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讨论什么是“第一大产业”,首先必须对产业的概念有一个正确认识。从历史上看,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为了满足人类多样性的需求,必须进行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形成产业部门。当一种需求满足以后,人类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并催生出新的产业部门。各个生产部门投入一定的社会资源,生产出特定的商品(或服务)。通过商品交易,满足人类社会各种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业是对应人类需求的供给体系。产业的主要特征突出地表现在经济维度上,通过产业组织的运行实现商品的市场交换是产业的根本特征。
所谓第一大产业,是从规模维度来说的。在前工业社会,人类社会产业构成相对比较简单,在大部分经济区域内,农业是无可置疑的第一大产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门类越来越多,哪些产业规模大就存在争议了。理论上讲,产业规模是客观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哪些产业规模大是产业实践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很难找到普世的方法对产业规模进行客观评价。首先,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投入产出,有些生产有形物质,有些则是无形服务,需要找到一个可比的价值度量方法进行数量的横向比较。其次,很难找到一个完善的产业分类标准。因为所谓产业规模的“大”和“小”,是不同产业分类体系下的一个相对概念。遗憾的是,尽管现有的产业知识中有一些分类方法,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现有产业理论中,主要以产业总产值、产业增加值作为价值度量的方法。产业总产值是产业全部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价值总和,它既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物质和劳务消耗转移的价值,也包括新创造的价值。产业增加值是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转移价值,它等于产业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一般按产业增加值大小对产业规模进行排序。之所以使用产业增加值概念,主要是可以避免重复计算,从而反映产业部门对GDP的实际贡献。
产业规模是否大、是否第一大,还取决于如何对产业进行分类。马克思根据对工业社会产业实践的观察,采用过三种分类法:一是两部类分类法,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这两大部类;二是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分类法;三是以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为标准,将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分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大部门。在这些分类体系下,产业门类的“大”与“小”可以反映产业结构基本状态。如根据农轻重划分法,当农业是最大产业时,一国是农业国;而轻工业或重工业是最大产业时,一国便成为工业国。但是,马克思的产业划分法过于简单,通常只有二至三类,不适合深入讨论产业规模大小问题。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还分别有过霍夫曼分类法、钱纳里—泰勒分类法等,20世纪30年代以后,三大产业划分法成为主流。1971年,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在三次产业划分方法的基础上,编制和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由于标准产业划分比三次产业划分要细致得多,并且得到了统计支撑,在产业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www.daowen.com)
当前国际社会对所谓“第一大产业”的提法,便是基于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进行排序的。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最大产业在各国并不完全一致,传统上一般认为石油产业、汽车产业、机械制造产业规模较大。20世纪90年代,世界旅游组织测算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国际旅游收入在世界出口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8.25%,超过石油出口收入的6.5%、汽车出口收入的5.6%,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但是这个结论引起了产业经济学界的广泛争议。争议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旅游产业不符合传统产业界定标准,现有产业分类体系下没有旅游产业的位置,旅游产业是现有分类体系下许多产业部分产值的加总;第二,在旅游产业规模的估算上,没有采用传统的旅游GDP概念,而是使用了旅游经济GDP的概念。
关于旅游产业规模的争议,事实上是传统经济理论和现代产业实践之间矛盾尖锐化的反映。现代产业实践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产业格局,使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了不一致。当理论与实践不符时,首先应该审视的是理论而不是实践。我们知道,传统经济学的产业理论诞生于工业化生产的大背景下,是基于对当时工业生产方式观察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在英文中,工业和产业是不加区分的一个词,即industry。可见,在当时的环境下,产业即是工业的代名词,相应的产业理论是基于工业生产提出的。对于工业生产来说,增加值是一个非常清晰、便捷的核算指标,能很好反映工业生产的规模;然而,对于现代服务产业来说,增加值的计算往往是非常艰难的。标准产业分类主要是从技术角度确定产业分类,不反映市场需求状况。按照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产业是生产同类或同一产品(包括服务)的企业集合。这里,同类或同一产品涉及产品的替代性,产品替代性是一个从需求角度来考虑的概念。然而,现实统计工作往往按“企业”(而不是按“产品”)进行分类,这主要是从供给的角度入手的。如果从需求的角度看,分类会完全不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