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旅游的逻辑:需求价值论下的产业演进规律

旅游的逻辑:需求价值论下的产业演进规律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这一时期,直接生产粮食的产业部门是第一大产业。对于农耕民族,种植业是第一大产业;对于游牧民族,畜牧业是第一大产业。在所有的需求序列中,服装、交通、居住等需求是普遍需求,需求规模较大,因此相关的产业规模也较大。“第一大产业”必然产生在服务产业序列中。

旅游的逻辑:需求价值论下的产业演进规律

因为产业是对应人类需求的供给体系,所以一个产业规模是否大,是否第一大,要看相应的人类需求规模有多大,人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了产业的规模和结构。自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需求就成为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最直接和最本原的动因,人类的一切产业活动皆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产生。马克思说:“需求即人们的本性。任何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求和为了这种需求的器官而做事,它就什么也不能做。”西方人类需求理论奠基人马斯洛认为:“需求(或称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的客观存在。”可见,需求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而客观存在。因此,人类需求也是研究产业问题的基础与逻辑起点。

人类需求是通过产品交换或提供服务得到满足的。人类需求按其性质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是人类其他一切需求的基础。精神需求指人们对精神产品和成果的享用。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其本质都在于人类对附属在产品和服务上的使用价值的追寻。从产业的角度来看,需求价值就是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对主体需求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也就是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对主体需求满足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不能满足人的需求的东西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不论这种东西是否经过人类劳动的凝结。因此,一个产业部门的规模,是由对这个产业部门具有的需求并最终发生市场交易的规模决定的。人类对产业部门的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最终需求,是指全社会消费者对社会总产品的最终使用或消费;一类是中间需求,是指生产者和商家为了转售、为了进一步加工或制造而进行的购买需求。从满足人类需求的效用来说,最终需求是第一位的,中间需求是第二位的。中间需求的快速增长能形成生产能力,但如果不能进入最终消费就没有意义,只会造成产能过剩。因此,只有扩大最终消费需求,才能有效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最终需求产业决定着中间需求产业。

在前工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的主要需求是求温饱的生存需求。因此,这一时期,直接生产粮食的产业部门是第一大产业。对于农耕民族,种植业是第一大产业;对于游牧民族畜牧业是第一大产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粮食生产出现大量剩余,人类解决了生存需求以后,便会出现进一步的物质需求。在自然经济时代,虽然人类也普遍存在着这类需求,但没有建立起与需求规模相对应的供给体系,产业化水平很低,因此需求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英国最先实现工业革命,并迅速向世界各地扩展,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式的小生产,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生产的发展,使人类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在所有的需求序列中,服装交通、居住等需求是普遍需求,需求规模较大,因此相关的产业规模也较大。在西方产业发展史上,纺织产业、汽车产业房地产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为国民经济中规模较大的产业。(www.daowen.com)

人类对物质产品的需求是相对有限的,对服务和精神产品的需求则是无限的。工业生产满足了人类物质的需要,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的物质生产取得了空前迅速的发展。随着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物质产品的边际效用开始下降,对物质产品的需求也相对下降,对服务和精神产品以及知识产品的需求开始增加。社会需求结构再次发生变动,人类需求以物质需求为主向精神需求为主转化。在这个过程中,生产精神和服务产品的产业部门规模将迅速扩大。“第一大产业”必然产生在服务产业序列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