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训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的隆重召开,标志着“全国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训计划”的正式启动。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院士、专家、学者以及北京、辽宁、山西、浙江、安徽、四川等10多个省市的部分教育局局长与著名中小学校长等共40多人。教育部师范司唐京伟处长代表师范司祝贺成立大会并对开展这一重大项目发表了指导性意见。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对以培训中心为主组织开展这一项目提出了具体要求,发表了她对科学教育的基本看法。该项目主持人毕诚研究员作了开题报告,王素副研究员作了关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现状与问题的学术报告。著名院士王绶琯、费维扬、徐光宪和王极盛研究员对科学教育、师资培训计划发表了精辟而独到的意见。出席会议的代表争先发言,学术气氛热烈,大家对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训计划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讨论,在许多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上达成共识。
一、深化教育改革,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
深化教育改革是与会者关注的问题之一。朱小蔓教授指出,我国有3亿多青少年,是21世纪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主体和实现人才强国的希望,是推动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主力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关键在教育。在高新科学技术越来越主导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今天,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在传统知识性教育向现代科学教育大转型的变革中,世界各国为了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科学教育投入,深化中小学学科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课程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取得巨大进展,但是我们对科学教育落后、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尚缺乏清醒的认识。我国基础教育热点问题很多,但最大的问题,应该是更多地关注科学教育极其薄弱和青少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培养不够。不认真解决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问题,提高民族的国际竞争力将是一句空话。非常感谢教育部师范司对中央教科所的信任,将这一重大项目交给我们组织实施,我们将充分发挥全所教育科研资源优势,并有效动员各方面力量,在项目研究、基地实验、培训模式探索和成果推广等方面做出最大的努力。
唐京伟处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最大目标是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创新精神和适应科技社会生产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创新精神要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必须在新课程改革中加强科学教育地位,为加强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重在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改变被动的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键是教师。我国科学教育落后,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应该归结于科学教育师资的严重匮乏。当前,各地都在认真贯彻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颁发的《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及活动指导纲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受到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这种活动存在竞技性、课外化、师资弱、学生参与人数少等局限。我们必须清醒,在主渠道、主课堂的科学教育教学中,科学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因此要改革和发展我国科学教育,就必须把科学教育师资培训作为一项紧迫任务。中央教科所实施这一计划,要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骨干教师培训,建立一支质量优秀、数量足够的中小学科学教育骨干师资队伍。
二、科学教育应进入课堂教学主渠道
毕诚研究员认为,我国对科学教育概念的诠释尚未形成共识。我国的科学教育在实践层面上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课程体系、考试制度、评估制度,特别是中小学师资素养的制约,更多的是课外的、少数人参与的、竞技性的科技活动和各种“奥赛”,只能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点缀,而不能为我国开辟创新人才培养道路披荆斩棘。从多方面来看,我国的科技教育活动还没有登堂入室,或者说还不是科学教育的主流形式。科学教育应该是以学校全体学生为主体的、通过主课堂主渠道的学科科学知识教学、科技创新活动等为教育形式的,旨在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科学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科学训练的全人教育。在过去知识为本年代,高学历高文凭是人才的标志;在今天能力为本社会,人才不再是获有某种学历文凭或资格证书的代名词。我国习惯于把人才培养的任务教给大学完成,基础教育只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结果是应该成为储才、养才重地的大学却变成了卖文凭的商店,社会所急需的创新人才寥若晨星。学校乃养才、储才重地,之所以不能为社会造就创新人才,关键是我国的教育过于注重了学科知识的“教”与“考”,而对青少年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漠不关心。严格地说,我国的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不占地位,基础教育主要是学科知识教育,而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教育。此外,我国教师也主要是传统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先天缺乏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一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这一看法得到与会者的支持。费维扬院士认为,培养高新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是提高国家人才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大学与中小学一脉相承,作用一致,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它们都应该着力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应该只是大学的事。试问一个没有科学基本素养训练的中学生就是高考得了满分,大学就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吗?我们应该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加强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内在衔接,加强中小学生与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联系,让科学家、院士走进中小学校园,传播科学知识。科学家要为推动我国教育正确步入科学教育轨道做出贡献。
北京张大雁校长认为,中小学科学教育要从学习科学史入手。当前,科学史教育至今没有进入到中学阶段,科学家与中学生的交流也很少,而在50年代北京天文馆的天文学家就给北京中学生做报告。他们的精彩报告影响深远,让人记忆犹新。
三、应将科技创新能力纳入教育评价
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与高考加分是与会者谈论的热点问题。与会者认为青少年科学创新能力薄弱,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围绕升学考试,高中更是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辽宁鞍山市铁东区教育局金宝局长认为,中学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应试的内容多,大搞题海战术,哪还有时间去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在现实情况下,为了把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重视起来,必须加强基础教育体系的科学教育地位,与高考加分联系起来。费维扬院士认为为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对科技创新能力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实行高考加分政策,是一种必要的激励手段。
