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旅游的逻辑:反思与研究范式》

《旅游的逻辑:反思与研究范式》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高兴来海口参加本次旅游学术的盛会。我发言的主题是《旅游研究的反思》。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的旅游研究的反思便围绕这五个核心问题来展开。旅游的属性决定,意味着旅游学术研究的起点以及内在机理的区别。旅游研究范式是旅游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活动中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活动的一组基本观念,是旅游研究领域的共同成员所共

《旅游的逻辑:反思与研究范式》

很高兴来海口参加本次旅游学术的盛会。我发言的主题是《旅游研究的反思》。这个题目似乎有点踢场子的意思,彦君教授为这次聚会,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可以说,活跃在国内旅游学术界的老中青学者都会集在海口,一起讨论旅游领域的重大研究问题,因此,我的发言应该是捧场子的题目,而不应该是反思的题目。之所以选这个题目,是因为,一方面,我们在座的都是自己人,说点自己人的心里话;另一方面,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期望我们的旅游研究以及研究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同!

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旅游经济体系的日趋完整以及中国旅游需求国际化演进的来临,特别是国内旅游和国际出境旅游的大众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旅游在国家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生活领域的影响力、拉动力和贡献力进一步放大,旅游深层问题的呈现,推动了旅游学科教育和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在旅游产业实践和旅游学科教育双重需要条件下,旅游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不仅表现在研究成果数量的增加上,更表现为学科研究日益向多元化、注重体系结构方向发展。大量从事旅游学科研究的新生力量的介入,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融合,为旅游研究的理论突破创造了基础条件。

然而,这个基础还是很脆弱的,与同时代产生的新兴学科与问题领域相对比,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成果推广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虽然国内许多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都在不断地探讨旅游学科的理论体系,都在试图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论来建立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并根据研究对象的规定来确立旅游学科的理论框架,都在确立旅游领域的科学问题,但是这些努力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旅游学科无论是从理论概念来说,还是从体系结构来说,特别是实践的应用都显得十分不成熟。虽然我也不赞同一些人那样的看法,认为旅游学科是没有科学味道的学科,毕竟在多数旅游经济学教材中还是对旅游的某些问题作了一定的研究,而且有些研究也是很深刻的。但是,旅游学科与那些同时创立的学科相比,无论是在学科研究的方法上、学科研究的体系上,还是在学科所探讨的问题上,都显得十分苍白,以至于多数人对旅游学科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由于得不到科学的方法论的支持,没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旅游学科正在不断地向一种政策设计和现象罗列方向演化。

通常,社会科学的研究,就其方法论来说,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五个:一是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二是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三是应采取何种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四是如何判定社会科学知识的真理性,五是人的主观因素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什么影响。以上五个问题在学术界形成共识,是学科成熟的基本标志。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的旅游研究的反思便围绕这五个核心问题来展开。

(1)对旅游这种社会现象的性质的认识,旅游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旅游的性质涉及起源、内涵和基本常识三个问题。

起源:我们先不说其属性是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的争论,就其起源都没有达到认识的一致。有人认为,旅游是人的一种自然属性,自人类存在便有旅游;有人认为,旅游是商品经济产物;有人认为,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有人认为,旅游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旅游的属性决定,意味着旅游学术研究的起点以及内在机理的区别。如果旅游是自然属性,那我们就应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去研究其内在的机理、条件以及因果,研究的起点便从人类社会产生开始;如果旅游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那么旅游便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制度有关,我们要研究商品经济制度与旅游的内在关系,研究的起点便从第三次社会分工开始;如果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那么旅游便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有关,我们要研究资源不同的社会配置方式与旅游的内在关系,研究的起点便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如果旅游是工业化的产物,那么旅游研究便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变化对旅游的内在影响有关,研究起点便是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这几种不同属性的认识,不仅表现为我们的研究方式的不同,其研究的断代史也是相差甚远。

