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校长的素质与培训模式研究

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校长的素质与培训模式研究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教育科研素质的途径的研究”,曾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校长科研素质”概念的界定近年来,在各国对校长的品质与能力的要求或规定中,都强调研究能力和创造精神。上述各国对校长的要求与论述,其实质是要求校长具备科研素质。校长科研素质的提高将对学校的科学管理发生重要影响:因此它正在引起国际上的普遍重视。

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校长的素质与培训模式研究

校长科研素质的内涵是什么?当前,国内外对此还没有现成的统一答案。我们如何借鉴国外培训优秀校长、专家型校长的经验,开创中国自己的培训事业?现在国内已开始试行层次性的培训办法,但还缺少明确、具体的培训模式。这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

笔者于1991年开始牵头承担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关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教育科研素质的途径的研究”,曾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本文拟结合此课题的研究成果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校长科研素质”概念的界定

近年来,在各国对校长的品质与能力的要求或规定中,都强调研究能力和创造精神。例如:日本在对中小学校长的10项素质要求中,将“要有研究精神,不断学习日益更新的知识”放在首位;美国对中小学校长的聘用条件之一是要获得教育管理学院硕士或博士学位,要求“校长应利用内部、外部环境的优势,抓住机遇,抓住关键问题,善于提出目标……,敢于标新立异”;前苏联教育家在研究优秀校长的工作实践时曾指出,“对于学校领导者来说,决定性的品质是首创精神、严格要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曾在农村中学任校长22年的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他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指出,“校长就是依靠规律性的认识去领导学校工作的”。

上述各国对校长的要求与论述,其实质是要求校长具备科研素质。校长科研素质的提高将对学校的科学管理发生重要影响:因此它正在引起国际上的普遍重视。但是关于校长科研素质的概念,目前在国内外尚无明确的界定,这需要我们借鉴国内外的经验,通过科研实践进行概括。

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成“校长教育科研素质”概念的3项内涵,即校长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对学校科研的管理水平。这3项内涵的进一步分解,即构成“校长科研素质的3级指标体系。

“校长科研素质”内涵的确立,使此概念获得了质的规定性,它为校长的教育科研培训展示了明确的目标。“校长科研素质”内涵指标体系的构建,使培训目标指标化,为评价校长科研素质的水平提供了具体的标准。

校长教育科研培训模式的探索

培养校长的科研素质,须通过特殊的教育科研培训,这种培训工作在中国还刚刚起步。如何结合我们的国情,借鉴国外的校长培训经验,创造出中国的教育科研培训模式?应当遵循何种研究方法创造切实有效的培训模式?我们的校长教育科研培训模式应具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进行探索。

近年来,许多国家已“把教育领导者的培养工作作为改革杠杆的支撑点以谋求改革的成功”,而且培训方法由简单的认识向实验性方向发展已成为当前校长培训的一大趋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其校长培训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从培训模式的创立方法看,包括归纳培训模式和演绎培训模式;从培训内容来看,包括信息加工模式和行为修正模式;从培训中教师与学员的关系来看,包括单向、双向和多向关系的模式;从培训中教师与学员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来看,包括单一角色模式和多重角色模式;从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来看,也有诸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通过教育科研培训提高校长的科研素质,是校长培训的内容之一。中国的教育科研培训,无疑应借鉴外国的校长培训经验,但是要立足于我国中小学校长的现状及其成长规律。我国“七五”期间,国家教委组织进行了对我国中小学校长成长规律、培训规律的研究。普遍认为,我国中小学校成长一般要经过4个阶段,即职前的预备期、上岗后的适应期、称职期和成熟期,校长队伍呈现出层次性结构。中小学校长培训应根据这个成长规律,从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校长的具体情况出发,分层次进行。这一研究成果对于确定不同层次校长的教育科研培训目标,显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地区针对称职期、成熟期的校长的实际需要,开始试办校长研修班、校长高级研修班,使一批骨干校长的科研素质得以提高,并积累了教育科研培训的经验。

