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业化基本完成,城市化加速发展。总体上看,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演变的历史时期。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已经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沿海大部分省市以及中西部的部分城市,也已经具备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基本条件。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居民和工人阶级中产生了大量的度假旅游、商务旅游、特种旅游需求,从而打破观光旅游需求为主的格局。
(2)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正在实现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过渡。反映在旅游业,旅游消费成为中国公民消费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居民在旅游项目上的花费逐年增加,并且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94年旅游消费占居民总消费额的5.9%,2008年已增长到10.4%。从消费比例来看,2008年食物支出占37.89%,衣着支出占10.37%,居住支出占10.19%,旅游消费已经在居民消费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成为居民日常消费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公民旅游的崛起,打破了入境旅游为主的格局,国民旅游上升为主流。
(3)中国由旅游创汇国变成旅游花汇国。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社会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旅游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制造”驰名全球,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由于外汇储备的高增长,早在10年前,“旅游创汇”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结束。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加上国际主要客源国经济的不景气,中国的入境旅游增长缓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平衡我国与贸易伙伴外汇收支的一种手段,并上升为一种外交战略。长期来看,中国出境旅游消费必将超过入境旅游收入,由旅游创汇国变成旅游花汇国。
(4)区域化经济中心形成。目前,我国已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占全国25.5%的人口,实现了全国GDP的46.5%,工业增加值的49.9%,服务业增加值的51.3%,出口的77.9%,利用外资的93.7%和科技研发投入的57.5%(2007年数据)。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旅游业的空间格局,传统上的区域之间的长距离旅游比重有所下降,而发生在同一经济区域内的短距离旅游增多,板块旅游格局由此形成。(www.daowen.com)
(5)交通条件的改善。我国铁路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铁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铁路的产品结构也进行了很大的调整,铁道部相继推出了城际快车、旅游专列、朝发夕至、夕发朝至等服务产品,大大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截至2011年,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5000公里,位居世界第二。私家车数量突破7000万辆,自驾车旅游成为旅游市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散客旅游的崛起,打破了传统团队旅游为主的格局。
(6)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是由客源地前往目的地的活动,由于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传统的旅游中间商通过掌握“信息”这一核心资源,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从而实现盈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旅游企业的这种优势开始丧失,而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旅游服务提供商,如携程、途牛等类型的旅游企业开始崛起,打破了传统旅行社、饭店、景区作为旅游企业主体的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