内涵:如何解释旅游这种现象,也就是旅游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国内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入手,花费了不少精力来寻求答案。彦君兄认为,旅游是寻求体验的现象;凌云兄认为,旅游是寻找非惯常环境;还有很多兄弟姐妹认为是这个或那个,但都是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来认识旅游的本质。凌云兄的定义,我还是比较认同的,但这个定义还是不明确的,什么是非惯常环境,解释一个概念再通过另一个需要解释的概念去解释,是有问题的。经济学很多概念定义都是很明确的。比如,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资本是能带来钱的钱。这些定义对概念所确定的现象给了一个明确性的解释。概念的明确性是研究的关键,只有概念具备明确性的特点,我们才可能对概念进行维度的划分、科学的测量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基本常识:一个研究领域的成熟与否,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对常识的认同。然而,在旅游领域,我们对一些旅游的常识都没有认同,也处在争论与讨论之中。作为一个以人的空间流动为基本特征的产业,旅游业高度依赖于旅游需求,而人的旅游需求又受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变化的影响,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在旅游学界,有人认为旅游业具有敏感性,不具有脆弱性。这种认识,是将旅游需求的特性与旅游业的特性等同起来,作为同一个现象来认识。所有的需求都是具有敏感性的,如果这种敏感性没有防火墙阻断,直接左右满足需求的生产,那么,这类生产的产业或行业,必然会具有脆弱性。旅游生产所不具有的物品属性,决定了其生产的服务不具有储存和运输这种介于需求与供给、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防火墙。在这种情况下,旅游需求的敏感性必然会作用于旅游生产,在短期内形成强大的冲击,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停摆,这就是旅游产业脆弱性的具体表现。这次疫情开始,有人就认为,旅游业不脆弱,地还在,只是少收一季庄稼,问题是,地是还在,如果种庄稼的人不见了,那可怎么办!旅游需求是敏感的,旅游行业是脆弱的,这是个常识,而这个常识的认同是多么难的一件事。

(2)旅游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设,是观察旅游这种社会现象的视野和研究的框架,通常我们称为旅游研究的范式。它由一整套的概念和假设所构成。旅游研究范式是旅游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活动中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活动的一组基本观念,是旅游研究领域的共同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和技术手段的总和。就社会科学来说,其研究范式有机械论范式、有机论范式和人文主义范式。这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分别来源于物理学、生物学和人文科学,是对这三种学科的机理的模仿。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四个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目前,旅游学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研究范式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

相对于传统研究领域,旅游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对旅游问题的认识,我们可以借用传统学科的研究范式,来解决旅游领域的科学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事。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个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我们会集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历史学、传播学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共同来研究一个新领域内的问题,研究范式的统一与认同是关键。不同于其他学科领域,我们旅游研究领域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我们都很和谐,任何学术会议我们不吵架,不争论,因为对同一个研究问题,我们有不同的研究范式,我们没有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你的研究是否科学。面对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我们不可能只是借用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式,因为从提出新的问题,或者提出新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衡量方法有效性的标准,或者其他新的知识、规则、概念、理论体系等东西的产生,都很有可能改变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式。

决定旅游研究范式的核心由三个要素构成,包括旅游研究的科学问题、研究方法和评价研究的准则。就当前我国旅游研究的现状来说,这三个问题都未得到解决,尚未形成旅游研究共同体的共识。旅游领域的科学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我们基本是随着管理部门工作基调以及研究者的学术背景、研究偏好来选择的,并没有依据旅游学科的科学规律有步骤地推进,这种结果是,我们的旅游研究不乏局部理论创新,有新的观点,但在旅游研究体系方面没有重大突破,我们的研究成果也不会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应该说,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服务、工业化进程下的二元结构的破解,旅游可以发挥更大的效能,为我们的旅游研究提供了众多具有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科学问题,但是我们却没有做到。

由于旅游领域没有形成认同的研究范式,闭门造车的研究、精心概念的创造、沉迷于数理范式、专注于引论立论、服从于外来标准,成为我们旅游研究领域的普遍现象。这种研究范式的框架,对于自然科学、对于相对成熟的社会科学还是有其适用的逻辑性,但对于属于社会科学中新型学科的旅游来说,其适用性是要打个问号的。比如,实证研究通常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对于自然科学是具有普适性的,但对于社会科学来说,其普适性就会大大降低。因为社会科学是研究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系统的科学,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最大的区别是异质。例如,受重心引力的作用,石头从空中抛出必然落地,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所有教授选你当院长,并不是这些教授都拥护你,爱你的恨你的都会有,选你的有可能是恨你,不选你的也可能爱你,因为人的想法和认识是不同的,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在旅游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实证结论未必是真实的,在某个区域调查得到的实证结论推向全国未必是科学的。

(3)旅游研究由于缺乏科学的研究范式,还没有形成特定学科的概念体系。旅游学科不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概念体系的不确定或者不明确。一个完整的学科必须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而概念则成为理论体系的基石。不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西方古典经济学还是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以及以科斯所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都有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检验假设的方法、核心概念和结论。相形之下,旅游学科的核心概念都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体系。我们所提出的一些概念,如旅游动机、旅游需要、旅游行为、旅游期望、旅游文化、旅游交通、旅游容量、旅游收入、旅游效益、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旅游决策、旅游活动、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都属于旅游学的核心概念。但仔细研究便可发现,这些罗列的概念无非是借用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等一般传统学科的核心概念,经过粗加工,甚至有些概念还没有进行加工,只是加上旅游标签,便成为旅游这门新型学科的核心概念,不能不让人对旅游学科是否是科学产生怀疑。(www.daowen.com)