与会者认为,在我国高考制度中由于文体特长生是可以加分的,所以这些年出现了文体热,促进了文体教育发展。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问题,在目前要在现行教育制度中加强科学教育地位,可行的办法是将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现在高考成绩上,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竞赛、科技创新活动获奖成绩纳入高考加分的范围。这既有助于激励学校重视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促进学校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多渠道筹措物力和财力,有效推动全社会广泛开展各种各样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科技竞赛等活动。
四、在普及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精英
在全体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科技精英人才教育应该是科学教育的要求。青少年都应该接受全面的科学教育。没有科学普及,没有全体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就难于培养出精英人才。这两条腿,缺一不可。目前,我国的科技教育重在竞技性人才培训层面,有的愿意花几十万元的巨资培训一个奥赛金牌得主,而对2亿3千万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极其有限。这种结果已经显现,如大多数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低下就是一种消极后果。王素副研究员认为,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课程资源匮乏、教学模式面临困惑、教师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急需提高。要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必须立足学校,面向整个青少年群体;科学普及、课程教学和师资培训要实现三位一体。她从大量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科技创新人才是长期教育实践孕育出来的,而不是短期突击培训出来的。要发挥教育对人才的孕育功能,加强科学教育师资培训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www.daowen.com)
徐光宪院士认为,面向广大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强化少数精英人才培训更重要。我国既需要国际奥赛的各学科金牌得主,更需要大面积培养全体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谈到应试教育与奥赛的作用时,王绶琯院士强调要认真调查和分析一下20年来我国到底有几个奥赛金牌得主成为科学家了?他们毕业后在科学研究工作上取得了哪方面的创新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就是一种竞赛,也出了一些人才,但古代的大多数科学家并非状元。人才成长有规律,有些人才在青少年时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异常,如牛顿就不是奥赛的金牌得主,好像也没有听说哪位院士曾经是奥赛的金牌得主。如果当年要把少年牛顿放在精英教育行列,肯定牛顿很快被淘汰。老一代的中国院士在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似乎也是吃的“大锅饭”,成为科学家要靠多种因素。
五、正确定位科技创新能力
与会者认为科学知识至少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书本的基础知识,一个是实践创新知识。书本知识是固有知识的凝聚,属于学科性的“死知识”。实践创新的知识,包括人类未知和正在探索、不断认识的真理,是综合性的“活知识”,活知识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使用价值。所谓“创新”,首先要考虑知识在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可用性,教育的任务是教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和更好地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
王极盛研究员说,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的院士比一般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强,尤其是他们在中青年时期创新能力水平较高。他认为创新能力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中小学生来说,创新人格的培养是重点,要使他们从小养成勇于追求真理,敢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如像马寅初先生那样敢于坚持真理的人格,是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六、科学教育的落实必须进行师资培训
与会者认为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极为重要,青少年不同阶段的科学教育需要不同层次的老师。毕诚研究员认为,我国科学教育要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除了教育观念、教育政策需要大力改革外,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不容忽视。科学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的教师主要是传统学科知识教学的,普遍存在科学教育的误区,在概念上我们习惯于将学科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训练等理解为科学教育的全部,因此我国许多中小学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教师。要革新科学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必须对中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大面积培训。科学教育师资培训,不仅要依靠现行国家推行的骨干教师培训政策的支持,而且更需要一大批真正理解科学教育的骨干教师作为新生代培训者,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郁培林校长认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缺乏对现代科学的全面了解,缺乏从事科学教育研究方法和环境,需要向专家、院士学习。
王绶琯院士认为传播科学知识是科学工作者的职责之一,但科学家不是青少年教育专家,所以科普的效果没有中小学教师好。因此,他建议院士搞科普,最好针对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善于将科学知识和科学创新技能加以消化和转化后传播给中小学生。因为他们最懂得青少年的教育方法,最能把握中小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能接受的方式。科学工作者就为中小学老师储备知识,培训他们。术业有专攻,不要指望科学家是万能的,事实上要综合发挥科学家和教师的作用。与会者认为科学家和教师应该建立起一种双向沟通的机制,这种机制应该由科学教师培训计划来实现。
徐光宪院士也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激发学生思考、怀疑、批判。任何一位博学高明的老师都不一定能回答学生的所有问题,关键是善于鼓励学生提问。真正有益的教学是“学问”。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光学不问,只是灌知识;只有“以问长学”,就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就能够不断地诱导学生提问质疑、奇思妙想。科学本质是创新,创新就应该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有意或无意地泯灭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决不是科学教育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判断一个教师是否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要看其能否善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这很重要。
本次与会者既有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又有政府部门的领导,还有基层教育管理工作者。各方面的代表聚集一堂,对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训计划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达成了诸多共识,形成了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与会者对该项计划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训计划”是一项具有开启新教育风气的重大改革举措。这一造福民族未来的事业,是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给予积极配合的战略工程。
会上,项目主持人毕诚研究员表示,实施该计划一定要在教育部师范司、中央教科所的直接领导下,在各位院士、专家的具体指导下,在全国各地教育局和中小学的积极参与下,共同搞好基地建设、师资培训、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等具体工作。为了切实把这一项目开展起来,而且扎扎实实地搞下去,有必要实行项目课题化转化,即将项目分化为若干子课题,放手发动中小学结合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积极申报相关子课题,广泛动员骨干教师参与适合自己、学校或地区的科学教育改革实验。
教育部师范司和中央教科所领导要求,本项目有必要与王素研究员正在主持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课题(科技部课题)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央教科所已有的课题研究人员、成果和实验基地的资源优势,加强科学教育教师资格、师资培训规律和有效模式的研究,努力开创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新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