培育出大型跨国旅游集团。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从企业实力、政策障碍等角度进行了解释,限于篇幅,我们不对此展开讨论。我们的观点是:从长期来看,中国要实现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必须成长出一大批跨国旅游企业,否则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不可能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