(4)在旅游学科所涉及的主要矛盾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不清晰、不明确的表述。任何一个成熟的学科,都是以其最主要的矛盾展开的,这也是学科研究的出发点,更是学科体系的切入点。如政治学的主要矛盾是权力,政治学是围绕着权力问题展开的;如经济学的主要矛盾是稀缺,经济学是围绕着稀缺问题展开的;如社会学的主要矛盾是群体,它是围绕着群体问题展开的;如管理学的主要矛盾是组织,管理学是围绕着组织问题展开的;如地理学的主要矛盾是空间,地理学是围绕着空间问题展开的。而我们的旅游学科,不论是旅游学还是旅游经济学的教材或著作中大都是围绕着旅游展开的,这等于说,人的学科是围绕着人展开的,这不是废话嘛。从中可见旅游学科的不成熟性。当然,我们还不能完全说从事旅游学科研究者的无能,知识与发现知识的力量只有在社会需要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在我国旅游产业还处于一个原始发展阶段,各种旅游现象的内在规律有的还没出现,有的即使有所表现但表现力度较弱,在这种背景下,是不可能建立比较成熟、科学的旅游学科体系的。

(5)在国内外旅游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旅游理论,这些理论研究形成了一段时期的研究热点,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集聚理论、旅游企业竞争理论、旅游凝视理论、旅游利益相关理论、旅游物权理论、旅游剥夺理论、旅游场态理论、旅游耦合理论。平心而论,这些学术研究尽管很热闹,但是这些理论都不是我们旅游领域的本土所形成的理论,无非是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市场学的理论在旅游领域的检验,我们的旅游研究没有进行多少的理论创造和理论发现,我们所做的工作无非是检验员和试验员的工作,无非是检验相关学科所创造的理论在旅游领域中的普适价值,来证明这些理论的科学性,我们成了相关学科理论检验的试验田了。大家认真思考一下,我们是否创造了某个理论,在社会领域、经济领域、地理领域和文化领域进行了检验,来证明其理论的普适价值。如果有,那么我们的旅游研究对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应有的一点贡献。检验就是检验吧,我们可以当试验田,为社会科学做点事,但是我们还要去改造,以适应旅游的说法。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演变过来的,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他于1966年提出。他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加拿大学者巴特勒于20世纪80年代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改造,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随后该理论传入我国,也成为我国旅游研究的一个支点。这个理论是值得商榷的。我们知道,产品之所以有生命周期,是由于技术的演进和需求的演变推动的;而旅游地不是一个产品,是一个由资源、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所构成的地理空间,在这个地理空间可以创造和组合多个不同的旅游产品,每个不同的产品都是有不同的经济周期,是不可能出现旅游地整体的生命周期的,在旅游实践中我们现在也没看到这种周期的出现。

再如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借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的,是1984年弗里曼出版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的立脚点是企业,那么将它放在旅游目的地,立脚点是谁?没有管理的主体,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又有何意义?再如旅游凝视、旅游聚集理论,从心理学和经济学借用的理论来分析旅游现象,其解释力显然是不够的。产业聚集理论是建立在物品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一个理论,将这个理论运用到涉及劳务经济学的旅游研究中,是难以解释众多旅游现象的,旅游有集群现象,连锁与联号非常普遍,但很少有旅游的集聚。

(6)我国旅游科学研究不成熟的另一个现象,就是人的主观因素影响甚至决定我们对旅游研究的问题或现象结论的判断。近年来,旅游主管部门在加大旅游推进力度的同时,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新的提法,如文旅融合、全域旅游、旅游+、智慧旅游、旅游新要素。对这些理论或概念的提法,学界要么是一概拥护,要么一概反对,很少有理性的分析,理论的质疑成为旅游学界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我们知道,学界与政界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学界是对错思维,政界是利弊思维。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对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思考,这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不涉及党和国家重大路线的前提下,对一些问题形成不同的声音,是一个领域学术研究成熟的表现。然而,在旅游学术界却很少发生。比如,我国出入境旅游收支问题,是逆差还是顺差的事实判断这个极其简单的问题,我们学者不用去研究,就到首都机场、白云机场和浦东机场看一看,到国外主要旅游目的地走一走,到国外一些品牌店停一停,就可以得出结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基于事实的旅游问题,我们的研究却有不同的结论。中国旅游研究院出的研究报告,2015年还说出入境旅游收支存在巨额逆差,2016年就变成了顺差。这个结果是统计的调整,还是领导者的意向,都没有交代,我们学界在沉默中接受这个现实。问题是,我们的旅游学界是我国社会科学界的一部分,面对这些事实和常识的问题,我们不发声,叫社会学界、经济学界的人如何看我们,我们如何以一个学者的姿态向历史交代呢。