如何进一步提高校长教育科研培训的效果?笔者认为应当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对校长教育科研培训本身进行方法设计,探索稳定、可行的校长科研培训模式。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近几年在牵头承担题为《关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教育科研素质的途径的研究》时,遵循教育行动研究法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总体设计,欲尝试探索校长教育科研培训的具体模式。教育行动研究法是教育实际工作者为研究自己实践中的问题所实行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成员包括5名从事中小学干部培训工作的行政干部和20名中小学校长,上述成员所构成的群体??“校长教育科研班”(以下简称“科研班”)即为课题的研究主体,他们既是教育改革的行动者,又是教育改革的研究者。为了更清晰地显示教育科研培训措施的效果,还采用了教育实验的有关方法,由参加“科研班”的20名校长构成“实验组”,此外,另选20名条件相当的校长构成“对照组”。作为教育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以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实践为研究对象。

成熟、有效的培训模式是科学培训实践的结晶,本课题按照教育行动研究法的要求,为“校长教育科研班”(实验组)设计了特殊的培训程序。其设计的总体思维过程是演绎,即先提出一种理论假设框架,然后以实验证实其有效性。这种理论假设框架,即以教育科研的一般规律(确定课题?设计方案?实施研究?获得结论等)为轴心,由诊断、研讨、示范、评价、激励、修正诸环节所构成的螺旋式循环的模式。(www.daowen.com)

1.诊断:引导校长充分观察本校的教育实践过程,从学校亟待解决的矛盾中提炼出带根本性的关键问题,经过反复论证,确定研究课题。

2.研讨: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组织群体研讨,旨在调动校长参与教育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帮助校长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群体研讨是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环节。

3.示范:示范的作用即通过模仿的心理机制使群体行动趋向一致。榜样是模仿发生的关键,在引导校长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使具体、真实、贴近的榜样对校长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

4.评价:在研究过程的各阶段,注重进行形成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根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和各阶段的具体要求,分类设诸项评价要素,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两种方式,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各校教育科研的动态过程,以便及时强化、及时调节。

5.激励:各阶段的研究活动通过形成性评价和及时反馈信息,使校长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从而激发校长通过自身的实践实现自我的成就需要,培养对教育科研的兴趣,获得内部激励。

6.修正:经过评价后,引导校长在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反思,根据各校课题研究目标的要求,修改设计方案,使之更加科学完善,从而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活动创造前提条件。

以上6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在同一研究周期内循环往复、不断深化。这就是演绎型的校长教育科研培训模式。

这种校长教育科研培训模式能否确立?需要实验来证实。本课题研究方案中曾以“校长的教育科研意识”、“校长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校长对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水平”为内涵设计了“校长科研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见本文第一部分),并依据指标体系设计测试问卷,于1991年3月对“实验组”(“科研班”)的成员进行了研究前测,以了解中小学校长教育科研素质的现状;在按照特殊程序实施了为期3年的培训后,于1994年10月,又依据同一指标体系对“实验组”(“科研班”)的成员进行了复测。通过“实验组”自身的纵向比较以及同“对照组”的横向比较,即可看出演绎型的校长教育科研培训模式的效果。

从校长正式发表或获奖论文的情况进行比较,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论文的量与质均高于对照组,经考查均达到显著水平以上。这说明“实验组”成员科研素质的整体水平提高较快,教育科研意识在“科研素质”诸项内涵中的先导作用有着明显的体现。

在纵向比较(复测与前测相比)中,实验组成员的自身教育科研能力和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水平均有明显提高,这两方面的进步幅度均已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

如本文前面所述,本课题设计校长教育科研培训模式的思维过程,是先提出一种理论假设框架,然后通过实验加以证实,故称之为演绎型校长教育科研培训模式。从上面列举的实验数据可看出,这种教育科研培训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校长的教育科研素质,取得了明显的培训效果。这种培训效果在实践上的表现,是教育科研提高了校长培训工作的层次,使顺义县“八五”期间的干训工作出现了突破性进展。1993年8月出版了《顺义县中小学校长教育科研论文集》;1994年12月在北京中小学干部队伍建设与培训工作会议上,顺义县代表介绍了干部培训工作的经验。

综上所述,演绎型校长教育科研培训模式,是提高校长科研素质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