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应对中小学教育浮躁现象

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应对中小学教育浮躁现象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科研积极性,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的现象。事实证明,教育科研是其中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目前,在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认识上,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理想代替了现实,从而造成教育科研一定程度的失真,导致浮躁现象的产生。(三)科研管理水平低下科研管理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的新课题,现阶段尚处于较低水平的阶段。目前,设立科研管理机构的中小学校不多,中小学教育科研还处于自发

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应对中小学教育浮躁现象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科研积极性,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的现象。但是,在这股刚刚涌动起来的科研热潮中,已经明显暴露出浮躁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任由其发展下去,教育科研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作用,而且还会直接影响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一、浮躁现象的具体表现

(一)科研目的不正确中小学教育科研唯一正确的目的必须是学术性的:探索中小学教育中的未知领域,以便揭示新规律,提出新见解,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行动策略,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少中小学教师尽管在热情地"搞科研",然兴趣根本不在研究上,"搞科研"并非出于学术性目的,而似乎是他们为满足某种需要的必然选择。他们的目的虽然明确,却不正确。

1.评定职称的需要。

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水平与状况,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要素。中小学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事实证明,教育科研是其中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所以,一些省市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中,把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作为硬性条件或优先条件明确提出来,这反映了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现代意识和远见。但是,时下有很多中小学教师简单地把科研理解为发表论文,陷入了追求论文数量的研究误区。

2.晋职评先的需要。

由于不少地区已经将科研与晋职评先挂起钩来,这就从客观上引导那些不满足现状,有着强烈个人追求的中小学教师试图能够通过行政升职或是行政奖励,来进一步实现自己更高的人生追求,他们也很容易成为教育科研的热心人。但是,在他们看来,科研只是证明个人能力的一个凭证,是换取功名利禄的一种手段。为此他们非常注意迎合上级管理部门或领导的"口味",他们的科研往往缺乏"唯实"性,却带有突出的"唯上"投机性质。

3.经济利益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中小学教师淡化了"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滋长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意识,把教育科研当成获取经济利益的一条捷径。他们借研究之名,行利己之实,忽视了研究活动的科学性与严肃性,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研究课题选择的非科学性

1.选题类型不当。

(1)偏重理论性课题。

从实际需要看,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应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而不是理论研究。因为理论研究的周期相对比较长,并且要求研究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而中小学教师用于科研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理论研究一般不太适合他们。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为了达到早出成果、快出成果的目的,都比较喜欢选择理论性课题。

(2)热衷政策性课题。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科研的功能是通过揭示新的教育特点与规律,帮助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新的方针政策,或为即将制定的方针政策服务。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一些中小学教师特别喜欢研究出台了的新政策,为其科学性、必要性、合理性找出若干依据,并写出一系列的相关文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又必须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因此,某个新政策出台后,必然要经历被认识、被理解和被执行的过程,需要作出适当的解释说明,提出有关的要求,但这种为政策作注的论文并不属于教育科研的成果。

2.选题缺乏论证。

在选题过程中,需要从重要性、紧迫性、创新性、科学性与可行性等几个方面,对拟选择的课题进行论证。经过论证,确定该选题确具有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后,才能将它确定为研究课题,以避免盲目性。但是,目前只凭主观想象,就确定课题的现象却随处可见,什么时髦就研究什么,研究领域出现了接连不断的主题研究热潮。如"知识经济热"、"素质教育热"、"减负热","心理健康热"、"右脑开发热"等,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没有抓住当前重点的前沿课题,从而抑制了中小学教师科研的主动性、创造性。

(三)研究过程的随意性

研究过程的随意性表现在中小学教师没有养成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的习惯,临时突击多,致使研究前期,中期和后期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资料不全面,在结题前匆匆忙忙赶成果的现象。这样赶出来的所谓科研成果必然是浮躁的,其质量无法保证。

(四)研究成果的表面性

研究成果的表面性是当前较为普遍的现象。对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不作深入的研究,提出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仍然是口号式的,他们虽能说出一套套大道理,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沿袭旧的传统。

二、浮躁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每个人都有个人需要,也都会有面对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时的选择。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公民应有的觉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候总是把个人需要摆在了第一位,把个人利益作为行动的依据。这是人生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反映在教师科研活动中。现状表明,非学术目的科研正在蔓延,正常的科研却常常偏离它应该指向的目标。"教育研究的历史中,从一开始,研究者的认识似乎就被某种切近功利的浮躁所牵制",并且使不少开展科研的中小学教师陷入了难以自制的浮躁之中。(www.daowen.com)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当前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所采取的激励政策(奖金及一些奖励措施),所规定的评价职能(考核和职评的学术依据、晋升的条件),目的是建立良性循环的反馈环节,对于该项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意义比较大。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它们恰恰也是导致当前科研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的主要原因。

(二)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开展教育科研,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目前,在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认识上,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理想代替了现实,从而造成教育科研一定程度的失真,导致浮躁现象的产生。例如,单纯用命令、条例等规定全体中小学教师在现阶段都必须"搞科研",其可行程度并不大。所以,大多数被迫开展教育科研的教师岂能不浮躁?

(三)科研管理水平低下

科研管理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的新课题,现阶段尚处于较低水平的阶段。

首先,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目前,设立科研管理机构的中小学校不多,中小学教育科研还处于自发的、自由的个人状态,科研工作不能落到实处。

其次,没有科学而完善的管理制度。中小学教育科研比较常见的是"两端管理",即把管理的重点放在课题的立项申报和成果鉴定上。管理者只重视课题承担者能否准时拿出科研成果,而忽略了过程管理,对已经开始的课题研究,对承担者没有作定期汇报的要求,也没有对课题的前期准备、阶段总结、结题鉴定给予定期的、经常的指导。

第三,没有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由于现有的科研管理人员大部分素质不高,主观工作能力或动力不足,不能承担对全校性课题的规划、组织、指导、监控等系列工作,教师实际上还是处于独自作战状态。

(四)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偏低

毋容置疑,教育科研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弱项,由于他们还没有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因此科研能力普遍偏低。当他们在教育实践中获得成功感的同时,又要开展自己并不擅长,且费时费力又把握性不大的科研工作,心理会很不平衡,浮躁等情绪出现在所难免。

三、纠正浮躁现象的对策思考

1.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道德素养。

要加强教育科研道德规范教育,使大家明白具有坚持真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等良好的科研道德素养,对任何一位研究者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2.坚持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种价值取向。

一是探索新领域中的新规律,以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二是探索怎样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益,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3.改变"人人搞科研"的导向。

要根据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下达科研任务。

4.培养科研骨干力量。

建立一支科研骨干队伍,要通过各种培训班、实验班、讲座等形式,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通过课题研究,让他们积累科研经验,进而以点带面,启发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形成务实的科研作风。

5.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使科研管理真正发挥出组织、研究、培养、评价、检查和服务等功能。

6.完善科研成果的鉴定、评价和激励机制。

通过科学的鉴定与评价,既充分肯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积极推广和应用,又坚决否定那些虚假的所谓科研成果,使中小学教师摒弃"混水摸鱼"的侥幸心理。同时,要用"教育科研是新世纪教师的角色行为"的理念,来代替那些功利性的激励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