(7)旅游研究的社会影响力还是很弱的。旅游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类社会的旅游现象进行研究的科学。旅游学术界理应向社会提出重大研究问题,我们的研究成果理应成为指导旅游实践的理论依据,理应在旅游实践中发挥更大效应。然而,现实却不是这回事!可以说,事关中国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是学界提出的,而是旅游主管部门提出的,学界只是去论证,去传播,去推广。比如,文旅融合这个问题,本来是政府的事,是政府机构改革的事,不是我们学者的事,但我们不遗余力去论证这个命题。马波兄还利用四象限法来论证文旅融合的边界。从本源论角度,我们没有去思考,文旅融合是促进了旅游发展,还是限制了旅游发展这样一个问题。情况是,通过这种政府机构的调整,一大批文化专家成了旅游专家,成了各种旅游论坛的主要演讲者,成了旅游规划的主笔人,成了旅游政策制定者。我说这些并不是反对文化专家干旅游的事,问题是,文化专家成为旅游专家,说明了一个问题,旅游太没专业含金量了。当然,这种现象不仅只是学术界,旅游产业也是如此。十年前,支撑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是传统旅游企业;十年后,支撑中国旅游业的半个天下的是美团、阿里腾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

(8)旅游科学研究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我作出这个问题判断基于两个事实:一个是理论发表的载体,一个是旅游学科设立。近40年我们的研究成果数量有所增加,但主流刊物却很少关注旅游研究,旅游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刊物上,旅游研究只是我们从事旅游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自我欣赏的东西,还没成为主流学派关注的问题,在主流刊物上发表旅游理论的文章更是可望而不可即。近40年来,旅游学科虽然有进展,全国开设旅游专业的不少,但课程设计和课程门类与40年前相比并没有大的改进,还是以劳动与资源这两个要素为核心构建的旅游专业教学体系,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本与技术要素推动形成了脱节。旅游教育落后于旅游实践,反映了我们的旅游研究的问题,也就是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实践。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旅游学科的发展以及旅游教育的发展将会出现生存上的危机。

以上对旅游研究的反思,并不是要否定旅游的科学这个问题。旅游具有科学意义这个事实不可否定,近40年旅游研究者的理论贡献不可否定,一大批老中青旅游工作者的成绩和突出表现不可否定,在座的学者智慧性的研究成果也不能否定。问题是我们怎么样通过对旅游实践的科学总结,理论的抽象、逻辑的整理,使它成为科学。科学和学科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它所研究的现象的实践积累,二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确立。对于旅游学科来说,它要成为科学和学科,取决于旅游活动的实践,只有当旅游现象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社会现象时,它的内在规律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人们才能从中发现旅游的特殊性和运动规律。设想一下,在我国旅游发展的初期,我们是难以想象旅游与我们日常消费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我们也不能想象作为一个中国的旅游企业还有出境旅游业务,还有跨国经营的现象,我们也不可想象旅游经济活动还存在着旅游客源地的活动,对于这些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到了旅游发展一定阶段,我们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进行研究。当旅游现象表现充分时,要使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取决于科学的方法论,取决于我们对旅游现象的研究对象的确定,取决于我们对现象的理性思考和抽象。在这里,旅游各种现象的逻辑关系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些,正是旅游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应该说,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为我们的旅游研究提供了发力的环境,为我们旅游研究者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天地。因为新时代的旅游特点更加明显。老龄化时代、大众化旅游时代、大数据时代、高速交通时代、共享经济时代、新常态时代、后工业时代以及社会治理时代、后疫情时代九个新时代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国旅游发展的新时代,而这些时代集合与交织,会对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包括商业模式、运营管理、产品形态、空间格局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在这些内因外力的不断影响和推动下,旅游业会产生一次有质量、有力度的旅游革命。我们面对这场革命,旅游研究也会有更大的天地。

随着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与全球一体化的融合,旅游科学研究与旅游学科建设会更加成熟。我认为,现在是对旅游科学体系以及学科特有规律进行总结、提炼和集大成的时候了。旅游学科是社会科学体系的一门新型的学科,它是介于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它的研究规律是与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是相同的。未来的旅游学科研究要注意学科范式的研究,也就是学科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范式可以说是作为一切学科探讨基础思想、技术和方法论的模子。旅游学科研究范式的构建将成为我们未来旅游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让我们共同去努力吧!

【注释】

[1]2020年12月5日在海口《旅游学刊》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并于2020年12月16日发表于人民文旅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